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朝鲜平壤地铁是在中国给予大力帮助下,于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平壤地铁是世界上埋置深度最大的地下铁道。该条地铁的全部线路和车站,均设置在地面以下60米,个别地段甚至接近100米。据说,这样的设计与朝鲜多年的备战有关。据有关人士透露,一旦战争爆发,平壤可以在3个小时内将整座城市的人员都疏散到地铁里。地铁是最好的人防工事,可以达到防原子武器的级别。然而,最特殊的是平壤地铁车站的命名。该线共17座车站的站名与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地铁车站偏压基坑围护结构侧向变形特征,以某地铁车站基坑为工程依托,采用FLAC3D建立三维数值计算模型,探讨了基坑至建筑物距离e、建筑物荷载q及基坑开挖深度h对地铁车站偏压基坑围护结构两侧最大侧移之比的影响,并建立各因素下偏移程度划分标准,提出相应的变形控制措施,同时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对各因素的敏感性进行分析,找出最不利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邻建筑物偏压荷载会大幅度增大围护结构侧向位移,不利于基坑安全;围护结构两侧最大侧移之比与距离e呈一次函数关系,与深度h呈分段线性函数关系,与建筑物荷载q呈三次函数关系;邻建筑物偏压基坑围护结构非对称变形的影响因素敏感性排序为基坑至建筑物的距离e建筑物荷载q开挖深度h。研究结果对基坑设计和施工等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地铁十字换乘车站的换乘节点核心区受力较复杂,以上侧下岛双层十字换乘车站为例,车站中板作为列车的行车道板,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考虑行车荷载的影响。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 idas C ivil,采用影响面分析考虑行车荷载后的中板受力分析,确定了最不利工况,找到了应力集中部位,为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保证车站结构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以某地铁明挖车站为实例,结合车站砂卵石地层的地质特色,采用MIDAS岩土隧道有限元软件GT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车站结构抗震进行动力响应计算分析,并与车站结构的静力计算及反应位移法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此。结果表明:在砂卵石地层下,地铁明挖车站结构的正截面承载力配筋由准永久荷载组合作用下的裂缝计算控制,抗震工况不起控制作用,在局部抗震薄弱部位需加强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地铁车站位于市区,车站周边范围内大多存在高风险等级的建构筑物。在地铁车站的建设施工过程中,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周围土体的压力往往会急剧上升,使围护结构产生位移和变形,进而影响周边建构筑物、管线以及地面的安全。为减少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依据采用钢支撑自动伺服系统的车站和采用普通支撑体系的地铁车站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情况,横向对比钢支撑自动伺服系统的控载保压技术对围护结构的变形控制能力与普通钢支撑对维护结构变形控制的监控测量数据,证明采用钢支撑自动伺服系统方案能够较好地解决车站基坑施工导致的围护结构变形过大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建筑交通中的地铁车站建筑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首先对地铁车站的空间构成、形式和环境特点进行概述,并简要分析了当代地铁车站建筑空间设计产生的几个特性需求,指出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和百姓意愿的地铁车站建筑的空间设计方法,最后阐述了地铁交通建筑的空间设计创作值得探索和深化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地铁运营中常常面临着高峰期大客流压力。为了保证地铁车站客流组织效率和站内乘客安全,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多源监测数据的地铁车站客流动态监测与管控决策系统。客流监测部分考虑地铁车站客流的流线特点,在重要客流流线衔接点采取红外感应、视频识别和RFID等客流监测技术,并结合闸机客流数据,实现了动态监测车站客流的流向、流量和流速。管控决策部分基于地铁车站客流组织的三级控制原理,建立了基于实时监测数据的车站客流动态管控决策模型。此外,设计并实现了信息发布功能模块,实现对客流的实时信息诱导。系统应用将实现地铁车站客流监测智能化、管控决策科学化、信息发布人性化,能够有效提高地铁车站客流组织效率和运营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8.
刘松涛 《北方交通》2012,(6):198-200
地铁车站空间狭小、机电设备种类繁多、数目庞大。为保证人身安全和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地铁车站机电设备综合接地系统在满足强电、弱电专业及其他非电气金属管道全部接地的同时,降低地铁车站内的接触电压、跨步电压、设备的对地电压,防止过电压、静电以及电磁感应的影响。针对地铁车站设备接地要求,对地铁车站接地系统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使地铁车站在运营开通后能够较好地完成运输乘客的工作,发挥地铁大运量的优势,车站必须预先做好客运组织的研究工作,指导车站的客运组织工作。所谓地铁车站客运组织,主要是指经过对车站设备、设施和空间以及车站周边环境的分析,制定符合地铁车站实际情况的乘客进站、乘车、下车、出站的疏导、指引方案,以及根据方案进行车站行车、票务和人员组织工作。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三维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对新建地铁区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主要分析了新建区间施工对既有地铁车站变形的影响,对既有车站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既有地铁车站结构及道床沉降均满足规范要求,新建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可控。  相似文献   

