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地铁车站与地下公交接驳站结合设计,实现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一体化,形成以地铁车站为核心、换乘方便高效的综合换乘中心。  相似文献   

2.
基于换乘网络的城市轨道交通关联公交接驳线网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最主要的两种方式,它们之间的有效接驳是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的重要环节,由此形成了公交接驳线网优化问题(FBNDP)。以FBNDP问题的既有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公交接驳线网和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组成的换乘网络上乘客出行方案的分析,将换乘费用加入到乘客出行费用中,使换乘网络客流出行费用考察更为全面。以最小化乘客出行成本和常规公交运营者开行成本为优化目标,建立基于换乘网络的接驳线网优化模型(FBNDP-TN模型)。模型中,客流不再具有唯一终点(多对一),而是每个公交站点与轨道车站间均有客流需求这种更一般情形(多对多情形)。并设计了更严格遵守频率约束的遗传算法,对测试算例网络上客流"多对一"和"多对多"进行了比较分析。算例分析结果表明:优化方法具有较好的性能,客流分布对接驳线网结构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快速接驳换乘体系,实现一体化公共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有效评价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接驳服务水平的高低,及时发现接驳系统中存在的短板,从设施、线网、运营和票价四个一体化方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9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多层次结构的接驳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各层次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并就深圳市轨道和公交接驳系统进行了实例分析验证。研究完善了公共交通接驳服务中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有助于为公交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改进服务策略及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我国高速铁路客运站的规划和运营管理实际特点,对城市交通接驳能力协调配置问题进行研究.以换乘成本最小为目标,分析城市交通接驳方式分担率,建立铁路与轨道交通、铁路与常规公交的运能合理匹配协调优化模型.并且以北京南站为背景,对城市交通接驳能力匹配方案进行事例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在公交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有赖于各项换乘接驳设施提供良好的换乘条件和环境,使乘客便捷地到达或离开轨道交通车站。城市轨道交通与换乘接驳设施的高度协同是优化交通出行的必然要求。针对当下存在的不协同现状,通过建立协同机制进行协同规划、立项、设计和实施,保障在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上做到协同。以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望春桥站为例,具体分析换乘接驳设施的协同建设案例。  相似文献   

