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总是与一个国家,民族优久的文化背景,风俗民情,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的文化及社会背景下,存在着多方面的思维差异及翻译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本文初步探讨了中西方思维差异在英汉两种语言句法上的体现:汉语整体思维下的意合句式与英语个体思维下的形合句式;汉语整体模糊思维下的省略式构建与英语个体分析思维下的完整构建;汉语整体直觉型思维下的主题——评论式句式与英语个体分析型思维下的主谓式句式;汉语主体意识下的主动句与英语客体意识下的被动句。  相似文献   

3.
汉英语言不同审美观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的审美习性制约着汉英两个民族不同的行文习惯。汉译英的译文不仅要注意信息内容的传递,还要注意译文准确、流畅,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切不可按汉语的思维和行文习惯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种思维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调动翻译思维,从而得出具有创造性的译作。本文试从翻译思维的三个层面,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分别简略探讨思维活动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运动规律,以及译者通过翻译思维实现翻译创造的不同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思维对语言的影响入手,探讨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特征与差异,并分析了这种差异在语言表达中的形式,指出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对我们在语言学习及英汉互译时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原文并进行自然、流畅的互译。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主要根源。中英历史形成的文化意识差异,表现在习语上因生存方式的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等所表达的意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两个民族各不相同的文化渊源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习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词汇空缺(lexical gap)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词语的非对应现象,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最棘手的一种文化障碍。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性并存,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多为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真空所在。“词汇空缺”作为文化真空的产物直接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空白”,分布在文化的各个领域。本文通过理论和实例探讨了产生词汇空缺的各种原因:地理位置的差异、风俗习惯与心理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历史文化自身的差异。并给出了在英译互译过程中处理词汇空缺现象的有效的补偿手段:音译、加注、音译、等值代换。在各民族间文化的同和融合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的今天,研究词汇空缺现象对学习和借鉴他民族文化,丰富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在英汉互译中,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在其成功的翻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句法歧义是英汉语言运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主要是指由句子成分的不同组合方式而产生的歧义。多层修饰结构、语义关系不同都可以引起歧义。英汉句法歧义的对比与研究给教学、交际、翻译等都会带来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9.
英汉动物文化内涵的比较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民族由于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对动物的认识和情感不尽相同。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动物的文化内涵是准确把握翻译的关键。文章在对照比较了我国与英语国家一些动物的不同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四种动物词语的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解释法、替换法。  相似文献   

10.
从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分析法律英语的文体特点,主要是专业术语、外来语和正式词语的使用;长句复杂句、被动句的使用等。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探讨了海事法律文献汉译英的翻译标准和方法,力求达到法律文献的准确翻译,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11.
语言、思维方式与翻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长期以来,译者对源语的词汇、句式结构等关注较多,而对隐藏在其后的具有决定性的思维模式重视不够。本文通过揭示中西文化和思维模式的本质区别,简述思维差异在语言文字、句式结构和谋篇布局上的反映,强调翻译过程中思维角度的转换,并探讨了英汉翻译中语言逻辑概念的解读、重构和再现问题。  相似文献   

12.
根据简奈特(Genette)超文本概念中要着重关注文化观点,探讨了汉语与英语由于源于各自不同的语境,在语言的结构、语意及其语言逻辑思维和推理等的理解翻译表达上,如何挖掘其文化意义.并通过理论和实例阐释了英汉两种语言互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信息转换在外宣篇章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媒介,外宣篇章的翻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要突出其宣传交际的作用,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除了要保留所有原文信息基本忠实外,还要时刻关注这些信息如何有效转换,以求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作为原文所有信息的调节者,译者应根据英汉思维、文化、表达等差异,在信息转换中作为主体,采取重组、补偿、增添和简化等手段以确保信息最大、最有效地传达给读者.  相似文献   

14.
语义范畴的转换,尤其是由静态到动态的转换,是英语介词与汉语介词的重要区别之一。工科专业英语对简洁度和准确度的特别要求使得轮机英语中大量存在语义动化的介词。这些介词在语义指涉、句法功能、翻译方法、所接宾语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轮机英语。  相似文献   

15.
"带to不定式"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英语语法项目,其句法功能丰富,大量出现在中外大学生的英语作文中。本研究以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子库和LOCNESS英语本族语作文语料库中的子库提供的语料为依据,分析和总结中外大学生"带to不定式"的使用特点和分布差异。根据研究结果,教师可获得关于中国学生带to不定式习得的数据资料并可在相关领域的教与学中设置和调整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对于英语被动句的研究主要是分析被动语态在英语中偏多的成因,和英汉被动语态在运用表达上的异同,探讨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等等相关研究及中国学生习得英语被动语态的调查分析。本文以吴译《简爱》为研究对象,在语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译策略进行研究,进一步验证汉译被动语态的常用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作者通过对比英汉思维与文化差异,从词语选择、句式表达和篇章结构方面分析了汉语思维模式对英文写作产生的影响,并阐述了如何克服母语的负迁移,以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的认识、思维、经历、甚至行为的基础,要学好一种语言,了解、正确理解与文化相关的隐喻是非常重要的。文中从语义理解入手.对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差异从文化根源差异和英汉隐喻关系差异进行深入比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学习英语隐喻,培养地道英语的思维习惯,提高理解和表达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和运用中往往受到汉语思雏的影响.本文从中西方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入手,分析了英语和汉语在书面表达上的差异,旨在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克服汉语思维的干扰,主动地运用英美民族的思维方式,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