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实现道路网实时拥堵状态识别,以在线地图的历史延时指数为基础,用相邻路段有效拥堵状态发生时间顺序、持续时间阈值和流向流量关系识别传播性拥堵,用拥堵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阈值识别单路段系统拥堵,由此确定特定周期内的系统拥堵路段集合Nmax.以其集合范围内相邻路段时刻t的延时指数,以及其邻近拥堵持续时期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传播性系统拥堵程度值DtS;以非传播路段时刻t延时指数计算DtS?;综合前两者得到路网系统拥堵综合程度DtN,并找出该周期内的极限拥堵程度量化值.用Nmax内路段实时延时指数和实时拥堵路段数与极限拥堵状态对应的数值进行比较,计算实时拥堵程度的量化值.经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反映路网系统拥堵形成的规律,实现路网实时拥堵状态的快速识别.  相似文献   

2.
为量化用地规划与交通拥堵的关系,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核心区为研究区域,首先提取区内 的兴趣点并以用地建筑面积进行量化;然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将核心区的实时路况电子地图矢 量化,并构建核心区道路间的拓扑关系;根据原发性拥堵与继发性拥堵时序上的差异性,找出原 发性拥堵点,并基于拥堵点的拥堵时间属性进行空间聚类,得到各类拥堵区域的平均拥堵时间; 最后利用量化后的兴趣点对各拥堵区域内的用地进行分析,并建立拥堵时间与各类用地之间的相 关性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作日早晚高峰期,商业用地、居住用地、教育用地、公司用地与 拥堵时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其中以商业用地为主的区域内拥堵最严重;另外不同的用地配比 与拥堵时间具有明显相关性,且当用地配比为1.138时,该区域内的拥堵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3.
为量化用地规划与交通拥堵的关系,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核心区为研究区域,首先提取区内的兴趣点并以用地建筑面积进行量化;然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将核心区的实时路况电子地图矢量化,并构建核心区道路间的拓扑关系;根据原发性拥堵与继发性拥堵时序上的差异性,找出原发性拥堵点,并基于拥堵点的拥堵时间属性进行空间聚类,得到各类拥堵区域的平均拥堵时间;最后利用量化后的兴趣点对各拥堵区域内的用地进行分析,并建立拥堵时间与各类用地之间的相关性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作日早晚高峰期,商业用地、居住用地、教育用地、公司用地与拥堵时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其中以商业用地为主的区域内拥堵最严重;另外不同的用地配比与拥堵时间具有明显相关性,且当用地配比为1.138时,该区域内的拥堵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4.
杨涛 《城市交通》2007,5(2):I0001-I0001
中国城市交通拥堵又一次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新一波交通拥堵来势凶猛,不仅大城市拥堵,中小城市也出现拥堵;不仅中心区严重拥堵,城市外围道路也比较拥堵;不仅高峰期拥堵,平峰期也较拥堵.大有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时期所谓"黑暗交通年代"类似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分析了导致拥堵原因,提出了解决拥堵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城市交通》2014,(5):96-96
高德发布了第二季度的城市交通报告,以“拥堵延时指数”为基础建立数据体系。拥堵延时指数=交通拥堵通过的旅行时间/自由流通过的旅行时间,拥堵延时指数越高表示拥堵越严重。报告显示,第二季度全国重点城市拥堵排名上海居首,上海、杭州、北京、重庆、深圳、广州、福州、沈阳、成都、济南成为最拥堵的前十个城市。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在突发客流条件下能够安全高效运营,本文基于元胞自动机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客流拥堵传播模型.分析突发客流量拥堵传播过程,采用状态参数集反映车站拥挤程度的多样化差异,定义更为准确合理的客流量元胞自动机演化规则.以成都市轨道交通部分线网为例,仿真设置不同量值的突发客流,研究线网客流状态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突发客流量增加,客流状态从区域拥堵演化至线拥堵的速度减缓,从线拥堵演化至点拥堵的速度保持不变或略有加快.此外,大量突发客流会引起拥堵消散速度的减缓,造成更大时空范围的区域性拥堵.  相似文献   

8.