11.
快速有效地对突发事件下地铁车站的行人进行疏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多智能体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行人疏散研究中。以北京市地铁4号线西单站为实例,使用基于agent技术的Pathfinder仿真软件对行人应急疏散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研究和计算结果表明:站内站台层的楼扶梯是站内疏散的瓶颈部位,提出改善扶梯运行方式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该方法对地铁车站行人疏散过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地铁站的精细化分类问题,利用基于出行链分析的通勤出行识别方法筛选通勤客 流,结合早晚高峰的进出站客流量,识别车站的职住功能特征;基于百度地图开源平台抓取POI (Point of interest)数据,从用地功能角度进行组合归类,得到细粒度的车站周边土地利用特征。结 合以上两类特征,建立基于非监督学习K-Means++方法的地铁车站分类模型,将北京地铁307个 车站分为7类。根据其客流和周边用地特征分别识别为配套设施开发完善的典型居住型车站,具 有商业开发潜力的典型居住型车站,配置一定工作岗位的居住型车站,高度开发的典型工作型车 站,职住结合的工作型车站,旅游休闲型的车站,以及尚待开发的远郊车站。经过分析,该分类结 果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可以为城市规划及车站周边土地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大连南关岭地铁车站结构强度大变形问题进行了三维分析.获得了地铁车站结构在上压力,浮力,恒、活荷载等综合载荷作用下位移量及其对比关系,土-车站结卡勾的相互作用对柱、侧墙等结构应力的分布情况的影响.与以往地下乍站二维模型分析结果对比,三维模型更合理,更全面,更接近工程实际.较真实地反映了地铁车站结构的变形受力特点.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数量的增加,交通堵塞问题越来越严重。文中在空间句法理论、城市通达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哈尔滨市区交通站点的立体交通通达性模型。对地铁站点、公交站点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进行地面交通通达性和地下交通通达性计算与分析,组合算出立体交通通达性值。通过对数据分析,得出主要站点的通达性,为哈尔滨市区交通规划、站点设置等提供理论和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寒地城市地铁客流与网络特性,挖掘客流与寒地气候的相关性,本文利用《寒区城市多模式公交协同运营技术与示范工程》2013—2020 年共 8 年 11 万余条地铁客流数据进行研究。提出效用阻抗Space L-Space P模型建立地铁抽象网络,将时间维度细分为周、月和年这3类, 研究地铁客流特性与扰动因素,并建立寒地城市地铁网络失效模型,分析扰动后地铁站点与线路的客流分布。进一步选取哈尔滨市与南京市地铁数据,运用转移熵因果关系分析地铁网络客流分布与气候的相关性,得到寒地气候对地铁客流的影响。研究表明:所采集的地铁客流数据能够充分展现客流的状态与变化趋势,能够满足客流数据分析的精度与质量要求。近8年,哈尔滨市地铁客流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地铁客流分布呈现2月为客流低峰,3月客流逐步回升,3~12月客 流较平稳且具有轻微波幅;换乘客流中夏季呈现8月大于7月大于6月的趋势,冬季则2月换乘客流最低,大多在周一与周五达到周换乘客流量极值。由地铁网络失效模型识别出关键站点,得到 哈尔滨市冬季客流略高于其余3季,冬季地铁网络较脆弱,结合实际数据的模拟分析表明,温度与地铁客流具有一定相关性,且哈尔滨市的相关性大于南京市。  相似文献   

16.
地铁换乘站不同设施区域乘客走行速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准确测量乘客走行速度是评价和优化地铁换乘站各处设施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从统计角度对乘客在不同换乘设施区域走行速度进行研究.分析了影响走行速度的因素,设计乘客步速规律的抽样调查方法并对北京海淀黄庄站不同设施的行人走行速度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了乘客步速在瓶颈处近似服从平方根正态分布,下行楼梯处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对各处设施内乘客走行速度进行比较,得出不同设施乘客步速的换算系数.  相似文献   

17.
�����Գ��й������ɴ��Եĸ����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地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国内多个城市都已经开通或新规划了多条地铁线路. 如何评价地铁对于城市公交网可达性的改善作用,从而为地铁站点规划和线路分布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本文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法,把公交站点作为节点,站点间的连线作为边,建立了包含地铁线的南京市公交网的拓扑模型. 以站点间的最少站点数和最少转车次数作为衡量交通可达性的指标,分析了Space L和Space P模型中地铁对于城市公交网可达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地铁的开通提高了城市公交网的整体可达性. 南京地铁沿线站点到其他站点的可达性、地铁沿线站点到商业中心的可达性的提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ר��վ�㲼��ģ�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场与城市内部交通的衔接规划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机场与城市内部交通衔接规划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高效的衔接系统是十分必要的。针对这个衔接系统的特征,从发展公共交通的角度考虑机场与市区之间的衔接关系,处理机场与市区衔接的问题。机场巴士和机场轨道交通的专线站点的布设和规模设计对解决整个衔接问题和提高衔接系统的效率起着关键作用。以现有公交换乘枢纽布局选址方法为基础,以旅客出行总时间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各类机场专线站点的布设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的计算方法对其进行求解。运用此模型,可以得出规划机场专线站点数目及其规模的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9.
由于北京地铁大运量的特点,使总能耗量相当巨大,因而节能降耗十分必要.本文针对北京地铁每条线路的实际能量消耗、列车的牵引用电消耗和其他所有动力用电消耗进行了分析,对于地铁各线路的水量消耗作了调查,所得结论可为节能型地铁的设计和运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地铁B型车车体静强度及模态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有限元方法及ANSYS软件建立了地铁车辆车体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根据地铁车辆受力分析和危险程度,选择拖车(头车)作为计算、分析对象,确定了有限元模型的计算载荷、常见计算工况和评定标准,计算了车体在整备状态下的车体静强度,分析了整备状态和超常状态下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结果表明,地铁车体静强度在常见计算工况下皆能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车体一阶扭转和一阶垂向弯曲自振频率偏低,一般要求车体在整备状态下的自振一阶垂弯频率应大于10 Hz,以避开转向架的点头频率;减小结构质量的同时增大结构刚度,在满足车体强度要求下,可以实现以降低次要的振型频率来提高主要的振型频率的目的,并可进一步地减轻车体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