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安卫  敖晨阳  刘强 《中国造船》2005,46(4):104-108
以某型气垫船的动力系统为对象,建立了垫升推进系统的数学模型及船体的运动学模型,并以SIMULINK为平台对该系统进行了仿真建模[1],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分析,对该系统进行了简单PID控制器和串级PID控制器的设计,并分别对两类控制系统进行了动态仿真和比较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串级PID控制系统较简单PID控制系统具有更为优越的动态性能,能较好地保证气垫船的垫态稳定性,以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改进型自调节PID控制算法在电阻炉温度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满足实际控制系统的要求为目标,对传统控制算法和改进后控制算法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了仿真,将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PID控制算法效果较好,可应用于电阻炉温度系统控制中.  相似文献   

3.
船用核汽轮机转速串级前馈-反馈模糊PID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船用核汽轮机装置中,其转速控制效果直接关系到机组安全性和经济性。以船用核汽轮机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了船用核汽轮机各个模块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核汽轮机转速的串级前馈-反馈PID控制系统;然后,基于模糊控制原理,采用串级前馈-反馈模糊PID控制对串级前馈-反馈PID算法进行改进;最后,在不同扰动下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了模糊算法在改进前馈-反馈PID控制效果方面起了显著地作用,体现了智能算法与传统算法相结合的控制思想在船用核汽轮机转速控制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船舶中央冷却系统串级控制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船舶中央冷却系统控制性能,针对目前使用传统PID反馈控制的冷却水出口温度控制系统惯性大、经常超调的特点,论文通过对某57 000t散货船中央冷却系统工作原理及其相关控制技术的分析,利用流体力学与传热学理论,建立中央冷却系统水力模型、稳态换热模型和动态换热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串级控制方案,并使用经典控制理论建立控制模型。最后使用MATLAB软件对PID控制方案与串级控制方案进行对比仿真。仿真结果显示串级控制方案拥有良好的控制性能并在船舶中央冷却系统的控制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当前对电机的控制技术和调节质量要求很高,而传统的单回路控制系统无法更好地满足对控制电机的高要求,现将串级控制系统应用到电机的控制中去。串级控制系统是一个双回路系统,它的副回路的对象惯性小,工作频率高,而主回路惯性大,工作频率低。由于控制系统增加了一个副回路,当干扰落于副回路时,其抗干扰能力比同等条件下的单回路控制系统提高了。仿真发现,该系统能通过改变PI调节器、PID调节器的参数,使超调量减小5%,调节时间缩短7%,体现出串级控制系统在电机控制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串级控制系统是一个双回路系统,实质上是把两个控制器串接起来,通过它们的协调工作,使一个被调量准确保持为设定值.串级系统主回路的输出用来改变副回路的设定值,起到校正的作用,副回路的任务是快速抵消落在其中的扰动,提高系统的控制品质.通过仿真分析,串级控制系统抗干扰能力比较强,曲线的波动不大,具有超调量比较小和过渡过程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利用模式匹配技术,给出了基于动态矩阵控制的分级自校正方法--在线辨识自校正级和半在线辨识自校正有,两级自校正作为两级中断协调配合,不仅保证了系统的鲁棒性和机动性的良好统一,而且提高了动态矩阵控制系统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8.
《舰船科学技术》2013,(8):76-80
针对船舶动力定位变吃水的问题,利用自适应PID能够实时进行参数校正的特点,设计一种自校正PID控制器。利用船舶模型试验相关数据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引入改进的最小二乘估计算法进行系统辨识,并通过极点配置法计算控制器参数;最后针对具体船型进行仿真和分析。仿真结果显示,当船舶数学模型发生改变时,自校正PID控制系统能够实时估计模型的参数并进行调整,使系统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三自由度液压驱动波浪补偿舷梯进行建模,考虑到模型非线性、模型参数不确定、存在外部干扰等问题,设计一种串级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对舷梯的升沉、横荡、纵荡3个自由度进行控制。首先根据拉格朗日方程建立舷梯的动力学模型,根据D-H参数法建立舷梯的运动学模型,根据阀控液压马达的流量方程、流量连续性方程和力平衡方程,建立液压力矩伺服模型。然后设计外环位置二阶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和内环力矩二阶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并在位置自抗扰控制中引入模型辅助。最后搭建系统的仿真模型,对所设计的控制器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三自由度波浪补偿舷梯控制系统对比带重力补偿的PID控制器,具有调节速度快、超调量小、抑制外界未知时变干扰和系统参数不确定性能力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自动控制热电偶检测系统是按照检定规程对检测精度要求采用数字PID控制,运用工业控制软件开发工具对炉温控制系统进行优化,使温控达到标准化,同时对标准偶和被检偶的数据采集、处理、检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1.
船舶在高速航行状态下的耐波性易受到波浪影响,姿态控制系统是提高船体在高速航行状态下耐波性的重要手段,论文提出一种穿浪双体船姿态控制系统样机设计方案,该系统的控制附体包括 T 型水翼和两个压浪板,控制附体均采用液压方式进行控制,并实现了样机研制,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为船舶姿态控制系统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自主水下航行器的编队控制问题,基于编队参考中心思想为每个AUV构造了期望参考轨迹。将每个AUV的系统误差分为自身跟踪误差和与邻居AUV的协同误差两部分,在此基础上,针对AUV模型参数不确定性,提出一种自适应分布式控制律,使得每个AUV沿着自身期望轨迹运动,并与相邻AUV保持同步,从而与编队参考中心保持期望的距离,达到编队控制的目的。文章基于Lyapunov稳定性原理从理论上证明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介绍以PCT-III型过程控制设备为对象,以Matlab和组态王软件为平台,实现在线多步温度预测控制实验。用Matlab来完成复杂的算法的计算任务,用组态王工控软件实现友好的用户界面。二者通过DDE协议进行数据交换。把多步预测控制这种先进的控制算法方便地应用到工业控制当中去。  相似文献   