6.
通过平均换乘时间、平均换乘距离、乘客换乘满意度、换乘方式吸引度等四个指标对高铁车站的地铁、出租车、公交车这三种接驳方式进行换乘效率评价,重点是对三种接驳方式的平均换乘时间进行评价分析。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基于综合灰色关联加权法的接驳方式换乘效率评价模型,以及运用非线性加权综合法对整个换乘枢纽进行了综合评价。以西安北站为例,对其各种换乘方式和整个枢纽进行了换乘效率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7.
围岩稳定性评价是隧道施工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的多指标性和不相容性,将博弈论与主客观赋权法相融合,结合云模型理论对可拓理论进行改进,建立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的博弈论—可拓云模型。以某隧道3种围岩地段为例,选取岩体完整性、单轴抗压强度、结构面平均间距等6个因素为评价指标,利用物元理论构造物元,运用云模型确定各类别等级的正态云关联度,将博弈论用于赋权得到组合权重,将各类别等级的关联度与组合权重相结合,从而得到等级特征值,并通过等级概念云图确定隧道围岩稳定性等级,经与既有方法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将该模型进一步应用于京广铁路大瑶山隧道试验洞段中,结果表明:该模型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相符,考虑传统经典域中各指标的模糊性与随机性,避免隶属于单一等级的弊端,并计算出不同等级的概率,为围岩稳定性评价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宁波市"轨道—公交"联运一体化的调整方案作了综合归纳和详细阐述,分析了5种宁波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网优化模型和3种公交站点优化模型,并且从技术路线等方面分析了宁波轨道交通接驳常规公交的具体优化实施方案。根据宁波市"轨道—公交"联运一体化线路优化经验,对其他同类城市接驳优化提出建议,并指出宁波市在"轨道—公交"联运一体化建设、统筹、实施时应着重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模糊可拓工程优选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方案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轨道交通路网与城市发展协调性、建设实施性、路网结构合理性与综合效果性的关系,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协商理论将单人AHP法扩展为多专家主观构权方法,并与熵值客观赋权法结合形成组合构权法,用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综合模糊数学、可拓学和TOPSIS法建立模糊可拓工程优选模型,计算各方案的优属度,并据此对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方案进行评价.应用该方法对长沙市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方案评价结果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有些已经投入运营的地铁车站逐渐无法满足乘客的出行及换乘需求,需对其进行针对性拓建。地铁车站拓建工程周边环境复杂,变形控制要求严格,施工过程中受力体系多次转换,极易发生安全风险事故。以北京地铁宣武门站接驳拓建工程为研究对象,重点考虑4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建立多层次运营地铁车站接驳拓建施工风险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风险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接驳拓建施工风险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宣武门站接驳拓建施工为三级风险,既有地铁、周边管线和既有结构破除3个指标达到四级风险,需采取专项风险控制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研究成果对相关工程的风险管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仕春 《铁道建筑》2007,(11):75-78
论述了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平纵面设计标准,高架、地下、水上等不同路段线路设计应着重考虑的因素,以及线路设计中的特殊问题与加强管理、优化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武汉轨道交通2015年运营情况为例,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系统特点制订乘客满意度调查问卷,通过建立结构模型计算乘客满意率和乘客满意度指数,得出乘客满意率为95.85%,满意度指数为67.07。数据证明:武汉轨道交通2015年的运营服务质量处于较高水平,但与世界一流的交通行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测评结果显示,武汉轨道交通的安全性、设备设施、乘车信息等方面有待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善对策:以确保安全管理为前提,通过完善服务管理制度,形成闭环的监管体系,结合各项具体措施,提高服务可靠度、乘车便捷度和乘客舒适度,以期进一步提升武汉轨道交通的运营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产品在厂内的运输需求,根据生产条件的特点,设计了一种适合产品的轻量化过渡车钩,并通过有限元分析和实际使用状况,改进了车钩的设计,使其满足产品在厂内的运输使用。  相似文献   

14.
单轨交通应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轨道交通的形式多种多样,作为中等运量的单轨交通,其转弯半径小、占地面积小、拆迁面积少,因此在规划和选线上的适应性有明显的优势。通过了解及研究单轨交通的发展概况、悬挂式和跨座式单轨系统特点、车辆参数及国内外应用情况,对单轨交通在国内的应用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了城轨车辆用涂料的发展趋势,介绍了能满足BS 6853防火标准和环保要求的水性涂料的性能特点及在国内城轨车辆上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分析轨道交通信息化现状,认为信息化起步早的运营企业逐渐开始面临信息系统分散、异构、应用孤岛的问题。不同技术平台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整合问题,在信息化规划期就必须尽早充分考虑。通过比选信息化的3种集成方案,即大而全的“航空母舰式”、整齐划一的“电报式”、基于标准接口的“拼接积木式”,认为广泛应用于电力、航空、船舶等行业、面向服务的架构体系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最为灵活。但是,SOA体系结构本身也有缺陷,轨道交通行业如果采用这种先进体系结构,需要在集成方案设计中设法弥补不足。  相似文献   

17.
城市单轨交通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展猷 《机车电传动》2002,(5):37-39,54
介绍了单轨交通特别是日本单轨交通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单轨交通跨座型车辆和悬挂型车辆的特点;最后,阐述了重庆市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举出了单轨交通跨座型车辆的一些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18.
轨道交通安全计算机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列车能否安全可靠并且高效地运行,为保证信号系统的安全性,必须对信号设备的安全计算机进行专门的选型与设计.对轨道交通系统中基于PowerQUICC处理器的信号设备安全计算机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在软硬件方面,设计与实现基于PowerQUICC Ⅱ的多模安全计算机原理样机,并进行功能性测试,为进一步开展信号设备安全计算机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城轨车辆电气配线接线端子压接操作若偏离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将会对车辆的运营安全造成影响,甚至带来极其恶劣的后果。文章对城轨车辆电气配线压接工艺的关键项点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车的运用现状,将国内近两年出现的新型电力蓄电池工程车与传统的内燃工程车进行了技术经济对比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选型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