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传统环形交叉口和现代环形交叉口的区别,提出现代环形交叉口的适用条件、设计要点以及现代环形交叉口的自行车道设计方法,最后介绍一种新型双车道环形交叉口——涡轮式环形交叉口。环形交叉口比传统交叉口更加安全,涡轮式环形交叉口解决双车道环形交叉口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
包杰  郭夏 《北方交通》2023,(4):11-14+18
大型环形钢结构人行天桥在城市大型交叉路口的运用越来越多,其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病害对结构耐久性甚至安全使用均造成影响。为了解决此类问题,以某环形钢结构人行天桥为依托工程,借助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对闭合环形结构人行天桥设计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和建议可供类似工程的设计计算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大固本互通A匝道跨主线桥现浇箱梁支撑体系的设计与施工,对主要结构进行了检算,确保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4.
新庄立交匝道桥试运行期间,出现梁体转动和支座脱空的现象,同时出现了两端箱梁底部、墩柱开裂现象。计算分析表明,不当的支撑体系设置和预应力配束是引起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修复方法为:封闭裂缝;将原设计的中墩单点支撑体系改变为双支撑体系。近2年的运营证实了修复加固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央大道海河隧道工程临水深基坑为研究背景,该深基坑最大深度达27.5 m,临近海河,处于滨海相软土地质区域,施工环境较复杂.为了保证深基坑的施工安全,着重进行支撑体系施工技术研究.通过技术研究,采用了受力科学合理的工具式组合支撑体系,保证了超深基坑施工安全质量,为我国深基坑的支撑体系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与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6.
低渠化环形交叉口延误理论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环形交叉口的延误,用排队论方法分析低渠化环形交叉口的交通流特性,提出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延误研究的基本思路,建立单向两进口车道与两环行车道的环形交叉口车流延误模型,得出环形交叉口进口道车流延误时间与自由流比例有关;与行车最小车头时距有关;与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有关;与交叉口车流交织段长度有关。模型对环形交叉口的规划、设计以及服务水平的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我国修建了很多弯梁桥,但是由于设计理论和计算软件刚刚起步,主要采用基于假定条件下的杆件结构力学方法进行设计计算,在支撑体系的模拟和优化上存在很大缺陷,导致目前很多既有弯梁桥支座产生偏移、脱空等严重病害。进入本世纪后,随着桥梁设计理论的革新和设计软件的发展,基于空间有限元的理论和三维实体模型的计算方法,使支撑体系的真实模拟和优化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十字环形交叉口两种信号控制设计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对环形交叉口进行合理信号配时设计,提高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服务水平,对"多进口道放行协同环道控制"和"单口放行控制"两种较为常用的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设计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首先介绍了两种信号控制设计基本方法,并从通行能力、延误和可靠性3个方面进行对比,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对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多进口道放行协同环道控制"方法在信号配时良好且环道有足够左转待行空间的情况下,对于通行能力和延误而言有着更强的适应性,但该控制方法对配时设计的要求更高,且不能完全避免交通"死锁",需制定紧急预案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9.
盾构扩挖法建造地铁车站的施工方案的一个技术关键是在拆除部分管片之前对隧道结构进行加固.综合国内外对于管片破除时的加固措施,提出一种新型的支撑体系:桩-柱-预应力支撑体系.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支撑体系中钢索预应力施加的位置和大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管片开口部位的上下位置均需要施加预应力;远离管片开口部位的对面管片腰部也需要施加预应力,大小约为开口部位的10%;隧道外侧施做排桩有利于控制管片的纵向变形;在不超过混凝土设计强度的情况下,预应力越大,对管片纵向的约束越强.  相似文献   

10.
环形交叉口交织段通行能力的计算模型对环形交叉口交织段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甬台温客运专线整体箱梁支架现浇施工的支架设计及施工过程,包括基础处理、支架承载力验算、支架预压、变形沉降测量及支架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Ӫ��֯�����ϵͳ�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首先提出了区域运营组织与调度的概念。并对支持区域运营组织与调度的关键技术即运营作业计划自动编织系统的开发,车辆运行定位、监控系统及其支持平台的开发,公交区域运营辅助调度系统和乘客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等应用系统及支持平台做了进一步描述。在论文最后,对运营组织与调度区域化的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文中通过总结北人印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机械加工厂房工程框架结构柱、梁板模板支撑系统设计方法及施工应用情况,提出以给定荷载计算柱箍间距的一种正向模板支撑系统设计方法。运用该方法可使施工方案设计明晰化,精细化、简捷化。通过具体项目应用检验,该方法设计出的模板支撑系统稳定有效,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14.
武汉四环线烂泥湖大桥使用方形双柱大悬臂盖梁抱箍托架体系。详细阐述了双柱方形墩盖梁采用抱箍托架法施工时抱箍托架的结构构造,介绍了托架体系各部位杆件的设计和检算方法。抱箍法盖梁施工工艺确保了,烂泥湖大桥方形双柱大悬臂盖梁施工的顺利进行,实践证明它是一种简单、有效、可行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北京某基坑工程,根据拟建建筑物东侧外墙距离既有建筑外墙仅1.5m的现场条件,采用微型钢管桩结合预应力锚杆的支护形式,既解决了通常用的钢筋混凝土护坡桩打桩机械所需施工面大而无法实施的困难问题,又保证了基坑的稳定以及邻近既有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重点对微型钢管桩支护结构的计算分析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阐述双层抱箍托架法施工独柱墩盖梁的工作原理,并结合工程实例,介绍托架体系的结构构造、各部位杆件的设计过程及设计方案比选,对同类设计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桩-土非线性相互作用对深基坑支护结构内力与位移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桩-土相互作用支护桩受力变形计算的方法.该方法将基坑开挖面以上的桩体视为有限数量的弹性体,开挖面以下的桩体视为Winker地基梁,支撑结构为二力杆弹簧,并考虑支护桩和内支撑的变形协调,基于桩结构分段分坐标法和弹性地基梁法,推导出了考虑桩-土-内支撑共同作用的支护桩体挠曲微分方程.结合理论土压力,采用该方程计算获得了不同开挖深度的桩体水平位移和桩体弯矩,并与规范法、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计算得到的支护桩最大水平位移比规范法小15.2%,最大弯矩较规范法小26.6%,均与实测值更为相近.   相似文献   

18.
张峰 《交通标准化》2012,(11):120-121
从满堂支架的设计、搭设、材料及地基的处理和管理等方面,分析其易产生事故的原因。只有对支撑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充分的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支架设计、施工,才能确保支撑系统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9.
重庆统筹城乡交通发展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交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从统筹城乡的内涵出发,构建了以统筹城乡为目标的交通发展战略框架,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支撑点,由此界定了在统筹城乡发展体系中的交通发展重点。分析了三次产业与交通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庆统筹城乡交通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该思路从内外两个系统方面提出了城乡综合体系、三次产业通过交通对农村的全面带动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inrushing caused by deep excavations, dewatering measure has to be adopted to decrease the confined water level. In this study, the responses of the strata and supporting system to dewatering in deep excavations are investigate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case studies. Coupled fluid-mechanical analyses are performed by the use of the numerical software, FLAC3D. The responses of the ground settlement, base heave and interior columns to the excavation and dewatering are analyzed. Nume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ewatering measur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uplift of the subsurface soil in the excavation, and decrease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the supporting system. In addition, field data of two case histories show the similar responses and confirm the validation of the numerical results. Based on the analyses, dewatering in the confined aquifer is recommended as a constructio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the strata and supporting system in deep excav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