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5 毫秒
1.
我国船舶行业发展战略环境、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提出了我国“船舶工业要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指示,我国船舶工业积极参与国际造船市场,出口造船总量不断攀升,1996年以来,我国造船产量连续6年居世界第三,2001年造船完工近400万载重吨,约占世界造船总载重吨近10%。 2002年5月,朱镕基总理在给船舶出口创汇的有关批示中指出,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就吨位而言),从而为我国船舶工业提出了国家级发展战略要  相似文献   

2.
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中国船舶工业从此迈出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进入新世纪,世界船舶市场迎来难得的市场高潮。2002年5月,朱镕基总理指出:“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2004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努力成为世界造船大国,还应树雄心、立壮志,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这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史上的3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在世纪之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20世纪100年间国际造船业发展的历史,分析一下21世纪世界造船产业发展的方向,研究一下中国船舶工业在21世纪发展的趋势,因为只有把中国造船业放在世界造船业这个大格局、大背景来考察,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方向、道路,才能制订比较科学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政策。我在此试图从这一角度,对21世纪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趋势及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作用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1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形势新世纪以来,我国船舶工业抓住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国际造船市场持续兴旺的历史机遇,实现了跨越发展,造船能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已经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造船大国。从产业规模上看,2006年我国造船产量达到1 452万载重吨,以载重吨计算,占世界市场份额从世纪初的6%提高到近20%。2006年,我国的外高桥造船公司、大连船舶重工、江南长兴等15家造船企业进入世界前50强。从技术实力上看,我国已经实现了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自主设计建造,并不断拓展高新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的…  相似文献   

5.
郭锡文  朱汝敬 《船艇》1998,(3):5-11
亚洲金融危机对该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冲击,已经给世界船舶工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近期世界航运市场、造船市场双双出现明显滑坡。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船舶工业将继续遭受较大的影响,预计今年新船成交量将明显低于去年水平,新船价格回升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但我们认为,当前世界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不会演变成世界性造船危机;韩国造船业尽管受到较大打击,但整体能力不会遭到太大破坏;世界船舶工业在遭受短  相似文献   

6.
正半个多世纪以来,科技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船舶工业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设备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并进而向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稳定增长,航运业持续发展,世界造船市场呈现兴旺势头从而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先进制造技术在造船领域得到应用,现代造船技术正朝着高度机械  相似文献   

7.
,.J IL 一一几ht了 勺 { 心推进科技进步实现船舶工业上水平上能 力_仁效益世界造船工业的演变外高桥造船基地—10万吨级船舶市场 分析世界船舶市场—模糊一概率一模拟 (F一P一S)脚令及方法美国造船业现状及前景造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造船工艺的发展策略玻璃钢舰艇建造技术现状和趋向低速机与船舶生产的“八五”协调配套 定量分析世界船舶订造量预测世界旅游船舶市场发展现状造船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前景21世纪的造船五fk(一)21世纪的造船业(二)1一11一82一1 济效益上海六船厂设计部门负责人关于缩短船 舶没计周期的建议提高设计绘图工具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当前世界造船市场进行分析,我国造船在世界上的位置及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规划。广州南沙龙穴造船基地2008年建成投产,成为我国三大造船基地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新世纪上海船舶工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21世纪初国际造船市场趋势、造船竞争形势、船舶工业产品结构、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对新世纪上海船舶工业的定位与发展战略、产品的升级方向及策略,上海船舶工业技术改造的途径(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嘉国 《船艇》2004,(2):42-47
自国务院领导提出“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造船大国”的论断后,国家有关部门和船舶工业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纵观世界船舶工业发展的态势,分析我国船舶工业的现状,我们认为,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对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真正把中国建设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还需要解决如下一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船舶配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发展给世界造船业带来发展机遇和空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船舶工业抓住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2007年全国造船产量突破2000万载重吨,2008年造船完工突破2800万载重吨,中国造船已经稳居世界造船前三位,正在成为新的世界造船中心.中国船舶工业的历史性突破和对船舶配套的迫切需求对船舶配套企业来讲面临严峻挑战.船舶配套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船舶工业必须要有强大的船舶配套业支撑,否则难以成为造船强国.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我国造船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2.
《船艇》2002,(11)
今年对于船舶市场而言,应该是较为平稳的一年。去年“9.11”事件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造船市场相对萎缩,接收的定单也相对减少,船价仍然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各主要的造船国家(地区)也调整其船舶工业的相关政策以保护本国船舶工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行业信息     
《船艇》2006,(14)
国内造船动态中国船舶业不能只是以量取胜随着《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出台,作为船舶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国防科工委在其《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一五”末,我国造船产量要占世界市场份额25%以上;到2015年,我国造船产量占世界份额将达到35%以上,成为世界一流造船大国。但业内专家学者担心,我国船舶工业如果不改变现有附加价值低、重复建设严重、自我研发能力滞后、配套设备无法自给等一系列问题,船舶工业的发展只是单一产能的扩张,而非实质性的飞跃,未来只能作造船工业的产能大国,而非实际意义上的造船大国…  相似文献   

14.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06,(11):34-38
当前,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世界船舶工业的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其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反映了行业综合水平的高低,成为大至一个国家的船舶工业、小至一个船舶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鉴于此,便有了以“信息化推动造船现代化(也有人称之为数字化造船)”是中国造船业追赶国际水平的最后机遇之说。显然,信息化已成了中国造船界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黄林根 《船艇》1998,(12):5-8
本文针对“国轮国造”现状,初步研究了影响“国轮国造”的主要因素;根据世界造船形势,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市场、机遇、基础和条件初析,提出了提高“国轮国造”比重,促进船舶工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新技术船舶比常规散货船、油船价格高出2~5倍,已成为世界船舶市场发展的热点。在九十年代国际船舶市场看好,年造船产量达3000~3900万载重吨,为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但由于日本,韩国将继续争霸世界造船第一、二位,再加上德国、俄罗斯、美国军转以进入世界船  相似文献   

17.
江苏船舶工业的造船市场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航运船舶发展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预测航运市场船舶需求量的方法,并预测进入21世纪头10年江苏船舶工业的造船市场。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船舶工业经过20多年改革开发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21世纪面临更为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与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相比,还存在全方位的差距。如何缩小差距,迎头赶上,真正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本文从破立的角度,通过对造船理念、技术、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的论述,确立发展先进的造船生产力必须走不断创新之路的论断。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期间,随着三大造船基地和各大型民营造船企业产能的集中释放,中国船舶工业的造船规模快速跃升至世界第一,并生产了许多具有标志性的高端船舶产品。但是,海运规模整体下滑以及船舶产能的总体过剩也给船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常态,"十三五"时期,我国船舶工业应该紧随国家战略需要,紧跟工业互联网潮流,主动进行结构性产能调整,持续推进造船模式转变,努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为船舶工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20.
郑长兴 《机电设备》2006,23(2):33-34
中国船舶工业一直得到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关心,一系列的发展指示和明确的战略定位极大地鼓舞了造船人把中国造船做大做强的决心。一年来的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成果令中国人欣慰骄傲,令世界造船界惊叹折服。综合全年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船舶工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