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5篇
公路运输   40篇
综合类   11篇
水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11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1.
缓行器对汽车制动稳定性影响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提出了装用缓行器后汽车前后制动力分配的广义 I曲线概念 ,导出了同步附着系数的计算公式。建立了带缓行器汽车的制动力与广义 I曲线匹配的定性评价法和定量评价法 ,从而能从制动稳定性角度对缓行器制动力匹配的优劣程度给出评价。  相似文献   
12.
道路交通事故模拟再现的车辆动力学三维模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应用动力学理论,提出了用于道路交通事故模拟再现分析的车辆动力学三维模型,并引用日本汽车研究所的16例车对车实车碰撞实验数据对该三维模拟模型的计算误差进行界定,并与二维四轮模拟模型的计算精度进行了定量比较,针对实际道路交通事故案例进行了模拟再现。实例证明车辆三维模型在计算车辆碰撞动力学问题时的总体平均相对误差值为6.65%,虽然相对于车辆二维四轮模型其速度计算精度在总体水平上降低了1.43%,但若考虑到其对道路交通事故形态的包容性和形象化方面的优势,计算精度的适度降低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3.
半主动悬架系统对汽车侧翻稳定性的改善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提高汽车高速弯道行驶、紧急变线行驶时的安全性,针对被动悬架系统侧翻稳定性比较差的问题,建立了半主动悬架系统模型和控制系统模型。通过控制器调整减振器阻尼力的大小,改变车身侧倾振动状态。模拟分析得到半主动悬架系统使得汽车在高速变线行驶时的侧倾角有效值下降了60.9%,侧倾角加速度有效值下降了64.6%,侧翻因子有效值下降了35.2%。结果表明利用半主动悬架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汽车非直线行驶时的侧倾角与侧倾角加速度,提高了汽车的侧翻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王姝  赵轩  余强  余曼 《中国公路学报》2022,35(1):334-349
为了使双电机驱动电动车在车辆稳定性控制过程中能够精确解读驾驶意图,使车辆实际行驶状态与驾驶意图期望的车辆行驶状态尽可能相符合,提出一种基于驾驶人意图辨识的稳定性控制策略.利用基于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SVM-RFE)得到的特征参数构建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模型的驾驶人转向意图辨识模型;基于转向意图识别结果,以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上海轨道交通DC01型电动列车牵引控制单元及其插件板微机检测装置的检测原理和软硬件结构。阐述了工控主机、电气控制箱等硬件设计,以及检测装置软件的主程序模块设计、插件板检测程序设计、静态程序设计等软硬件方面所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及其实现方法。该装置的研制运用提高了牵引控制单元系统及其插件板的检修质量和检修效率。  相似文献   
16.
《公路》2009,(7)
为了研究强制控速设施结构形式(高度和宽度)对重型货车的影响,以8种不同结构形式的强制控速设施为试验对象,采用重型货车进行了实车道路试验,并用五轮仪和32通道数据采集仪记录了实车试验时的试验车速、车轴加速度、车身加速度数据.然后根据振动理论建立了以车轴加速度峰值和车身加速度峰值为因变量,以强制控速设施高度、宽度及试验车速为自变量的非线性三元回归模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则求出了模型系数的估计值,获得了回归方程,最后对回归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车轴加速度峰值和车身加速度峰值与强制控速设施高度成正比;车轴加速度峰值和车身加速度峰值与车速和宽度的比值成二次曲线关系;对于同一强制控速设施宽度,车身加速度峰值曲线最大值所对应的车速为车轴加速度峰值曲线最大值所对应车速的1.65倍.  相似文献   
17.
将轻质高强的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应用到多胞结构设计中,有望进一步提升CFRP薄壁结构的耐撞性能及吸能效率。为了研究CFRP多胞结构在多角度加载工况作用下的能量吸收机制及耐撞性能,采用机织平纹CFRP预浸料制备CFRP单胞管以及2个不同规格的CFRP多胞管,并通过调整壁厚使所有结构的质量保持相等;随后,对上述3个试样开展准静态轴向压溃试验,通过试验揭示CFRP多胞管的耐撞性能。此外,建立CFRP多胞管的有限元模型,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揭示多胞管的能量吸收机制,并基于试验验证的有限元模型进一步分析9种不同规格的CFRP多胞结构在多种加载角度下的压溃性能。最后,采用多指标评价方法(COPRAS)对不同构型的多胞管在多种压溃角度下的耐撞性能进行综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单胞管发生了不稳定的局部屈曲,多胞管发生了稳定的渐进失效,并且在等质量的条件下,多胞管的总吸能比单胞管的总吸能高约68%。仿真结果表明:层内损伤是CFRP多胞管以及单胞管的主要吸能机制,其能量耗散值约占总能量的50%;且随着加载角度的增加,各结构的总吸能逐渐下降,但各吸能机制所耗散能量的占比变化不大,增加胞数以及内壁胞壁的厚度均能小幅度提升多胞管的能量吸收特性。综合耐撞性评价结果表明:试样MT3-4[胞数为9,内部胞壁厚度b为1.178 0 mm(5层),外部胞壁厚度c为0.235 6 mm(1层)]在多种压溃角度下具有更好的综合耐撞性能。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AC03型IPM(智能功率模块)辅助逆变器的结构与原理,阐述了采用高压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来替代IPM的必要性,并对SVPWM(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控制方法进行MATLAB软件建模与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高压IGBT替代IPM的研究工作,装车试验取得成功并进入运行考核.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发动机增压后的特性改变对汽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采用增压柴油机的汽车在设计及使用过程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上海地铁引进的交流传动车辆上GTO牵引相模块结构及其工作原理,重点分析了其电气性能及驱动电路波形;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用于替代GTO牵引相模块的IGBT牵引相模块,通过性能对比和分析,得出两者性能几乎一致、可以替代使用的结论。该装置目前已装车投入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