14.
复卷机是足造纸机械中的重要配套设备,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品纸卷的质量,其控制功能的先进性关系到造纸厂的生产能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ROFIBUS—DP现场总线的复卷机传动控制系统,采用新一代直流传动装置DCS500和交流传动装置ACS800对2500复卷机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15.
对船舶阀门遥控系统的驱动方式(液动、气动、电动以及电液驱动)进行了分析,比较各种驱动方式之间的优缺点,便于用户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阀门驱动方式。介绍各种驱动方式的船舶阀门遥控系统的组成,并以液压驱动为例,分析其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6.
崔戈 《船舶》2015,(3):103-108
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积分预测控制器的船舶动力定位系统控制方法,通过引入积分控制器消除了稳态误差,采用模糊控制算法实现了对不确定系统的控制,利用预测控制解决了船舶动力定位中的约束问题,有效地减少了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能量的消耗。仿真结果证明,提出的模糊积分预测控制器在满足动力定位要求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推力系统的效率,减少了推力消耗。  相似文献   

17.
李丽年  马磊 《船舶》2015,(2):90-93
在"长青"号FPSO系统改造中,首次将船控台系统并入中控系统。根据船控台系统特点,将过程控制系统、紧急关断系统和火气系统分别并入中控系统中,最终可通过中控系统统一动态显示生产流程、主要工艺参数及主要设备运行状态,以声光报警形式显示FPSO生产和安全的异常状态,并定期打印生产报表。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能确保FPSO人员和生产设施的安全,防止环境污染,将事故造成的影响限制到最小,并能及时准确地探测到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火情或可燃气体泄漏,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报警、关断、消防等),以保护FPSO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工业锅炉汽包水位的控制是一个大滞后非线性的控制问题,比较复杂。宜采用模糊控制。然 而,模糊矩阵的计算和解模糊都十分烦琐。本文使用面向工程和科学计算的交互式计算机软件MAT- LAB的模糊推理系统工具箱,设计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用SIMULINK模块对系统进行仿真,实现系 统的优化设计,有效地解决了模糊控制中的难题,大大提高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祝雪芬  陈熙源  杨帆 《船舶工程》2020,42(10):97-100
本电控罗经采用数字伺服控制方案来取代传统的模拟伺服控制方案,将微处理机引入控制系统,可以克服系统调试困难的缺点,具有实现复杂计算和现代化控制算法的能力。设计了基于PID控制的静基座和摇摆基座下电控罗经的控制算法,运用Simulink进行建模和仿真,并通过实际转台测试实验得出,所设计的数字伺服控制电控罗经在摇摆实验环境下,稳定时间为1.8h,罗经的稳态误差为0.5 °,满足设计预期指标和国际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船舶喷水推进装置控制机理和工作特点,简述了PID控制与模糊控制各自的优缺点,详细介绍了喷水推进装置方向舵的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