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列车共线运营能够充分利用轨道通过能力,提高轨道交通服务水平.以上海轨道交通3、4号线为背景,重点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条件下的列车通过能力,借此可对共线运营的列车运营组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多交路共线运营客流分配是城市轨道交通复杂交路设计、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的基础。本 文以典型共线运营多交路为例,通过划分客流出行区段将乘客分为不同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客 流的路径选择策略,提出以发车频率确定的客流分担比例计算方法,构建了基于发车频率和乘客 出行区段划分的客流分配模型。在此基础上,将多交路共线运营物理网络转化为共线运营服务 网络,通过引入超路径的概念,将乘客出行优化策略转化为共线运营服务网络上的最短超路径问 题,并考虑乘客在车拥挤感知费用,提出了基于超路径的客流增量分配方法。最后,通过算例验 证了共线客流分配方法的有效性,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与市郊铁路直通运营下通过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通运营下,异质列车间追踪间隔与同质列车不同,通过能力受影响.在分析 列车追踪间隔计算原理基础上,提出直通运营下直通区段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研究表明, 在给定的参数下,市郊铁路列车与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间追踪间隔为110 s,城市轨道交通 列车间追踪间隔为85 s.直通区段直通列车发车频率越高,通过能力影响越大,且直通列 车在直通区段运营速度越大,通过能力降低越显著.在实际可实现的追踪间隔为120 s 下, 若满足客流需求所需的最小平均发车间隔小于125 s,则不能开行直通列车;若满足客流 需求所需的最小平均发车间隔大于212 s 时,可按1:1开行直通列车.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具有复杂共线交路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在编制列车运行图时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在分析多种共线交路形式的基础上,研究多交路中线路通过能力及其损失原因,确立不同的布点方案及分布均衡性评价指标,具体为避免共线区段交叉干扰所需要的约束条件,提出适合于复杂共线交路的运行线铺画方案。本研究有利于后续更高效地编制运行图,提高多交路运营组织质量,同时也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多交路化、网络化趋势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吕永宏 《轨道交通》2007,(10):76-78
列车控制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提高运营效率,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要求的重要任务。本文叙述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三个主要阶段的技术特点,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今后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线网中各线路的票款清算与分配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 依据自动售检票系统的票据信息,设计了在网络化运营环境下确认各公司已收票款的算法流程,作为实际工作中实施票款清分方案的基础. 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共线运营的三种组织方式,探讨了各方式的经营核算实体及其付费关系,在既有的城市轨道交通票款清分算法的基础上,区别于换乘条件下的网络化运营环境,基于多路径选择的方法给出共线运营环境下分配到各经营核算实体的票款清分算法. 通过假设算例的计算,给出包含两个共线运营区间的三条线路的票款清分方案,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影响列车运营能力的主要因素,将运营能力转换为线路通过能力和折返站折返能力,从理论上分析线路通过能力和折返站折返能力.结合列车运行的实际情景,建立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列车追踪与折返模型,并通过Matlab编程对模型进行仿真实现;最后对实际在建的城市轨道线路郑州1号线进行模拟仿真,通过所建立的模型分析其运营能力,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提升运营能力的措施或方法.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运营设备的可靠运转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安全的有效保证。本文以某市轨道交通体系中的供电设备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小二乘法、熵值法分别对运营设备指标进行主、客观赋值,并结合博弈论思想进行综合指标权值计算,最终通过梯形模糊数理论对供电设备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设备老化、故障是轨道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诱因,为了保证该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需要加大、加紧对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的状态跟踪与监控。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交通票价水平不仅影响运营企业的利润,也影响居民的福利水平。轨道交通票价的制定受本文根据轨道交通运营初期特点,市民、政府和轨道交通企业之间的关系,得出轨道交通初期票价公式。从重庆市轨道交通二号线南延伸段可行性研究中,得出基本上相同结论。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方式正从单线相对独立运营逐步向多线综合运营的方式转变,形成了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新局面.新线路、新技术、新设备的密集投入使用,轨道交通网络结构日益复杂,不同轨道交通线路制式和功能多元化等因素都使得网络化运营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各线路间的协调问题,制定合理的网络规划和运营计划,提高各线路规划和运营协调性,对于保证轨道交通网络的高效、安全和可靠运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计划2011-2015年在中心区新建八号线北延段、十一号线、十三号线等线路,如何做好轨道交通施工期间的交通疏解工作,尽量减少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确保轨道交通建设的顺利进行,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现状交通为基础,通过模型测试,分析轨道交通施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根据影响程度,相应提出路网容量改善、区域交通分流、交通需求管理、施工工法优化等具体的交通疏解对策,并对交通疏解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研究和分析,指出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当前大城市交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建立线网规划的分层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现有综合评价方法的不足,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建立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某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证明所建立的评价模型能利用全部信息,使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复杂的方案能够有序排列出优劣次序,且能使经验和理论结合起来.排序结果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反映城市轨道线网规划综合评价的实际情况,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的评价及方案优选服务,避免因主观原因而造成的评价偏差.