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应用运动学分析的方法对大功率履带推土机差速转向机构的工作原理及使用特点进行了讨论与分析。由此导出转向液压马达的旋转方向决定了推土机转向的方向,转向液压马达的旋转速度决定了推土机转向半径的大小,同时说明了差速转向机构具备转向轻便、转弯半径小、不需维护与调整的优点。结果表明差速转向技术比传统的转向离合器-制动器式转向技术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汽车转向系统常见故障有:转向沉重、转向不灵、操纵不稳定、行驶中跑偏、低速摆头或高速振摆等. 1 转向沉重 现象:汽车转向时,转动方向盘感到沉重费力,原因: (1)转向器的故障.转向器缺油,蜗杆上下圆锥滚子轴承调整过紧或损坏,蜗杆和滚轮啮合间隙过小,转向垂臂与衬套配合间隙过小,转向轴弯曲或转向轴管凹陷与轴碰擦;  相似文献   

3.
<正>主动式后轮转向(AKC):改变后桥前束角,辅助乘用车调整转向角度提高车辆动态性能和安全性可与其他主动式系统集成电力执行机构使系统具有商效能汽车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可转向后桥的研究,以此辅助调整前桥的转向角度,从而提升驾驶安全性及车辆的动态性能。然而由于其研发成本过高,程序太过复杂,以及燃油效率太低,该技术至今仍没有大规模应用。而采埃孚(ZF)公司研发的AKC后轮转向系统已经可以量产,该系统通过改变车轮前束角,使车辆后  相似文献   

4.
轮式装载机的转向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装载机的工作特点是灵活、作业周期短。因此,转向频繁、转向角度大,大多采用车架铲接形式,作业时转向阻力较大。为降低驾驶人员操作时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轮式装载机采用液压动力转向方式。装载机转向系统有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全液压转向系统(如负荷传感转向、流量放大转向)几种典型系统。液压转向系统按转向油泵所供给的油压力和流量不同,可分为常流式液压转向系统和常压式液压转向系统。介绍了轮式装载机转动系统的类型、特点,以及常见的转向系统。  相似文献   

5.
转向机构是路基边坡压实机调整压实坡度的重要机构。本文应用数学规划法和最优化设计的原理对转向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其数学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实际工况,经最优设计获得了满意的性能参数。  相似文献   

6.
基依据技术规范调整了双前桥商用车转向拉杆长度,以提高4个前轮的平行度和装配精度,从而减少前轮侧滑量和轮胎异常磨损。分析了双前桥商用车转向运动特性,介绍了商用车转向桥技术规范,基于互为基准和激光对射原理研制了双前桥商用车转向拉杆在线装调装备,基于双板分动和增量记录原理研制了侧滑量检测系统,给出了工作原理和实车测试数据。实际应用表明:激光对射拉杆装调装备使双前桥车辆转向拉杆的装调时间由7 min/辆提高到2.6 min/辆,且使得整车侧滑量检测一次性合格率由57.7%提高到85%。  相似文献   

7.
以提高汽车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为目点,建立了半车三自由度汽车转向与主动悬架的综合模型,采用基于小波理论的最小均方(LMS)算法对转向与主动悬架集成系统进行控制。计算结果表明,采用LMS控制的转向与主动悬架集成系统使汽车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比被动系统明显改善,有效地提高了汽车综合性能;同时LMS能自动调整权系数,且控制算法简单,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8.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EPS的结构和控制原理,并分析了转向助力控制、回正控制、阻尼控制3种控制方式和PID控制在系统上的实现过程.仿真分析表明:基于PD控制算法的控制器能使转向更加轻便,减小车辆高速行驶时的转向超调量或摆振.  相似文献   

