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潜艇端部舱壁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名琦  王永军  刘鑫 《船舶力学》2007,11(4):594-599
端部舱壁结构是潜艇耐压壳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利用APDL参数化语言编程对影响潜艇端部球面舱壁强度的主要参数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过渡环两端均采用相切联接时的端部球面舱壁结构的应力水平最低,分析结果同时也证明在进行舱壁结构分析计算时可以忽略梁柱效应的影响.文中的研究结果对潜艇端部舱壁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某散货船舱口围肘板趾端开裂原因及节点优化方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普星 《船舶工程》2017,39(2):64-68
文章首先分析了某46 000 DWT散货船纵向舱口围端部肘板趾端开裂的原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节点优化方案;采用有限元直接计算的分析方法比较了修改前后节点的应力状况,并进行验证;提出了舱口围端部肘板修复时切割、装配和焊接的要求。研究结果为散货船舱口围板高应力区域的节点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船验证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带较长船楼上层建筑的船体立体分段钢质模型进行了弯曲试验,分别研究了以下三种结构状态下,船楼结构参与船体总纵弯曲时的应力分布:(1)完整船楼;(2)切除船楼端部侧壁板和纵向骨架,保留肋骨框架;(3)仅将船楼端部侧壁板切割分离,保留纵横骨架。得出了较长船楼端部侧壁板切割分离可大大减小船楼上层建筑参与船体总纵弯曲的程度,以及船楼端部开口后船楼上层建筑长度可取为开口内侧之间的长度等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型舰艉部分段详细的有限元模型,应用MSC.Nastran软件进行了分析计算,给出了艉部分段整体应力分布状况;分别对比分析了上层建筑端部过渡和舷侧开口的两种设计方案,并计算了上层建筑端部和舷侧开口处的应力集中系数.同时对××舰做了光弹性实验,实验与有限元结果吻合较好,表明了两者结果的有效性.文中还讨论了船舶结构应力集中分析中基准应力的选取问题,所建议的基准应力可以使相应的应力集中系数符合设计人员的思路,便于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长甲板室纵向围壁端部与主船体露天甲板交界处的应力集中问题,采用结构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探讨在空间布置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应力集中交界处圆弧型肘板臂长、圆弧半径等参数变化对应力分布和大小的影响,并得到降低应力集中系数的圆弧型肘板参数的最佳值。文中根据研究结果,对某艘实船的长甲板室纵向围壁端部与主船体露天甲板交界处圆弧型肘板进行优选设计,有效地降低了该处的应力集中水平。  相似文献   

6.
针对长甲板室纵向围壁端部与主船体露天甲板交界处的应力集中问题,采用结构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探讨在空间布置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应力集中交界处圆弧型肘板臂长、圆弧半径等参数变化对应力分布和大小的影响,并得到降低应力集中系数的圆弧型肘板参数的最佳值。文中根据研究结果,对某艘实船的长甲板室纵向围壁端部与主船体露天甲板交界处圆弧型肘板进行优选设计,有效地降低了该处的应力集中水平。  相似文献   

7.
针对三相无刷同步发电机转子绕组端部存在匝间短路故障的问题,提出一种转子绕组端部绝缘结构,以一台1600kW三相无刷隐极同步发电机为例,设计了此种端部绝缘结构,详细描述了这种绝缘结构的设计方法,并应用于此台发电机中。结果表明:此转子绕组端部绝缘结构可以有效避免端部匝间绝缘短路,该方法可靠实用,为同类型发电机转子绕组端部绝缘结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杨松  柳长江 《船电技术》2009,29(10):25-28
基于CFD流体计算软件fluent,对大型永磁电机定子端部通风结构和流动区域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三维流体场的求解域,建立了包括散热器和风扇在内的定子端部模型,给出了求解域内的边界条件并且进行了计算和分析;优化了通风结构。得到了端部温度场的分布规律,该结果对电机设计人员的通风通风系统和绝缘结构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求解不可压缩流体RANS方程,对机翼翼端与固壁间隙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采用Chiorin提出的人工可压缩性方法及Baldwin-Lomax零方程湍流模式。针对间隙流动的特殊性,引进了流场分块的思想以降低网络生成难度、提高网络质量。为了验证计算方法的精度,首先对三维叶栅与固壁之间隙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比较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对高雷诺数下机翼翼端与固壁间隙的流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着重是隙的变化对机翼总力的影响、翼端分离涡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导边附近马蹄涡的出现和消失、间隙内二次流动的特征待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刘二利  赵敏 《水运工程》2021,(5):116-122
高桩码头横向排架内力通常简化为平面结构进行计算,但码头端部的排架作为艏艉缆绳的受力排架或受制于相邻结构的影响,其桩基布置往往不同于其他排架,平面计算并不能准确反映端部排架的受力和变形。结合鱼山出灰码头桩基布置设计实例,采用平面计算法和空间计算法对水平荷载作用下码头结构分段端部排架不同桩基布置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不同计算方法及不同桩基布置下各排架桩基内力和变形计算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对于对称性水平荷载,平面计算的桩基轴力结果与码头结构分段端部自由的端部排架桩基轴力结果基本相当;对于非对称性水平荷载,平面计算的桩基轴力结果普遍大于空间计算的结果;端部排架布置双排桩加强后,码头结构的位移会有一定程度减小。  相似文献   