为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在突发客流条件下能够安全高效运营,本文基于元胞自动机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客流拥堵传播模型.分析突发客流量拥堵传播过程,采用状态参数集反映车站拥挤程度的多样化差异,定义更为准确合理的客流量元胞自动机演化规则.以成都市轨道交通部分线网为例,仿真设置不同量值的突发客流,研究线网客流状态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突发客流量增加,客流状态从区域拥堵演化至线拥堵的速度减缓,从线拥堵演化至点拥堵的速度保持不变或略有加快.此外,大量突发客流会引起拥堵消散速度的减缓,造成更大时空范围的区域性拥堵.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加准确地描述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以道路交通指数为基础,以拥堵概率、拥堵时间点、累计拥堵时长等为具体评价指标,对上海市中心城地面区域以及常发性拥堵区域的交通拥堵状况进行定量描述,并将道路交通指数应用于2018年道路设施综合交通补短板项目。分析结果表明:近五年中心城地面常发性拥堵区域在2016年交通大整治时期的交通状况最好,但2017年随之反弹成为五年内拥堵峰值。经各方努力,2018年的交通状况逐渐接近于2016年的良好水平。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情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管理策略,是当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发展趋势.本文以广州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项目为背景,研究在该项目中如何利用先进的拥堵管理策略进行城市拥堵区分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城乡连接线拥堵日益严重的问题,提高城乡连接线的通行能力,在进行相关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拥堵现象,探究发生拥堵的根源。针对具体的致堵原因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为改善城乡连接线拥堵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为缓解上海市高架路非高峰时段的拥堵,对上海市高架路非高峰时段拥堵状况与成因进行研究。首先,基于百度地图实时数据识别拥堵常发路段及其拥堵特征;其次,基于上海高架路小时流量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建筑物普查数据,采用线性回归等方法,通过分析上海南北高架路东侧出入口匝道小时流量与其影响范围内土地利用的关系,发现匝道车流量与其影响范围内商业用地、物流用地、办公用地等建筑面积之间存在相关性,高架路拥堵的产生与背景交通量和匝道车流量之间密切相关;最后,针对拥堵原因提出缓解高架路拥堵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全省整体上看,苏南比苏中、苏北城市交通拥堵严重;特大型、大型城市比中、小城市交通拥堵严重;经济发达城市比经济相对落后城市交通拥堵严重。特大型、大型城市中心及老城区出现区域性拥堵,部分主干道节点、跨区通道、城市出入通道出现周期性拥堵,拥堵由高峰向平峰漫延,区域不断扩大.时间不断延长,拥堵路段和节点不断增多。苏中、苏北省辖市等中型城市,中心城区主干道高峰结点拥堵状况比较突出,且有进一步向周边区域漫延的趋势。部分县级市交通聚集区域、少数节点开始出现偶发性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实际的道路交通路网中偶发拥堵的传播和演化特性,充分发挥海量交通流数据的潜在价值,克服现有基于模拟仿真的拥堵分析方法因理论假设和参数设置所导致的 “失真”问题,本文在交通流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改进的 PLS-STAR模型对偶发拥堵的时空传播结构进行描述,并提出偶发拥堵的直接和间接时空传播效应两种概念对拥堵的时空传播影响进行刻画,从而构造了一种数据驱动的偶发拥堵时空传播效应评估方法.通过北京路网的案例研究发现,路网服务水平的降低,更大程度来源于拥堵传播的间接影响而非直接取决于突发的交通量增加,因此,通过控制拥堵传播来提升城市路网的服务水平仍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5.
王昊 《城市交通》2012,(2):I0001-I0001
毋庸置疑,交通规划市场的蓬勃发展肇始于不断加剧的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但是,交通规划及改善措施真的能减少拥堵吗?国外学者(Taylor,2002;Downs,2004)早已指出,拥堵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现象,可以根治拥堵的唯有经济衰退。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前提下,新的交通设施供给会吸引新的通过性需求,同时吸引新的城市功能集聚。最终不但不会减少拥堵。反而会使拥堵加剧。但正是在这种越建越堵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道路拥堵增多的情况,建立了一个基于道路拥堵信息的公交出行规划系统,以引导公众避开拥堵道路。分析道路拥堵状况的指标体系,分别选取路段和交叉口的通行参数指标,并给出一种红绿灯等待灯次的简便算法,提出公交出行规划方案的拥堵指数算法。以嘉兴市为例,采用SQL+IIS+ASP+Android技术构建了C/S架构的基于道路拥堵信息的动态公交出行规划系统。该系统推荐的出行方案能引导用户避开拥堵道路,提高出行效率,减少出行时间,为公众出行提供了更全面的公交出行信息和更便利的信息获取途径。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情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管理策略,是当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发展趋势。本文以广州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项目为背景,研究在该项目中如何利用先进的拥堵管理策略进行城市拥堵区分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分析城市交通网络拥堵动态演进过程,建立了交通拥堵传播的改进SIS模型(传染病模 型)。模型根据目标节点自身受随机因素的影响、其邻居节点的状态和影响能力以及不同状态节点间 的耦合强度,动态计算目标节点由畅通变为拥堵又恢复畅通的概率,并进一步考虑了不同交通状态的 传播时间对拥堵传播的影响。基于BA Barabási-Albert 无标度网络对传播过程进行仿真,拥堵随时 间的演化与相关研究一致,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根据作用节点属性的不同,随 机因素对拥堵的初始规模、传播速度及传播稳定状态的阻塞水平具有不同的影响能力;不同状态 节点间的相互作用对拥堵传播具有重要作用;畅通状态与拥堵状态平均传播时间的比值对拥堵传 播的影响存在阈值;不同状态传播时间的波动性对拥堵传播速度、平衡态阻塞水平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解决快速路下匝道顺畅疏散车流,避免拥堵上溯造成快速路主线受阻,研究快速路下匝道与地面衔接区域的拥堵点识别问题。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快速路与地面衔接区域的不同下匝道类型以及各自的适用情况,并梳理一般下匝道拥堵原因清单以备拥堵点成因确定;进而,建立基于交通大数据的衔接系统拥堵识别模型;最后,通过现场调研验证由该模型识别出的拥堵点-上海市内环内圈宛平南路下匝道与地面衔接区域,并对照拥堵原因清单确定了该拥堵点的成因,进而针对这些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为之后实际工程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大城市中心区拥堵收费实施奈件与方式的基础上,定性分析实施拥堵收费对居民出行行为以及中心区动静态交通的影响,最后提出基于模糊评价理论的中心区拥堵收费影响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