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对高速公路合理限速值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以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为平台,建立了车辆模型、道路模型、车-路耦合模型、车辆行驶过程仿真试验模块和车辆安全状态识别模块,并开发了高速公路车-路条件下安全速度仿真识别系统。运用该系统对车辆在弯道与下坡路段的行驶状况进行了虚拟仿真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车辆在弯道与下坡路段的安全行驶极限速度仿真结果与标准标定的运行速度的相对误差为1.05%~3.80%,该仿真识别系统可行。  相似文献   

2.
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分别构建多自由度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道路模型和车-路耦合模型.在这3个核心模型的基础上扩充得到了事故多发路段动力学仿真识别系统,用仿真系统模拟了弯道上不同车速的行车过程,结果显示,仿真结果与汽车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吻合。  相似文献   

3.
恶劣天气路面条件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Car,建立了车辆的动力学模型、道路模型以及车-路耦合模型,通过改变路面摩擦因数,分别模拟了晴天、雨天、雪天和结冰条件下的路面状况,进行了单移线和阶跃转向2种常见行驶工况的仿真试验,得到了车辆的侧向位移、航向角以及轮胎的侧向反力的响应输出,分析了研究恶劣天气路面条件对行车安全的影响.计...  相似文献   

4.
车辆与道路相互作用的研究不仅只考虑路面不平整度对车辆动载荷的影响,而且应考虑行驶工况对车辆动荷载的影响。针对车-路耦合作用的特点,运用ADAMS/Car动力学仿真软件,建立了重型卡车的多自由度仿真模型和3D弯坡路面模型,通过分析弯坡路面和平直路面下车辆对路面的动载荷作用。表明,弯坡路面的疲劳破坏程度比平直路面的大。  相似文献   

5.
车辆与道路相互作用的研究不仅只考虑路面不平整度对车辆动载荷的影响,而且应考虑行驶工况对车辆动荷载的影响.针对车-路耦合作用的特点,运用ADAMS/Car动力学仿真软件,建立了重型卡车的多自由度仿真模型和3D弯坡路面模型,通过分析弯坡路面和平直路面下车辆对路面的动载荷作用.表明,弯坡路面的疲劳破坏程度比平直路面的大.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弯坡组合与车辆失稳时临界车速之间的关系,选取6轴铰接列车为实验车型,通过Trucksim软件建立人-车-路耦合系统,进行不同弯坡组合工况下车辆失稳仿真实验.基于最小二乘原则,通过对仿真结果拟合与回归分析,建立了弯坡组合路段临界车速预测模型;并在某特定工况下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临界车速与Lusetti模型相近,并且在某特定工况下计算误差最小.该研究为车辆在弯坡路段临界车速预测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7.
结合重庆高速公路事故统计信息,通过对事故多发路段的鉴别,选出12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事故多发路段进行现场勘察,从道路结构、交通条件、道路线形、路侧环境、驾驶员心理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具体的单因素分析,再结合典型路段,依据事故多发的实际道路情况进行全面的多因素分析,最后针对事故多发原因从工程措施和管理两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江西省近5年普通国省道公路交通事故数据为基础,结合各主管部门的管理经验,使用事故多发道路筛选方法,以事故起数、路产损失绝对值为参考,以单起事故路产损失、事故起数占比/里程占比、路产损失占比/事故起数占比相对值为依据,筛选出事故频发的普通国省道公路。同时根据事故黑点识别方法与模型,使用事故频数法计算单元路段平均事故次数与事故次数临界值,将单位里程路段交通事故起数与事故临界值进行比较,高于事故临界值的路段即为事故黑点路段。  相似文献   

9.
为了寻求更加精确的道路车辆排放模型的建立方法,对道路车辆排放关键因素受路段参数的影响进行探索。通过实验方法测算机动车排放因子,并获取路段平均速度、路段平均加速度、路段平均VSP三个动态特征参数,路段长度和道路等级两个路段静态特征参数,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量化不同因素与机动车排放因子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道路特征参数对机动车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单一因素对道路排放因子的影响程度有限。  相似文献   

10.
运用经过大量线路实车运行试验验证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软件TTISIM,对传统车辆动力学和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两种类型模型的横向动力性能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车辆无论是在直线上运行 是通过曲线轨道和道岔时,采用传统模型计算所得的轮轨横向相互动作用力均较采用耦合模型计算的大;仿真计算车辆蛇行失稳临界速度时,采用前一模型俐到的结果较后者偏高;而两者计算所得的车辆垂向与横向振动差别甚小。  相似文献   