11.
以大型豪华邮船整船结构强度分析结果为基础,选取典型的上层建筑舷侧门窗类型进行细化模型强度分析。以粗网格结果为基础,针对舷侧门窗结构进行细化模型计算,获取开口结构的详细应力分布规律,在应力值超规范的位置采取增设插入板的方式进行加强。在结构优化后,相应区域均满足强度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大型豪华邮船上层建筑舷侧门窗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所述设计船是为长江某航运局研究开发的长江II型高速艇,主船体为钢质,上层建筑为铝合金材料,该船从船型选择、船模试验、结构设计及减震降噪等方面详细分析计算,经航行试验及实际营运,该船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并超过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桂平航运枢纽二线船闸平面布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俊涛 《水道港口》2013,(2):150-156
为配合桂平航运枢纽二线船闸工程设计,采用定床物理模型试验和遥控自航船模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桂平二线船闸工程布置进行研究,分析和论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通过工程河段水流特性、枢纽调度对上、下游水流条件影响的模型试验,分析了工程河段水流特性,研究了二线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和连接段航道通航水流条件和船舶航行条件,修改完善了设计方案,并最终确定了桂平二线船闸合理可行的工程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4.
采用正态物理模型研究湘江株洲航电枢纽扩建二线船闸工程对一线船闸通航条件的影响。分析工程前一线船闸通航水流条件,二线船闸建设对原有边界条件的改变,工程后一线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航道的横、纵向流速等水力参数变化规律,以及口门区现有导流建筑物对新建工程的适应性等。结果表明,二线船闸建设使得一线船闸通航水流条件稍有恶化,但水流条件的改变对船舶航行条件影响不大,工程前后船舶进出一线船闸的航行条件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结构轻型化是船舶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针对某新型海上客滚船上层建筑设计,采用了立体刚架及密加筋板结构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了局部和整体结构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与规范设计结果相比,该方案选用较薄的甲板板,结构强度优于按规范设计的方案,且具有良好的工艺性及经济性.本文结论可为大型船舶铝质上层建筑设计及规范有关条文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郝媛媛  薛晶  张明 《水道港口》2013,(6):513-517
文章以株洲航电枢纽和长沙综合枢纽为例,分析了双线船闸共用引航道和非共用引航道的布置特点以及航行区段的划分问题。采用三维水流数值模拟和船舶操纵数学模型研究手段分析了株洲航电枢纽和长沙综合枢纽坝区河段的航行条件及船舶进出闸会遇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线船闸船舶安全高效的航行会遇方式及航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大型船舶上层建筑整体吊装拟定的3个吊装方案,利用MSC.Patran和MSC Nastran对结构在自重作用下的响应进行有限元分析,对得到的上层建筑应力和变形进行比较,选择最优方案。结果表明,吊点和吊钩的位置与数量均会对结构的应力和变形产生影响。研究结论对后续大型船舶上层建筑整体吊装方案设计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40 000 dwt灵便型散货船设计建造过程中,为了控制船体出现的有害振动,对船体总体振动、上层建筑总体振动及船体艉部局部结构进行了振动预报分析.对船体总体振动和上层建筑总体振动进行分析,避免与主机和螺旋桨激励发生共振;对于船舶艉部结构,重点关注上层建筑各层甲板工作和生活等重要区域的振动情况,采用结构有限元法分析各层甲板的振动特性,设计时通过调整局部结构刚度并保证一定频率储备来避免共振,为船体结构减振设计提供依据.本文给出了设计阶段船舶总体、上层建筑总体及局部结构振动计算分析方法和过程,可对船舶设计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龙溪口航电枢纽工程的主要开发任务为畅通岷江航运通道,船闸作为该枢纽的唯一航运设施,是岷江通道畅通中的重要一环,故输水系统作为该船闸核心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该船闸输水规模较大、水力指标要求较高的问题,对船闸进行水力学计算分析以及单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龙溪口航电枢纽船闸输水系统设计采用闸墙长廊道侧支孔输水形式是合理的,满足设计规范要求;闸室灌泄水时水流条件及阀门开启方式满足船舶安全通行需要。  相似文献   

20.
从水力学角度和航行条件出发,来认识船闸口门区与连接段的水流结构,探讨连接段的范围。收集概化模型与枢纽物理模型的实验资料,采用归纳、总结和分析对比的方法,对概化和枢纽工程船闸引航道出口的水流结构、形态及回流长度等规律进行总结和讨论,对口门区与连接段的水流与航行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概化模型的回流长度l1=7.0b比枢纽模型l1=4.6b要长;连接段的同岸与异岸连接,实质是主航道航线与引航道轴线夹角的大小;文中连接段长度是推轮能克服水流作用于船舶(队)漂移时的长度,否则需重新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