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潜艇水下动力抗沉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潜艇水下动力抗沉技术是提高潜艇生命力的重要措施。阐述了国内外潜艇水下动力抗沉技术发展现状,重点探讨了高压气吹除技术的模型和肼吹除技术的原理,并且举例说明高压气吹除技术对潜艇水下动力抗沉具有良好的效果。最后与高压气吹除相比较,结论得出肼吹除技术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潜艇动力抗沉性能评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军 《船舶工程》2003,25(4):43-46
在分析影响潜艇动力抗沉的各个因素基础上提出了潜艇动力挽回的判断依据和性能评估方法。将潜艇垂直面操纵性运动方程、破损舱进水方程和压载水舱排水方程联立构成潜艇动力抗沉运动方程,数值计算了某潜艇不同初始航速、初始潜深和破口面积条件下采取动力抗沉措施后艇的运动,并绘制该潜艇动力抗沉性能曲线图。  相似文献   

3.
应用潜艇垂直面非线性操纵性运动方程、破损舱进水方程和压载水舱排水方程,建立潜艇动力抗沉运动方程。数值计算潜艇典型隔舱破损进水后的动力抗沉运动,分析典型隔舱动力抗沉挽回运动和无法挽回运动的特征。针对不同初始航速、初始潜深和破口面积情况,数值计算得到典型隔舱动力挽回限界线。通过对典型隔舱动力挽回非线性限界线的分析,提出潜艇动力抗沉效应的概念,以及衡量潜艇动力抗沉能力大小的衡准参数——高压气吹除动力挽回深度、动力抗沉水动力初速和水动力航速系数,由此分离出潜艇动力抗沉运动中的高压气效应和水动力效应。  相似文献   

4.
应用潜艇垂直面非线性操纵性运动方程、破损舱进水方程和压载水舱排水方程,建立潜艇动力抗沉运动方程。数值计算潜艇典型隔舱破损进水后的动力抗沉运动,分析典型隔舱动力抗沉挽回运动和无法挽回运动的特征。针对不同初始航速、初始潜深和破口面积情况,数值计算得到典型隔舱动力挽回限界线。通过对典型隔舱动力挽回非线性限界线的分析,提出潜艇动力抗沉效应的概念,以及衡量潜艇动力抗沉能力大小的衡准参数——高压气吹除动力挽回深度、动力抗沉水动力初速和水动力航速系数,由此分离出潜艇动力抗沉运动中的高压气效应和水动力效应。  相似文献   

5.
高压气吹除时机对潜艇动力抗沉影响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亦凡  陈丘岳  胡坤 《舰船电子工程》2010,30(11):114-115,124
在建立破损潜艇高压气吹除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潜艇处理水下舱室破损的常用操纵措施,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得到不同高压气吹除时机潜艇动力抗沉的主要运动参数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高压气吹除时机在一定情况下对动力抗沉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并提出了动力抗沉时关于高压气使用时机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潜艇是现代海军的主要力量之一,具有隐蔽性好、远程性及突击性强的特点。抗沉性是潜艇的重要性能之一,将人工智能和计算机仿真引入到潜艇抗沉领域是未来发展趋势,即潜艇抗沉辅助决策系统。详细阐述潜艇抗沉性的概念内涵以及常用的潜艇抗沉方法,深入分析国内外潜艇抗沉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现状,给出典型的潜艇抗沉辅助决策系统,并对潜艇抗沉辅助决策未来发展趋势和尚需解决的技术难题进行了展望与阐述。  相似文献   

7.
潜艇抗沉辅助决策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艇抗沉辅助决策系统是提高潜艇损管指挥效能的有效途径。根据潜艇不沉性理论,结合潜艇不沉性的数学模型,针对潜艇水上和水下发生破损情况,建立辅助决策模型,给出了包括浮态、稳性、破损舱室灌注时间等信息的计算方法。基于潜艇水下抗沉要求,提出了高压气使用的优选方案和平衡艇体步骤,对潜艇抗沉训练、战场抢修和生命力保障提供了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8.
潜艇水下破损后,采用正确的航速对成功挽回潜艇深度和纵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建立潜艇水下破损时的运动模型,并在该模型基础上就航速对破损潜艇动力抗沉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不同破损面积、不同深度情况下分别应采取的增速措施。潜艇深度越大,破损面积越大,所需的抗沉速度就越高,以迅速形成有利纵倾使艇上浮。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以及所采取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潜艇动力抗沉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潜艇破损时使用高压气吹除主压载水舱进行了建模;分析了破损面积、破损位置、纵倾以及艇首弃载、延迟时间等因素对破损潜艇应急吹除的影响;纵倾控制在潜艇动力抗沉过程中十分重要,在吹除主压载水舱的过程中,应选择合理的吹除次序,以形成有利于抗沉的姿态.仿真结果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合理性和所提出操纵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水上不沉性是潜艇设计、校核的重点,涉及潜艇生命力和安全性.国内目前对潜艇水上不沉性仅有分项指标考核要求,缺少综合量化评估方法,潜艇不沉性往往只能定性分析,难以评价其性能的优劣,使得潜艇不沉性设计缺少评定衡准.围绕实现潜艇水上不沉性的量化评估,本文基于对潜艇水上不沉性各分项指标的评估分析,采取层次分析法(AHP)和S型函...  相似文献   

