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车过程中行李箱盖在路面激励载荷作用下发生振动,当振动量超过行李箱盖和车身分缝间距时,就会发生干涉,导致漆膜破裂。文章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汽车行李箱盖进行瞬态响应分析,并对其进行优化,最终经过台架试验和道路试验验证方案有效。为行李箱盖总成设计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并完善行李箱盖设计规范。  相似文献   

2.
行李箱镶链是开启汽车行李箱盖的关键部件之一,本文借助于CATIA软件对行李箱铰链进行合理的参数设计,并结合工程实例达到安全可靠开启行李箱盖的要求。文章应用力学原理对铰链在整个行李箱盖的开启和关闭过程中受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了影响行李箱盖平衡的因素,为后期铰链的合理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三厢车行李箱盖用扭杆弹簧布置过程中计算数据量大且正向设计准确性差的问题,对行李箱系统建立了力学模型,通过公式推导将行李箱盖相关作用力矩表示为以行李箱盖开闭角度为单一变量的参数,利用Excel的公式编辑功能,实现了行李箱全开闭角度的开闭力计算,简化了计算过程,提高了设计准确性。同时,通过理论分析提供了行李箱盖开闭力与平衡角度的设计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FN轿车行李箱盖铰链的受力情况,探讨了在行李箱盖半开状态可维持平衡的角度范围,简要列举了一些影响平衡的因素,并进行了使用受力分析结果对行李箱盖扭杆设计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轻量化技术可有效提高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和驾驶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的生产制造中。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在比强度、比刚度、热膨胀系数与抗疲劳性能等方面比传统金属更具有优势,开启了轻量化新时代。文章以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电池包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压树脂传递模塑成型(HP-RTM)工艺,根据碳纤维复合材料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材料特点,对电池包上盖进行了轻量化设计。通过结构优化、工艺优化、连接方式优化等技术手段完成了电池包上盖的轻量化量产方案。电池包样机测试结果表明,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电池包上盖可以有效提升电池包结构的强度、刚度以及耐疲劳性,综合减重达50%以上。文章所述的连续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设计方案也可为汽车其他零部件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装备气撑杆及四连杆铰链的行李箱盖系统的受力分析,建立起了用户在开关行李箱盖时,操作者手部操纵力与行李箱盖开启角度之间的关系。针对此开启操纵机构系统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在以上基础之上开发的一种基于Excel的行李箱盖气撑杆的计算程序,通过优化计算开发程序选择合适的气撑杆,可使开启机构运动平缓,人手开启方便轻松。  相似文献   

7.
为达到某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上盖轻量化设计目标,在保证碳纤维上盖刚度的前提下,从成本、模态分析、自重、成型工艺等方面对不同碳纤维材料结构进行了评估,最终确定选用铝蜂窝夹层结构方案并进行详细结构设计及工艺设计。该方案的动力电池上盖质量为4 kg,比铝合金方案轻1.784 kg,达到轻量化设计目标;通过自由模态试验对碳纤维上盖仿真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仿真模型的1阶自由模态和3阶自由模态的误差较大,需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的准静态力学性能及疲劳性能的研究,使用经典的CLD模型,提出了一套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疲劳寿命预测的流程方法。基于本流程方法可实现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的疲劳寿命预测,进而为轻量化的汽车零部件结构设计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
鉴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轻质高强的特点,本文中将某乘用车扭转梁悬架原钢质横梁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并进行结构优化设计。首先,通过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力学性能试验获得材料力学参数,建立悬架扭转梁有限元模型,并对扭转梁中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横梁截面进行改进设计。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横梁质量、刚度和工艺约束,对CFRP横梁进行铺层厚度、角度和铺层顺序的多层次优化。优化后,在满足各项性能指标的情况下,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横梁比原钢质横梁轻量79.34%,取得显著的轻量化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某SUV混动车型的发动机盖为研究对象,基于等刚度替换原则,选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传统钢材料的方案,并通过CAE软件仿真分析其弯曲刚度、前角刚度以及中后部刚度性能指标。通过对碳纤维发盖样件进行弯曲刚度、前角刚度以及中后部刚度试验,计算得到实测刚度数据,并将其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为碳纤维材料刚度性能目标值的设定提供了实测依据,也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零件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汽车安全性和轻量化水平,开发了一种可在线涂装的“碳纤维/钢”复合结构B柱分总成,该分总成包括钢制B柱加强板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B柱中部支撑板,采用结构胶粘接而成。研究了真空袋压与热压罐成型工艺对CFRP层压板涂装前后性能的影响,并对“碳纤维/钢”的粘接强度、B柱分总成的刚度和强度等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结构B柱分总成在涂装前后的性能均优于传统钢制总成,CFRP中部支撑板减重64.1%。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车身开闭件(车门、发动机罩盖、行李箱罩等用铰链连接到车身上的外观覆盖总成件)装配对整车性能的影响,包括整车外观效果、室内外噪声、车身密封性、车门闭合力及开关门手感等,并对车身开闭件装配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使整车性能及品质得到一定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正故障现象:2016款奥迪A4 Avant(B9),行李箱盖功能失灵。故障现象如下(并存或选择性存在):虽然行李箱盖处于关闭状态,但显示行李箱盖打开;只能用钥匙解锁行李箱盖;无法用行李箱盖上的按键解锁和打开行李箱;关闭行李箱盖时发出噪音;行李箱盖不能上锁;行李箱盖内的左后或右后转向灯失灵;行李箱盖中的左侧或右侧尾灯失灵;制动灯失灵、后雾灯失灵。故障诊断与排除:出现故障时,存有  相似文献   