9.
WTW90型重型平板运输车非线性转向系统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WTW90重型工程运输车转向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控制实现方式.采用独立悬挂、各轮组独立转向的多模式转向系统;由阀控液压油缸通过连杆机构带动回转支承旋转来实现各轮组的转动;在位置PID算法的基础中加入数字补偿的控制方案.该设计方案很好地解决了转向系统的非线性、同步性的问题,实现了预期的转向系统的准确、稳定和同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四轮独立转向(4WIS)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在设计了4WIS模型跟踪最优控制器的基础上,对最优控制参数对控制性能的影响以及4WIS车辆转向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辆转向状态的最优控制器参数调整策略,并设计了模糊逻辑控制参数调节器,实现最优控制器参数的自适应调整.结合4WIS车辆的八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对提出的模糊最优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4WIS模糊最优控制系统能够极大地改善车辆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在高速低附着系数的极限工况下,该系统仍然够能保证车辆的理想转向状态.该系统对于强侧向风一类的侧向干扰具有很强的抑制能力;风速90 km/h的强侧风且无驾驶员干预情况下,车辆在320 m行驶距离内,侧向偏移量仅为0.78 m.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拖拉机自动驾驶横向控制的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用于拖拉机自动驾驶的基于神经元学习的复合模糊控制方法,设计了模糊控制规则以及神经元学习整定PID(比例积分微分)的算法。用simulink对基于神经元学习的复合模糊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和规则用于拖拉机自动驾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魔术公式表达的轮胎模型,建立线控转向系统非线性三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在整个轮胎侧偏角范围内有效,反映轮胎侧偏角超过5°后轮胎侧偏力与轮胎侧偏角的非线性特性,并采用BP神经网络训练模型。转向传动比采用模糊控制。结果表明:采用BP神经网络训练模型较好的映射了输入与输出的非线性关系,采用转向传动比模糊控制算法得到转向传动比随车速的变化规律,可较好的实现低速转向灵敏和高速转向稳定的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3.
As the traditional control algorithm is over-dependent on accurate vehicle model in intelligent vehicle steering control, a human-simulated intelligent control method is proposed based on experienced driver steering characteristics. Intelligent vehicle unmanned steering system dynamics model and the driver model are set up. Through experienced drivers’ trial run experiment, the analysis is mainly conducted on the double lanes condition.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ordinates on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derivative, the path information of local coordinates is accessed. The ideal driver steering path is obtained through fuzzy C-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The human-simulated intelligent controller is designed. Characteristic model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ideal and practical steering angle deviation and the deviation rate. Besides,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rules and control modality set are designed. The joint simulation under CarSim joint/Simulink environment shows that the humanoid steering controller designed in this paper has better tracking performance than the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相似文献   

14.
EPS转向感觉试验的评价涉及多个方面,要得到准确的对比评价结果比较困难.在应用模糊语言变量的基础上,将群体多准则决策和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进行融合,采用轻便性、回正性、中间位置转向性能和移线性能及其对应的子因素作为评价因素集,利用标度法构建评价准则关系比较矩阵及模糊一致判断矩阵,并对各EPS方案对应的效用值进行模糊排序,既综合了专家群体意见,又合理保留了各级决策评价信息,从而保证了评价排序结果的可靠性,为EPS方案开发、参数优化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ADAMS的FSAE赛车转向梯形机构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设计FSAE赛车悬架转向机构的基础上,分析了转向机构中的关键点对阿克曼转向特性的影响。利用ADAMS软件建立FSAE赛车悬架转向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并对转向梯形机构进行优化设计,着重分析了梯形转向机构的几个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的建立。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赛车转向系的内外轮的转角关系值与理论值更接近,误差更小,改善了赛车的转向性能。  相似文献   

16.
考虑空气力的车辆三自由度转向模型与状态方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减小空气力的影响,简化车辆多自由度转向动力学方程,考虑了空气力的影响,建立了车辆三自度转向运动的动力学模型.以质心侧偏角、横摆角、横摆角速度、侧倾角、侧倾角速度为状态变量,以前轴转角及侧风作用力为输入,以质心侧偏角、横摆角、横摆角速度、侧倾角为输出,推导了车辆三自度转向运动的动力学模型的状态方程.以前轴主动转角脉冲为输入,对状态方程的可信度进行了验证.与利用线性二自由度转向模型的仿真结果相比,利用三自由度转向模型与其状态方程得到车辆质心侧偏角与横摆角速度的绝对值均较小,在高速情况下,空气力会增强车辆的不足转向特性.采用两种模型得到的车身侧向偏移均大于试验值,但三自由度模型的仿真曲线非常接近试验曲线.可见,三自由度状态方程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船舶自动操舵系统的基本类型和调节规律,分析了它的基本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被动悬架的整车模型,并用MATLAB软件对不同车轮转角和不同车速的悬架振动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随着车轮转角增大,车辆横摆角速度、侧倾角、垂向振动加速度增大;随着车速的增大,横摆角速度的超调量增大。仿真为整车悬架参数的设计和减振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驾驶员容易在汽车正面碰撞过程中受到转向系统伤害的问题,以微型轿车的转向柱为研究对象,运用显式动力学有限元理论,建立了转向柱碰撞有限元模型;根据方向盘的碰撞要求,对材料分别为低碳钢、铝合金和高强度钢的转向柱的碰撞性能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转向柱的变形形态、运动位移、速度和吸能量。结果表明:铝合金和高强度钢在碰撞过程中的变形形态、变形量、碰撞时间以及吸能能力等方面均优于低碳钢,说明通过提高材料强度的方式改善转向柱的碰撞性能是可行的。研究成果为汽车转向柱的设计和碰撞性能的提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