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32例冠心病患者在体外反搏前后进行了血液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治疗后心室射血时间、射血流速指数、心排量、每搏量、心脏指数明显增加、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沉方程K值显著降低。提示体外反搏具有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效应。  相似文献   

2.
观测36例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患儿红细胞(RBC)膜电荷量及18例NS患儿RBC表面涎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NS患儿RBC膜AB结合量较正常儿童明显降低(P<0.001);表面涎酸含量与正常儿童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NS时RBC膜电荷呈“功能性”降低;NS患儿尿蛋白量与其RBC膜电荷量呈负相关(r=-0.534,P<0.001)。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祖国医学的血淤证患者59例进行了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和探讨,测定结果,血淤组的全血比粘度(nb)、全血还原比粘度(nb—1/Ht)、红细胞电泳时间(EPT,s)、血球压积(Ht,%)、血小板聚集(AGG,%)均高于正常人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0.05);血沉(ESR,mm/h、血沉方程K值及血浆比粘度(np)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说明,祖国医学所论及的血淤证的实质是血液处于浓、粘、聚、凝的高凝状态,使全身或局部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发生障碍,而产生了一系列疾病。而我们所做的血液流变学诸项检查可做为血淤证病理变化的一个客观指标,并可做为活血化淤疗法的一个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测定 2 0例冠心病、30例脑梗塞患者和 5 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ox -LDL ;平行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 ,并对ox LDL与血流变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浆ox LDL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比和红细胞变形指数均有较显著差异性 (P <0 .0 5或P <0 .0 1 ) ;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浆ox LDL浓度与血流变异常指标呈正相关。结论 血浆ox LDL与血液流变性异常可能与心脑血管病发病有关 ;血浆ox LDL与血液流变学检测有助于心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研究淫羊藿总黄酮(FEBM)对家兔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FEBM在0.1g/kg或0.4g/kg时,每天两次灌胃,连续3d,可抑制家兔体外血栓形成;在0.4g/kg时可降低2~40s~(-1)切变率时的全血粘度和抑制红细胞的聚集。实验说明FEBM抑制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可能和降低红细胞聚集性及降低全血粘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观察52例Binswanger病(BD)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比较,结果:BD组的MCV、MCH、MCHC及高切交率全血粘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BD患者的红细胞发生了生理性衰老和程度不同的病理性变化,此种质的变化使红细胞内粘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刚性增强,导致大脑白质血流失去连续性,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揭示血液流变学异常可能参与了B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作者应用家兔甘油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动态地观察了急性肾衰时全血与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还利用电镜技术观察了急性肾衰时肾脏微血管的改变。结果提示,急性肾衰的发生与血液流变学改变密切相关,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瘀症的流变学机理。方法 自制流变仪 ,在压差、管径、流态等方面接近人体静脉血流的仿生条件下 ,观察红细胞可逆性聚集与低压差粘度的关系。并与旋转式粘度计测量的结果相比较。结果 在管形定常层流流动中 ,当 τW<7.67× 1 0 -5N/cm2时 ,无论是红细胞本身硬化 ,还是血浆中缺乏使红细胞发生生理性聚集的有效成分 ,只要红细胞丧失了正常的聚集功能 ,低压差粘度均明显高于正常。此与旋转式粘度计测量的低切粘度相反。说明低压差粘度与低切粘度之间无正相关性。结论 流态不同 (片形、管形 ) ,血液的流变特性不同。在管形定常层流流动中 ,红细胞丧失了正常的聚集功能是低压差粘度增高的主要原因。它使静脉血回流阻力增大 ,微循环流出不畅 ,进而造成血液淤滞  相似文献   

