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实现道路网实时拥堵状态识别,以在线地图的历史延时指数为基础,用相邻路段有效拥堵状态发生时间顺序、持续时间阈值和流向流量关系识别传播性拥堵,用拥堵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阈值识别单路段系统拥堵,由此确定特定周期内的系统拥堵路段集合Nmax.以其集合范围内相邻路段时刻t的延时指数,以及其邻近拥堵持续时期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传播性系统拥堵程度值DtS;以非传播路段时刻t延时指数计算DtS?;综合前两者得到路网系统拥堵综合程度DtN,并找出该周期内的极限拥堵程度量化值.用Nmax内路段实时延时指数和实时拥堵路段数与极限拥堵状态对应的数值进行比较,计算实时拥堵程度的量化值.经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反映路网系统拥堵形成的规律,实现路网实时拥堵状态的快速识别.  相似文献   

2.
《城市交通》2014,(5):96-96
高德发布了第二季度的城市交通报告,以“拥堵延时指数”为基础建立数据体系。拥堵延时指数=交通拥堵通过的旅行时间/自由流通过的旅行时间,拥堵延时指数越高表示拥堵越严重。报告显示,第二季度全国重点城市拥堵排名上海居首,上海、杭州、北京、重庆、深圳、广州、福州、沈阳、成都、济南成为最拥堵的前十个城市。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道路拥堵增多的情况,建立了一个基于道路拥堵信息的公交出行规划系统,以引导公众避开拥堵道路。分析道路拥堵状况的指标体系,分别选取路段和交叉口的通行参数指标,并给出一种红绿灯等待灯次的简便算法,提出公交出行规划方案的拥堵指数算法。以嘉兴市为例,采用SQL+IIS+ASP+Android技术构建了C/S架构的基于道路拥堵信息的动态公交出行规划系统。该系统推荐的出行方案能引导用户避开拥堵道路,提高出行效率,减少出行时间,为公众出行提供了更全面的公交出行信息和更便利的信息获取途径。  相似文献   

