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8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以及军事训练的内外部环境、主客观条件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伴随着大量高新技术装备列装部队,新一代装备保障训练与考核大纲全面推广,对新时期装备保障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不开冷气时水温偏高的解决方案①发动机升温后,电动风扇也运转,但可能水温远高于90℃,上、下水管不同温,下水管温度比上水管温度略低.原因:节温器开度不够,使冷却系统的功效降低.解决方案:更换节温器.  相似文献   
3.
故障现象:一辆东风EQ2080型汽车,低速行驶时转向盘无抖动现象,但车速只要超过50千米,小时,转向盘便开始发抖,而且车速越高抖动越厉害。  相似文献   
4.
故障现象:一辆东风EQ2080型汽车,低速行驶时转向盘无抖动现象,但车速只要超过50千米/小时,转向盘便开始发抖,而且车速越高抖动越厉害。故障检查:检查转向盘游动间隙、横直拉杆磨损情况、转向主销与衬套的间隙、前轮毂轴承、前轮  相似文献   
5.
为了跟踪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CAV)协同生态驾驶策略的研究进展, 分析了车辆、驾驶行为、交通网络和社会这4类因素对CAV能耗的影响程度, 以车辆、基础设施和旅行者为对象对目前CAV生态研究进行分类, 重点分析了信号交叉口生态驶入与离开、生态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匝道合流区生态协同驾驶、生态协同换道轨迹规划和生态路由5种典型车辆协同生态驾驶应用场景的研究现状。分析结果表明: 相比人类驾驶方式, 在任何交通流量CAV 100%渗透率的条件下和低交通流量CAV部分渗透率的条件下, CAV油耗节省效果显著, 最高可达63%, 而具有部分智能化和网联化等级的CAV油耗可至少节省7%;现有研究较少考虑人机共驾情况下, 驾驶人反应延迟和自动控制器传输延迟导致的轨迹跟踪偏离; 现有研究将车车通信/车路通信假定为理想数据交互过程, 未考虑通信拓扑、传输时延、通信失效与基站切换等因素对CAV生态协同驾驶策略的影响; 现有研究较少探讨多车道、交叉口转向-直行共用车道和U型车道等交通场景, 以及不同智能网联等级CAV与人类驾驶汽车、行人、自行车等共存的混合交通条件下的生态驾驶策略; 受限于自动驾驶技术和基础设施尚未成熟和完善, 真实交通场景下的测试验证工作尚未开展; 车辆控制、车车通信、多车协同、混合交通流场景、半实物仿真测试和真实交通场景测试等方面将是CAV协同生态驾驶策略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缓解信号交叉口区域交通拥堵与污染物排放问题,建立了考虑能效均衡的信号交叉口车辆上下游协同轨迹优化模型。根据信号灯相位配时建立上游区域车辆通行预判模型,基于能源消耗与通行效率建立车辆上下游协同轨迹优化策略,采用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求解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最优速度曲线,并与无引导方法、三角函数优化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所提出的多目标优化引导算法最大可减少交叉口上下游区域的燃油消耗量21.05%,缩短行程时间13.85%,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7.
离合器分离不彻底的现象发动机在怠速运转中,当离合器踏板被踩到底时,此时变速器挂挡感到非常困难,并且产生齿轮撞击声,挂不上挡或挂上挡后不抬起离合器踏板汽车就自动行驶或发动机熄火等。  相似文献   
8.
加强汽车驾驶员训练应注重抓好四个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严格按纲施训,扎实抓好新训驾驶员培养大纲明确新训驾驶员能在平、战时各种复杂条件下独立驾驶车辆完成任务,这对新驾驶员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汽车驾驶员训练机构要以此为牵引,深入抓好贯彻落实,严格训练标准,遵循训练规律,把大纲规定的课目训全、时间训够、实车驾驶里程训足。从平、战时部队遂行保障任务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大夜间驾驶、城市驾驶、复杂道路驾驶、长途  相似文献   
9.
在不开冷气时水温偏高的解决方案①发动机升温后,电动风扇也运转,但可能水温远高于90℃,上、下水管不同温,下水管温度比上水管温度略低。原因:节温器开度不够,使冷却系统的功效降低。解决方案:更换节温器。②水温表显示值上升至95℃以上、热敏开关打开的情况下,上、下水管同温且很烫手。原因:风扇损坏、水箱上的热敏开关损坏、保险损坏(保险损坏的同时多伴随或隐藏着电路或风扇的早期故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