11.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的启迪与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俄罗斯海军“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事故对潜艇设计、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并且从俄罗斯潜艇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原则以及潜艇可靠性、抗沉性等方面对“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的教训和启发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潜艇损管应急操纵的运动仿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航行训练模拟研究了破损进水对潜艇水下运动状态的影响,建立了与破损进水和应急处理相应的数学模型,模拟了潜艇发生破损时采用应急措施后艇体的运动状态。仿真结果对于实艇抗沉操纵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锂离子电池应用于潜艇动力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新传  宋强  吕昊  王路 《船电技术》2011,31(6):18-20,28
本文总结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特点,分析了潜艇环境对锂离子动力电池提出的要求,立足我国现有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现状,简要梳理了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在潜艇上应用所面临的问题,并得出体积比能量与电池安全性是锂离子动力电池装艇应用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潜艇排水量大小与其总体性能密切相关,随着潜艇技术的发展,存在潜艇排水量不断增加而导致其总体性能降低的问题。为提升潜艇的综合作战能力,需有效控制排水量。德国212A型和俄罗斯"拉达"级等世界先进常规潜艇的排水量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当今具代表性的世界先进常规潜艇的正常排水量约为1 500~1 700 t;通过对组成常规潜艇排水量的载荷进行分解分类,分析了各类载荷占常规潜艇排水量的比例(载荷系数),得出常规潜艇排水量的载荷权重(结构重量约占40%,动力装置约占20%~30%)。通过对影响潜艇排水量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提出以总体优化设计技术为手段,以动力装置和船体结构为重点的排水量控制途径。  相似文献   

15.
潜艇的先进制造技术与隐身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纪竹盛 《中国造船》2005,46(2):96-100
隐身性是提高潜艇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重要保障,低噪声和大潜深是潜艇隐身性的重要指标.本文从生产工艺的角度论述了降噪技术和增大潜深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密切关系,提出了"总段模块化制造技术"和潜艇"精度制造技术"的设计思想,这对潜艇的设计以及制造工艺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非核动力潜艇推进系统的选择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俄罗斯(前苏联)非核动力潜艇推进系统的选择及推进系统的组成和参数,介绍了俄罗斯(前苏联)非核动力潜艇柴油机功率、主推进电机功率、最大水面和水下航速的发展变化,给出了潜艇推进系统的主要形式和舱室布置,并对俄罗斯(前苏联)非核动力潜艇AIP装置,包括闭式循环柴油机装置、闭式循环蒸汽动力装置、电化学发电机装置的研究和设计进行了重点介绍。同时,结合各种潜艇推进系统,对俄罗斯非核动力潜艇推进系统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潜艇执行任务和使命越来越依靠网络中心战,潜艇通信系统随之发展,潜艇将更加依赖稳固、安全和能快速传输数据的通信系统,以确保协同作战中与其他海军平台、艇外传感器、卫星和其他系统的连通性。潜艇不但需要为自身收集重要信息、还需要处理来自空中、水面和水下的信息情报。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潜艇通信技术及弱点,然后介绍了几种协同作战中潜艇信息连通技术,提出信息连通技术能力要求,最后展望了未来潜艇信息连通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兼顾效率和续航能力,目前大多数常规潜艇采用混合电力推进系统,即由柴油机等热机发电给蓄电池组充电的推进系统,因此潜艇蓄电池充电系统在混合电力推进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关系到潜艇的安全与续航能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SP的潜艇蓄电池分级恒流充电控制器的方案,分析了控制器硬件及软件的结构和功能,并在潜艇充电系统的模拟平台上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控制器的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复杂环境和边界性能试验中潜艇装备外场试验的风险控制问题,提出基于拆分与合成技术的潜艇边界性能试验安控方法,为潜艇安全性控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舰(潜)艇动力平台模拟训练的需要,分析训练仿真系统的发展现状,研究舰船动力训练仿真系统设计中的基本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的潜艇动力平台系统,给出训练仿真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包括训练仿真系统的功能要求分析、总体体系结构设计、软件系统设计、实时性能仿真模块化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模型库的构建与实现,以及硬件接口系统的设计技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