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4篇
公路运输   16篇
综合类   14篇
水路运输   92篇
铁路运输   8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锥形筒形桅杆是一种新型桅杆 ,由于其结构的特点 ,风载可能对它产生较大的威胁。通过四面锥状筒型桅杆的风洞试验 ,研究了桅杆模型在不同风向下 ,在雷诺数 1 .7× 1 0 5 Re 7.8× 1 0 5的范围中 ,其周向与轴向的表面压力分布 ,给出了桅杆模型表面压力系数沿周向与轴向的变化规律 ,并作了分析 ,阐明了其与风向、雷诺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桅杆模型表面压力的周向积分 ,得到了模型的升力与阻力 ,导出升力系数与阻力系数 ,并分析了二者随雷诺数及风向的变化规律。试验分析结果表明 :压力系数沿轴向的分布不均匀 ,靠近桅杆模型的中间部位 ,压力系数较大 ;在桅杆模型的两端 ,压力系数较小。压力系数沿周向的分布与风向有关 ,在迎风面上 ,压力系数最大 ,在背风面上 ,压力系数最小。升力系数与阻力系数也与风向密切相关 ,并且随着风向的变化 ,有较大的变化。在筒型桅杆设计中 ,应充分考虑到风向变化所引起的风载变化。  相似文献   
2.
RWLS-Ⅰ型便携式铁道车辆智能轮重仪采用一体结构、铝合金机架、高能锂电池、微电机驱动等新技术,使总质量降至10 kg,一人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它用电测法测举升力、CPU处理数据、自动停机、延时读数、液晶屏数字输出等先进技术,明显提高了测定精度,示值误差达到了TB/T3129-2006规定的±0.9%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常规减摇鳍多采用鳍角反馈控制方式,实际减摇效果很难达到理论设计水平。主要是由于产生控制力矩的升力是估算值,与实际值有较大偏差。文中分析了偏差产生原因并以此为据,避开多种干扰因素和繁琐的理论推导;设计了内含轴芯的空心轴,运用欧拉—伯努利梁刚度矩阵进行理论分析;将难以测量的升力转化成易于检测的位移量,建立两者的量化关系,并探讨了三种主要影响因素;设计可拆卸的端盖和两种传感器安装方式,便于维修检测。以实际装船的某型减摇鳍设计参数为依据,通过计算和仿真对比验证了设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在势流框架内,针对多翼绕流相互干扰的动力学现象开展了研究.结合线性薄翼理论与四分之一四分之三点涡模型,建立了多翼升力的快速计算模型,能够简便高效地估算多翼系统的各个翼升力.基于此计算模型,分析了翼的个数和间距对多翼升力的影响,得到了使总升力达到最大的最优间距布置.  相似文献   
5.
尾压浪板出现近半个世纪,较好改善了船舶性能。尾压浪板受到方尾、自由液面及鸡尾流的影响,其水动力性能极其复杂。目前大多数资料是试验探索而无理论方面的研究。采用势流理论,考虑方尾、自由液面及鸡尾流的影响,对尾压浪板升力系数斜率和零升力攻角进行研究,推导的公式和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试验和计算表明:升力中心在船体上,升力系数斜率随Fr增加而减小,Fr0.5左右趋于稳定;零升力攻角随Fr增加而减小,对升力系数影响较大,低速可达-19°,高速可达-6°。研究结果用于穿浪双体船(WPC)耐波性研究,尾压浪板对垂荡几乎没有影响,可减少纵摇约10%。  相似文献   
6.
7.
运用涡格法(VLM)建立了前后两对鳍与中间舭龙骨构成组合的定常升力的数值计算模型,其中考虑了梢涡和尾涡的分离与卷起、计算结果与文献[1]的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螺旋桨的空泡起始航速,本文提供了一个基于Eppler剖面设计方法上的非定常螺旋桨设计方法,二维剖面直接由Eppler剖面设计方法给出并直接输入到升力面设计程序中进行三维剖面设计。计算结果表明新剖面螺旋桨方案的空泡斗要比常规剖面的宽。在平均伴流条件下使用升力线、升力面设计程序给出一个初步螺旋桨方案。然后用定常/非定常面法检查设计结果是否满足推力要求并作修改设计,从中选择一个不符合空泡要求的剖面作为关键剖面。使用Eppler剖面设计方法来改善空泡斗,为了研究剖面弦向负荷对螺旋桨性能影响,本文设计两只螺旋桨,一只为带有Naca66迭加Naca a=0.8,另一只为新剖面的方案。模型试验结果证实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四桨两舵推进系统的水动力干扰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覃新川  黄胜  常欣 《中国造船》2008,49(1):112-116
利用较为简捷的扰动速度势的基本积分方程,从解面元法的基本积分方程得到偶极强度,直接求得流场中的速度势分布;为避免在物面上数值求导,用Yanagizawa方法求得物面上的速度分布并通过Bernoulli方程计算桨舵的压力分布,以此计算桨舵的升力系数等宏观量,再通过迭代的方式考虑桨舵的相互影响。通过对某大型舰船的四桨两舵推进系统的水动力所进行的分析研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在高速列车车顶安装升力翼后引起的列车周围流场剧变,以三车编组1∶10缩尺比某型CRH高速列车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两方程湍流模型的改进型延迟分离涡模拟(IDDES)方法,对比分析了有无升力翼的2种高速列车时均和瞬时列车风的发展规律;利用涡旋识别方法探讨了尾迹区瞬时涡结构分布特征,通过比较尾迹区不同流向位置的列车风分布特征与尾流涡旋移动规律,验证了列车风速度峰值与尾涡非定常特性的相关性,采用频谱分析方法获得了尾迹区速度功率谱密度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升力翼的几何外形结构加剧了车身表面边界层分离,令列车顶部和侧表面边界层厚度增大;升力翼使列车风速度峰值增大,其中在轨侧和站台位置最大时均列车风速度分别增大了1.556和1.327倍,且相较原型列车第2个峰值位置延后;由于翼尖涡不断向下游发展和累积,升力翼列车尾流结构表现为大尺度涡对中夹杂着一对更为破碎的细小涡旋,相较原型列车,涡旋与地面之间的剪切作用更强,升力翼列车尾流时均列车风速度在展向分布上有所增大,但垂直分布上有所降低,并在水平面上出现更明显的剪切分离;升力翼列车尾迹中包含较多破碎的小尺度涡,进而影响了尾迹涡脱落频率,使之比原型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