11.
道路交通事故黑点的有效鉴别可以显著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与损失后果。首先对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的黑点路段进行了分类,然后分析了各类路段事故诱发因素,最后针对这些路段的事故诱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改造对策。  相似文献   

12.
治理改善道路黑点可以有效地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与损失后果,科学合理的黑点鉴别则是整个治理环节中的关键一步。文章首先从鉴别方法、资料数据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分析了黑点鉴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改进黑点鉴别管理的一些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道路交通事故黑点的预测鉴别是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采用基于GA-BP神经网络算法与粗糙集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交通事故黑点预测模型.分析天津市津围公路的交通事故统计数据,通过GA-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静态单元,考虑静态道路状况,分析得出道路的事故黑点样本.考虑实时动态道路交通环境条件的影响,并利用粗糙集理论建立有效的交通道路事故黑点预测模型,2种理论的有机结合,减少糙杂繁冗的数据量,降低伪报警率,提高事故黑点的预报精度,并通过实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宁连公路为例,介绍了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鉴别方法及基数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采用累计频率曲线法找出了宁连公路的事故多发点,同时找出了事故黑点,找出了该段2000~2004年交通事故多发段数量及总里程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5.
将道路交通系统简化成由人车体子系统、道路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3个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在事故过程分析基础上,提出事故黑点形成必须具备的4个条件,即存在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具有感染性、感染必须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因素必须具有一定的集聚度.将人车体作为感染原生体,道路和环境因素作为感染源,构建事故黑点双因素二次感染生成模型,并给出危险率δ的置信区间近似解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扩展为多因素模型.论文最后根据某一级公路主要交通事故黑点统计数据,对模型进行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16.
为了预测交通事故与控制事故风险,引进贝叶斯最小风险理论,构建了交通事故贝叶斯最小风险控制模型。当车辆在不同半径曲线上运行时,采集其位移坐标数据,并进行换算处理,如果速率梯度模的变化率出现不正常的振荡,则交通事故前兆出现。模拟结果表明:在车辆正常运行情况下,速率梯度模对时间的绝对变化率服从三参数的威布尔分布,利用柯尔莫哥洛夫检验可以判定交通事故前兆出现与否,从而实现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动态监控。  相似文献   

17.
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有时会涉及到驾乘关系的确定。本案例结合车体的变形痕迹特征、事故现场的轮胎痕迹及其他现场痕迹,运用动力学基本理论再现事故过程,同时结合人体的损伤特征,分析确定事故发生时的事故车驾驶员。此方法将事故过程再现与法医学鉴定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鉴定意见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做好山区公路弯道最小半径指标设计是提升山区公路安全性的重要举措.通过对车辆弯道行驶动力学分析,以事故临界状态为限制建立安全模型,讨论了在不同设计车速下,弯道圆曲线最小半径与超高、横向附着系数等参数的关系,通过Carsim仿真软件验证了安全模型的正确性.理论分析及仿真结果表明,弯道设计应重点考虑避免车辆发生横向侧滑失稳,弯道最小半径与超高、横向附着系数值成反比,与车速呈正比,并与车型参数无关,进而提出山区公路弯道最小半径指标优化建议.在实际设计应用中,还应根据预测弯道最大运行车速值和横向附着系数值对最小半径指标进行校核.  相似文献   

19.
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对中国未来的交通安全形势做出科学预测,分析了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评价指标和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以机动车保有量、人口、公路里程、客货运输周转量和国家控制力度为参数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预测模型,并对1991~2004年各年的死亡人数进行了计算和未来年份死亡人数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精度高,平均预测误差为3.9%;得出2010年和2020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预测值分别为14万人和17万人,死亡人数由上升转为下降的转折点出现时间约在2010年到2015年之间。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由实时控制与仿真计算机系统、视景模拟系统、声响模拟系统、运动模拟系统和中央控制台等组成的汽车驾驶模拟系统总体结构.汽车模拟器应用在交通工程中涉及3种主要仿真模型——汽车动力学模型、路网模型和交通仿真模型.以车辆在交叉路口从次干道左转弯到主干道时,主干道直行车辆之间最小可接受车头时距为例,介绍了利用汽车模拟器进行交通工程仿真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