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4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AFS系统的产生背景、作用、国内外发展概况及趋势。根据车辆的速度、转向盘转角、车辆的前后倾角的关系,提出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该数学模型的控制方法以及对于失效情况的处理方式。最后建立可行的AFS硬件系统,并进行实验室验证。  相似文献   
2.
汽车AFS(Adaptive Front Lighting System)系统是汽车随动控制的新技术,对其仿真平台的研究在国内外也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领域.本文通过对AFS系统实验验证平台设计的要求及其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有关车灯控制方面的法规,以仿真试验平台的便捷性为核心,从技术先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这三方面以及所采用的基于计算机软件CATIA的优化设计方面提出了一套基于AFS仿真试验平台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将对今后该实验平台的改进和企业的研发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阐述汽车自适应前照灯系统(AFS)的工作原理、功能设计、技术要求、软硬件设计和CAN/LIN总线应用。通过系统试验、装车应用验证AFS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以及产品的使用性能,保证了车辆在各种状况下行车的最佳照明效果,实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善复杂系统中单采样率控制策略的控制品质,在深入研究多采样率数字控制系统和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输入多采样率的卡尔曼滤波算法.将该算法应用于汽车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中,对横摆角速度、质心侧偏角和纵向车速进行估计,通过Carsim与Simulink的联合仿真以及蒙特卡罗试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多采样率卡尔曼滤波算法有利于融合多个输入量的信息,能改善状态估计器的性能,比单采样率卡尔曼滤波算法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且估计误差减小4.0%~48.7%.  相似文献   
5.
胡欢 《天津汽车》2009,(12):49-51
现在人们对汽车驾驶的舒适陛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汽车传统的转向系统无法满足低速时的灵活性与高速时的稳定性要求,可变转向比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文章介绍了当前应用和开发的可变转向比转向系统,指出该系统使汽车具有一定的智能化,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可变转向比技术是未来转向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6.
针对常用的汽车自适应前照灯(AFS)转角数学模型存在的问题,对汽车车身侧倾角与转弯半径及车速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建立面向配光特性的汽车AFS动态转角数学模型,通过AFS的二维转动对侧倾后AFS照射方向进行修正。结果表明,与常用的AFS转角数学模型相比,AFS动态转角数学模型求得的前照灯转角在yz平面上补偿角αx(t)最大达0.7°,占yz平面上设计旋转角度的28%,解决了侧倾后常用的AFS配光特性难以达到国家标准GB4599-2007要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俞培锋 《天津汽车》2012,(6):22-26,51
文章是国内外汽车灯具的技术分析和总结。文章首先简介了汽车灯具的分类及基本结构;其次细述了如何依照国标对灯具进行配光性能检测和各类环境试验;最后揭示了世界汽车灯具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汽车灯具行业的纲领性技术文件,是目前世界主要车灯技术的集大成者,对从事汽车灯光的工作人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适应前照灯运动学建模及系统开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自适应前照灯系统(AFS)的功能要求,推导了车辆参数(车速、转向盘转角和车身仰俯角)与车灯光轴沿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偏转角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自适应前照灯系统的运动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自适应前照灯系统硬件结构,并在实验室建立了该系统的试验平台,对所提出的运动学模型进行了验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AFS的性能特点入手,通过核心芯片的选用、控制系统的构建,概要介绍新型的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设计的要点。重点阐述汽车前照灯照明系统架构技术方案的确定,介绍具有自适应功能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结构图及程序流程图,对应硬件、软件编程等对实施系统控制的影响。阐述降低响应时间和转角误差、提高精度、可靠性和稳定性等的目标值和要点,以...  相似文献   
10.
The performance of most electronic chassis control systems in the past has been optimized individually. Recently, a great research effort has been dedicated to the integration of chassis control systems in an effort to improve the vehicle performance. This involves orchestration of individual control modules so that they can jointly contribute to the enhancement of their control effect. In this research, two integrated control logics for AFS (Active Front Steering) and ESP (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 have been developed. Of the two logics, one uses a supervisor that rules over the individual modules. The other logic uses a CL (Characteristic Locus) method, which is a frequency-domain multivariable control technique. The two logics have been tested under various driving conditions to investigate their control effec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integrated control logics can yield vehicle performance that i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individual control modules without any integration sche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