4.
城市路网交通拥堵H-Fuzzy评判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城市路网交通拥堵的空间分布特点将路网交通拥堵划分为路段拥堵和交叉口拥堵,参考城市道路和交叉口服务水平的划分标准将路网交通拥堵度划分为堵塞、拥堵、较拥堵、较畅通、畅通5个等级,选取了路网交通拥堵的判定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路网交通拥堵的二级评判指标体系及相应的H-Fuzzy综合模糊评判模型,最后对一典型路网交通拥堵状况进行了判定,研究成果对于评估城市交通网络拥堵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常规公交拥堵路段识别对于科学分析公交运营状况、改善公交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了公交拥堵指标,构建了基于公交GPS的站点区间运行状态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将大数据技术和公交GPS信息相结合,开发了常规公交拥堵路段查询系统;基于公交拥堵识别指标,设计了拥堵识别模型和拥堵原因判别模型;最后,以武汉公交数据为基础对系统和模型进行了实际应用。应用效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为量化用地规划与交通拥堵的关系,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核心区为研究区域,首先提取区内 的兴趣点并以用地建筑面积进行量化;然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将核心区的实时路况电子地图矢 量化,并构建核心区道路间的拓扑关系;根据原发性拥堵与继发性拥堵时序上的差异性,找出原 发性拥堵点,并基于拥堵点的拥堵时间属性进行空间聚类,得到各类拥堵区域的平均拥堵时间; 最后利用量化后的兴趣点对各拥堵区域内的用地进行分析,并建立拥堵时间与各类用地之间的相 关性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作日早晚高峰期,商业用地、居住用地、教育用地、公司用地与 拥堵时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其中以商业用地为主的区域内拥堵最严重;另外不同的用地配比 与拥堵时间具有明显相关性,且当用地配比为1.138时,该区域内的拥堵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分析城市交通网络拥堵动态演进过程,建立了交通拥堵传播的改进SIS模型(传染病模 型)。模型根据目标节点自身受随机因素的影响、其邻居节点的状态和影响能力以及不同状态节点间 的耦合强度,动态计算目标节点由畅通变为拥堵又恢复畅通的概率,并进一步考虑了不同交通状态的 传播时间对拥堵传播的影响。基于BA Barabási-Albert 无标度网络对传播过程进行仿真,拥堵随时 间的演化与相关研究一致,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根据作用节点属性的不同,随 机因素对拥堵的初始规模、传播速度及传播稳定状态的阻塞水平具有不同的影响能力;不同状态 节点间的相互作用对拥堵传播具有重要作用;畅通状态与拥堵状态平均传播时间的比值对拥堵传 播的影响存在阈值;不同状态传播时间的波动性对拥堵传播速度、平衡态阻塞水平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解决快速路下匝道顺畅疏散车流,避免拥堵上溯造成快速路主线受阻,研究快速路下匝道与地面衔接区域的拥堵点识别问题。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快速路与地面衔接区域的不同下匝道类型以及各自的适用情况,并梳理一般下匝道拥堵原因清单以备拥堵点成因确定;进而,建立基于交通大数据的衔接系统拥堵识别模型;最后,通过现场调研验证由该模型识别出的拥堵点-上海市内环内圈宛平南路下匝道与地面衔接区域,并对照拥堵原因清单确定了该拥堵点的成因,进而针对这些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为之后实际工程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实际的道路交通路网中偶发拥堵的传播和演化特性,充分发挥海量交通流数据的潜在价值,克服现有基于模拟仿真的拥堵分析方法因理论假设和参数设置所导致的 “失真”问题,本文在交通流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改进的 PLS-STAR模型对偶发拥堵的时空传播结构进行描述,并提出偶发拥堵的直接和间接时空传播效应两种概念对拥堵的时空传播影响进行刻画,从而构造了一种数据驱动的偶发拥堵时空传播效应评估方法.通过北京路网的案例研究发现,路网服务水平的降低,更大程度来源于拥堵传播的间接影响而非直接取决于突发的交通量增加,因此,通过控制拥堵传播来提升城市路网的服务水平仍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的交通拥堵评价方法均值法存在对拥堵变化不敏感的情况,提出了基于实时路况数据的拥堵占比率评价指标。首先采用GIS分析处理软件对实时路况数据进行分类提取路况信息,根据路况变化分级值判断某时段内各道路的变化状态。以南京市五个工作日内不同时段的路况数据为基础,计算道路趋向于拥堵变化状态下的拥堵占比率。根据计算结果,分析评价了南京工作日内拥堵路段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提出了可行的避堵、缓堵建议。给出的评价方法可在城市交通运行分析、道路拥堵变化分析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公交行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系统总结各种公交行业发展模式及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研究对比各公交行业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本文不仅具有一定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国内大、中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客运交通结构现状不够合理之处,指出公共交通系统的不足。通过研究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对我国城市未来客运交通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认为在私人小汽车发展的浪潮前,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客运交通系统,给小汽车以适度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下的功能定位,并从城市交通结构、线网布局和交通政策三方面阐述了我国目前公共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关于在城市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下的公共交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公交优先成为大城市交通发展的共识,通过采取技术、政策、管理等一系列的优先措施,才能真正做到公交优先.  相似文献   

15.
政府在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城市公共交通在我国城市交通结构q-所占比重低、并有下降趋势的问题,本文就我国城市交通的具体情况分析了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而通过参考发达国家扶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先进经验,指出我国政府在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中应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站距是公交线网设计的一个关键因素。它不仅影响乘客的出行,更影响到整个公共交通的运行。在分析城市公交站点布设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乘客出行费用最小为目标的公交站距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北京市政公交一卡通使用过程中的优越性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上海、香港使用一卡通的成功之处;结合北京市的市情和交通现状,针对北京市公交一卡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市民刷卡文化、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售后服务、优化公交站台和线路设置、实现一卡互通、异地互联互通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察国际大都市公共交通结构的主要特征,总结出大城市合理客运交通结构的发展趋势。基于对10个国际大城市的相关指标回归分析,探讨了大城市合理公交出行结构预测模型;最后,以杭州为例,应用预测模型,在分析杭州客运交通结构与国际知名大都市客运交通结构的差异以及产生差距原因的基础上,确定了杭州市在地铁建成后的合理客运交通结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柳州市发展特点、交通设施、城市布局等方面的因素,对城市交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了通过加快路网建设、发展公交系统等措施解决交通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公交导向型开发(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TOD)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史,详细辨析其概念和特点,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在对国内外TOD研究综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提出了TOD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借鉴意义及未来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