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7篇
综合类   4篇
铁路运输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摩托车工况排放曲线、过量空气系数λ等,来评价各种催化剂的性能,选择成本增加最少、排放控制效果最合适的催化剂方案。在选定过量空气系数λ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催化剂的体积、孔密度、贵金属及涂层的配方,对催化剂性能进行表征,用于催化剂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沥青老化效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沥青老化对路面使用性能影响,通过旋转薄膜烘箱对沥青进行短期老化,再用压力老化仪对老化的沥青进行不同时间的老化,然后对不同程度的老化沥青进行针入度、软化点、延度、不同温度下的粘度、蠕变劲度和蠕变变化速率、动态粘弹性参数的试验。随PAV老化时间的增加,老化沥青的针入度逐渐减小,针入度指数PIPEN逐渐增大,软化点逐渐提高,延度越来越小,而粘度相反变化,复数剪切模量G*、蠕变劲度逐渐增大,相位角δ、蠕变速率则逐渐减小,指数函数更能表征老化对其粘温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化使沥青弹性增强,感温性减弱,耐久性降低,抗疲劳开裂能力变差,缩短了路面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高速公路建设资源优化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速公路建设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以循环经济理论的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提出采用合理规划、优化设计、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环境保护等理念和技术优化利用高速公路建设资源。分析表明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不仅可以节约土地资源,优化线性设计,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废旧材料,节约成本,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对建设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投资成本。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智能交通评价系统存在的问题,从系统目标的角度建立了智能交通评价指标体系,改进了以往有效区分决策单元DEA方法计算量大、过程复杂的不足,提出了重构DEA模型,对有效决策单元进行再评价,在方法更加简单易行的情况下实现了被评价单元的全排序。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列举实例进行评价、分析,对评价目标的优化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损伤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单轴拉伸试验,分析了粘弹性模型与损伤模型的特性,并耦合成粘弹性连续损伤模型;从能量的角度考虑了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损伤特性和损伤效应,并建立了一种与拉伸应变水平相关的疲劳损伤模型。模型与试验吻合较好,可预测不同拉伸应变水平下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6.
地铁换乘站作为网络化运营的重要节点,起着联接不同线路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北京地铁5号线东单站为例,介绍该站换乘模式。对特殊情况下组织地面换乘模式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未来地铁换乘站的建设及换乘思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本次研究结合工程实例,在简单介绍工程概况的基础上,从超前大管棚施工、超前小导管、开挖隧道三个方面对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局部坍塌的预控措施进行了讨论,工程的顺利完工则证明了相关工艺和预控措施的选择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希望能够对类似工程的实际操作起到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MTS压缩试验的热态沥青混合料黏弹塑性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TS810材料试验系统,对松散热态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压缩试验,结合现场路面压路机的作用时间,建立了一种热态沥青混合料黏弹塑性本构模型;根据MTS压缩试验的循环试验结果,确定了不同荷载循环过程下沥青混合料的黏弹塑性参数,分析了热态沥青混合料的变形特性。结果表明:MTS压缩试验正确地反映了热态沥青混合料的应力响应特征,为深入研究沥青混合料的热流变性能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浅议山区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说明了山区高速公路施工的技术要求,提出了提高山区高速公路施工技术质量,应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材料设计与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设计更合理的路面结构和完善级配碎石柔性基层的设计和施工,该文结合禹(州)-登(封)高速公路试验段,分析了粒料基层的强度形成原理,以原材料为基础进行了配合比设计,并确定了最佳含水量。通过试验段的铺设,进一步完善了级配碎石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