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和运营管理中,列车制动问题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制动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坡道、列车重量、列车制动力利用率以及制动初速度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应的案例设计,通过计算及对结果的分析得出了不同坡道、列车重量、列车制动力利用率以及制动初速度等条件对制动问题的影响.其结论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纵断面的优化设计、车辆技术参数的选择、信号机等信号设备的布置以及线路限速的确定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轨道交通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轨道交通节能潜力较大. 本文在分析行业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灰色相关度分析法对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专线以及客货共线铁路的能耗组成以及各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重要度进行定量分析. 结合行业统计数据,确定分析指标并得出分析结果. 研究认为:轨道交通总能耗构成分为机车运行牵引能耗和车站设施能耗两部分. 机车运行牵引能耗的大小对决定客货共线铁路和客运专线铁路的能耗起较大作用;而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耗而言,两个因素的重要度相差不大. 不同因素对轨道交通能耗的影响重要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定量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价值的影响,是通过土地价值捕获将外部效益内部化, 解决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轨道交通财务可持续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开源数据环境下,获 取2011—2016年北京市二手房交易数据,采用特征价格模型(HPM)分析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新建 线路对沿线住宅价格增值的时空效应。研究表明:与全局常参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空 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相比,局部变参数的地理加权回归 模型(GWR)拟合效果更优,可以更好地消除残差的空间效应,刻画轨道交通与土地价值关系的空 间异质性。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可达性提升对沿线80%以上住宅小区的房价具有显著的正效 应,住宅价格增值比率随地铁站距离递远递减,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轨道交通对住宅价格 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网络化效应,新建线路不仅会改变周边房价,对城轨网络其他位置的住宅也 具有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对住宅价格的影响范围为1 km,在该范围内,住宅价格受到的增值效应 在 2011—2016 年基本稳定,约为 3%;受新线直接影响区域的住宅价格会产生相对更大的提升 (0.02%~0.22%)。  相似文献   

16.
为了降低疫情大爆发背景下旅客在乘坐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的过程中感染疾病的风险, 以列车编组与调度为研究对象, 提出重大疫情下基于虚拟编组的列车动态编组与调度方法; 为了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编组与调度的灵活性, 应用虚拟编组技术对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进行编组; 建立了基于客流的列车动态编组非线性规划模型, 对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的调度进行优化, 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 降低车站人员密度, 进而降低疾病的感染风险; 应用改进的Wells-Riley模型进行感染分析; 应用基于社会力的行人运动模型对改进的Wells-Riley模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计算, 用于分析虚拟编组动态调度下旅客地铁出行全过程的感染风险; 使用MATLAB对虚拟编组制式下的传染概率进行仿真并与传统制式下的传染概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虚拟编组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输效率, 可将列车间追踪时间间隔缩短至34.6 s, 基于虚拟编组的列车动态编组与调度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旅客的感染风险, 在相同条件下应用所提方法旅客的感染风险仅为传统方式的85.1%, 在车厢和通道中的感染风险分别为传统方式的50.0%和8.7%。如果将提出的方法配合错峰出行和客流控制及进站防疫检测等措施, 可以进一步降低旅客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单程票卡调配是票务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路网票务中心与线路票务中心间票卡调配问题,将其转化为载重能力约束条件下的车辆路径优化问题(Vehicle Routing Problem,VRP),构建以配送成本最小化为目标,以配送车辆路径为决策变量的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求解.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网络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所构建方法相比单次配送过程,成本平均降低约49.6%;相比既有装卸混合条件下的配送过程,成本降低约18.7%,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所构建方法能够有效解决轨道交通路网层票卡调配问题,为票务组织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轨道交通大小交路开行方案下,中间折返站能力为线路运输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分别针对中间站站前折返与站后折返,根据列车折返作业流程,分析列车在中间站的最小间隔时间,建立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模型;并考虑列车接发车作业与折返调车作业之间的冲突,分析有作业干扰情形下的车站能力.案例表明:小交路列车开行比例越高,车站的发车能力越小,但不发生作业干扰时,大小交路开行方案对车站能力的影响较小;而在有产生作业干扰情形时,站后折返能力损失可能达30%以上,要高于站前折返.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有必要合理安排通过列车在中间折返站的到站时间,以减少作业干扰、避免线路能力损失.  相似文献   

19.
交通系统布局以空间布局以及内在的空间组织为基础,空间组织思维始终是交通系统规划布局的核心。中国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乃至大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重点已逐步转移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然而,在重视轨道交通自身网络化布局、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交通系统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存在着机械式、偏重形态化的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思维,忽视、弱化了轨道交通布局对空间组织效能的提升作用。通过揭示现实存在的轨道交通线网与空间组织脱节的问题,基于交通与空间协同,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应把握的空间组织思维方法及要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各大城市轨道交通将陆续进入网络化运营阶段,然而对于网络化进程中客流特征及成长规律尚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进程中的客流特征及成长规律进行系统总结,涉及客运量及客运强度、断面客流量分布、线网换乘系数、乘距与运距、客流时间分布等。同时,针对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线网规模、服务水平、票制票价等影响客流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当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组织的若干关键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