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9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9 毫秒
41.
通过分离、培养心肌梗塞后成年大鼠的心肌细胞(MC),观察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不同处理因素对照下,对MC核酸、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浓度的AngⅡ(10-7M)作用下,MI组MC的RNA和蛋白质的合成速率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AngⅡ的上述作用,可分别被AT1受体阻滞剂Losartan、特异性AngⅡ拮抗剂[1,3]AngⅡ和血管紧张素抗肽(Amg-AP)完全阻断。结果提示:AngⅡ可直接作用于非梗塞区心肌的MC,促进MC的RNA、蛋白质合成;介导AngⅡ对MC的作用是AT1受体。  相似文献   
42.
复方花刺参粘多糖对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复方花刺参粘多糖对大鼠急性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复方花刺参粘多糖组。灌胃3 d后均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造成心肌缺血损伤模型,观察两组大鼠心电图ST段偏移及心率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复方花刺参粘多糖能明显缓解垂体后叶素所引起的心电图ST段变化(P<0.05),并能使大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复方花刺参粘多糖对垂体后叶素所致急性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溶栓治疗对其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1 2h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3 0例 ,用重组链激酶 (r SK) 1 5 0万U进行溶栓治疗 ,并按临床判断再通标准将其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未通组 ,观察其溶栓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PAI)活性 ,D 二聚体 (D Dimer)及纤维蛋白原 (Fg)含量变化。结果 溶栓再通组溶栓后血浆t PA活性较溶栓前明显升高 ,PAI活性明显减低 ,而未通组溶栓前后t PA、PAI活性无明显变化。两组溶栓后血浆D Dimer较溶栓前均有明显升高 ,且组间升高程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①溶栓后t PA活性升高 ,PAI活性减低可能预示冠脉再通。②溶栓后D Dimer含量升高提示溶栓后有凝血酶的进一步激活 ,但该项指标不能视为溶栓效果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44.
酸枣仁总皂苷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酸枣仁总皂苷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以及对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以心肌梗死面积和心电图(ECG)变化评价酸枣仁总皂苷的药物作用。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酸枣仁总皂苷给药组可显著缩小心肌梗死面积;ECG显示各给药组与病理模型组比较心率、S-T段、T波值均有明显降低。结论预防性给予酸枣仁总皂苷可显著缩小LAD结扎所致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具有保护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以核孔滤筛法测定了脑梗塞(CI)和脑出血(CH)各50例患者的红、白细胞滤过指数(IF),发现Q组、CH组和对照组间红细胞的IF无显著性差异,而白细胞的IF则差异十分显著。这种变化在CH组比CI组更明显(P<0.01),故认为这种改变与白细胞被活化有关,其结果造成患者微循环功能和脑组织的严重损伤,且在CH比CI更严重,在某种程度上可解释急性期CH的临床症状比CI严重,且死亡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观察正常人及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塞 (OMI)患者血小板膜流动性 (PMF)及辛伐他汀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30例正常人及 30例OMI患者 ,分离血小板 ,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荧光偏振度P′及计算出微粘度 η ,以确定PMF的变化 ,同时测定血浆胆固醇 (Tch)的变化 ,对 30例OMI患者在服用辛伐他汀 6周后再次检测P′和 η及血浆Tch水平 ,并进行比较。结果 ①OMI组比正常组PMF显著降低。②用辛伐他汀干预后 ,PMF得到改善。③OMI伴有高胆固醇血症组的PMF低于不伴有高胆固醇血症组。结论 ①OMI患者PMF降低 ,血小板结构可能发生损伤。②降脂药物可能对血小板膜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47.
对14例次极量负荷试验阳性者使用德国制易顺脉皮肤喷雾剂(TDSprayIsoMACK)后,静息和运动状态的收缩压、心肌耗氧指数降低,缺血性ST段变化明显改善,运动诱发的心绞痛症状有所缓解,有效率85.7%,显效率57.1%,无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48.
本文测定了冠状动脉结扎造成急性心肌梗塞(MI)大鼠心肌缺血区、非缺血区以及肝脏脂质过氧化(LPO)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血清MDA和皮质醇含量。MI后2h,不仅心肌缺血区,而且非缺血区及肝脏MDA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伴随SOD活性的降低。血清MDA和皮质醇含量也明显升高,且两者呈正相关关系。MI后24h及72h心肌缺血区MDA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非缺血区MDA仍较对照组高。本结果表明:LPO增强,在心肌缺血区仅发生于急性MI早期,而在非缺血区则贯穿于急性MI全程。  相似文献   
49.
采用大鼠心肌梗塞(MI)模型动态观察了MI后3、15及42d心室各部位胶原含量、总量及Ⅰ、Ⅲ型胶原蛋白比值(Ⅰ/Ⅲ)的变化。结果表明:左室非梗塞区(NIA)和右室(RV)的胶原总量均随心肌肥大的发展而进行性增加,但两者胶原含量的变化表现不同,RV胶原含量无明显的改变,而NIA呈双相变化;梗塞区(IA)胶原含量则随修复过程而迅速增加。MI早期NIA以Ⅲ型增加为主,中后期NIA及RV肥大心肌中均以Ⅰ型增加为主,IAⅠ/Ⅲ呈现出与NIA相反的动态改变。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观察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 I)及肌酸激酶同功酶(CK MB)对老年(65 岁及65 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30 例老年和30 例中年(65 岁以下)AMI患者0~4 h、24 h以内、48 h、72 h及1周后的cTn I,同时用自动生化仪测定以上各时间点CK MB值。结果 老年患者中,0~4 h内及1周后血清cTn I超过正常参考值范围者分别为70%和50%。而CK MB超过正常参考值范围者分别为17%和10%。中年患者中,0~4 h内及1周后CK MB超过正常参考值范围者分别为23%和6%。而血清cTn I超过正常参考值范围者分别占63%和60%。结论 早期诊断老年和中年AMI,血清cTn I较CK MB更为敏感。尤其对老年人症状不明显者,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