14.
沈茂涛 《汽车技术》2012,(8):29-31,36
对轿车车门铰链、车门前侧分缝线、行李箱盖扭杆弹簧的布置进行了研究,总结了轿车设计中车门铰链及其轴线的布置方法、步骤及校核要点。介绍了车门与翼子板之间、前后车门之间分缝线的位置以及形状走向的确定方法,论述了行李箱盖铰链及其平衡支撑机构的形式、行李箱盖重力力矩以及扭杆弹簧力矩曲线的绘制方法,明确了扭杆弹簧扭转刚度系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行李箱铰链是开启汽车行李箱盖的关键部件之一,其性能好坏和质量优劣对汽车操作舒适性和使用安全性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台架试验并结合工程实例,以行李箱铰链的结构原理为着手点,深入分析了影响行李箱盖开闭效果的因素,提出了切实可靠的整改措施,为行李箱盖铰链系统在汽车白车身研发初期的参数布置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史春艳 《天津汽车》2010,(12):45-48
文章从阐述扭杆弹簧的安装及受力状态开始,分析扭杆弹簧在行李箱关闭、开启位置及开启过程等工作状态下的受力.总结扭杆计算过程中用到的公式,利用excel文件中强大的数据处理及公式编辑功能实现了行李箱盖扭杆弹簧的受力分析.经过大量对现有行李箱盖及扭杆弹簧的实际测试,得出测量数据与计算数据基本符合,表明excel文件可以应用于行李箱盖弹簧的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17.
考虑到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特点,本文中将某乘用车B柱原钢材加强板用碳纤维材料替代,并进行优化。首先在整车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进行B柱子结构模型的解耦,利用子结构动态模型进行了B柱加强板的材料替换和性能计算,确定了初始纤维板铺层和厚度;为充分发挥复合材料可设计性的优势,采用面向复合材料的结构优化方法进行了纤维复合材料的铺层厚度、角度和铺层顺序优化。对比原车结构,在抗撞性不变的前提下,碳纤维B柱加强板取得显著的轻量化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LS-DYNA3D软件对某车型的行李箱盖系统实施了开关操作的动态模拟。在充分考虑了行李箱盖、铰链、门锁、密封条及车身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动态模拟,分析得到各种运动结构的作用力响应曲线和各部位的应力分布,近一步分析该系统的疲劳强度,并最终提出改进方案,改善了设计质量,提高了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商用车轻量化发展需求,从材料轻量化角度出发,将某款商用车驾驶室的玻璃钢顶导流罩替换为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顶导流罩,实现了降重30%的目标,同时性能指标达成,甚至优于原玻璃钢顶导流罩;基于3D-Hashin复合材料失效准则和Cohesive分层失效准则,建立了CFRP基本力学性能仿真模型,并通过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与材料参数准确性;通过优化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铺层角度设计,建立顶导流罩有限元模型,将两种材料的约束模态和刚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原玻璃钢顶导流罩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顶导流罩在显著降重的基础上,约束模态和平均刚度均有所提升,且满足强度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20.
故障现象一辆2010年5月份生产的北京现代伊兰特手动挡轿车(搭载1.6 L发动机),累计行驶里程约为1.2万km,该车在行驶中仪表盘上的行李箱盖打开指示灯突然点亮,当时停车检查,发现不管行李箱盖是否打开,行李箱盖照明灯都常亮。检查分析经过对故障现象进行分析,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线路异常搭铁现象,查看行李箱照明灯电路(图1),发现行李箱照明灯及行李箱盖打开指示灯共用一个25号15 A熔丝,同时电子警报时钟控制模块(ETACM)的连接器端子10与行李箱照明灯、行李箱盖打开指示灯线路末端通过线束连接器MM01(室内熔丝盒内的连接器)连接到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