9.
紫草活血汤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紫草活血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紫草活血汤治疗92例寻常型银屑病 ,观察治疗前后皮损面积、红斑丘疹、鳞屑、瘙痒、PASI积分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临床治疗有效率 97.5 %。银屑病各主证积分、PASI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 <0 .0 1)。高切血液黏度、低切血液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比、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下降(P <0 .0 5 )。结论 紫草活血汤能降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血液黏度 ,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用复方中药给家兔灌饲7d后,分别测兔脑缺血30min及再灌流60min、120min时脑组织中LPO舍量、SOD活力;另给“血瘀”家兔模型灌饲该中药7d后测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该中药能显著降低脑缺血后再灌流120min时脑组织LPO含量、保护SOD活力、降低全血粘度、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提示该中药可保护兔脑缺血性损伤。作用机理:①抗氧自由基损伤;②通过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全血粘度。  相似文献   

11.
肾小球疾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GD)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质量浓度变化及免疫抑制剂对其影响 ,分析其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ABC ELISA法检测患者及对照者血清VEGF质量浓度。结果 GD患者血清VEGF显著高于对照组。GD临床分组中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组 (CGN)、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组 (LGN)、紫癜性肾炎组 (HSPN)、狼疮性肾炎组 (LN)患者血清VEGF均高于对照组 ,而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未服用免疫抑制剂患者血清VEGF高于对照组 ,服用者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GD患者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后与冲击前对比血清VEGF显著下降。肾病综合征组 (NS)患者肾病期血清VEGF高于缓解期 ;膜性肾病 (MGN)患者血清VEGF与 2 4h尿蛋白排泄量呈正相关。LN患者血清VEGF与血浆γ 球蛋白、血抗 dsDNA抗体滴度呈正相关。结论 VEGF参与GD的发病机制 ,与蛋白尿的发生发展有关。免疫抑制剂可降低血清VEGF质量浓度。LN患者血清VEGF质量浓度与LN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通脑溶栓胶囊对大鼠体内血栓形成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各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通脑溶栓胶囊低、中、高剂量组,阴性对照组灌胃给予5g/L的CMC-Na,其余各组灌胃等体积对应的受试品混悬液,连续给药30d,观察通脑溶栓胶囊对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观察对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另SD大鼠随机分为6组: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通脑溶栓胶囊低、中、高剂量组,连续给药30d,末次给药后尾静脉注射右旋糖酐,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通脑溶栓中、高剂量组血栓湿重明显减轻(P<0.05或P<0.01);通脑溶栓中剂量组能延长血凝时间(P<0.05),中、高剂量组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延长凝血酶原时间,低、高剂量组可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通脑溶栓中、高剂量组能明显降低全血中切、高切、低切及血浆黏度(P<0.05或P<0.01)。结论通脑溶栓胶囊能明显抑制血栓的形成,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而发挥活血化瘀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与激素治疗效应的关系。方法31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于治疗前抽取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植物血凝素刺激其生长,取其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检测IL-4、IFN-γ,激素治疗8周后根据治疗反应分为激素敏感组(17例)及激素耐药组(14例)。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激素敏感组治疗前外周血IL-4水平明显高于激素耐药组(P<0.01);IFN-γ水平在激素敏感组及激素耐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前外周血中的IL-4可以作为预测激素疗效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4.
将3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以高脂饲料喂养;用药组,以相似高脂饲料喂养,同时神阙穴敷以温里健脾药袋;正常组,以常规饲料喂养。30d后,用旋转筒式粘度计,体外血栓形成仪及酶法测定以上实验动物血液的高切变率(200s-1)粘度,低切变率(40s-1)粘度,体外血栓及血清血脂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表明,温里健脾药袋能降低血液粘度(P<0.05);减低体外血栓指数(P<0.01);降低血清总胆固醇量(P<0.01).提示温里健脾药袋具有活血化瘀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红细胞胰岛素受体 (RBC InsR)改变及其与胰岛素抵抗 (IR)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性受体分析法探测 2 9例冠心病 (CHD)患者、1 6例正常人的RBC InsR改变情况 ;应用荧光偏振技术测定红细胞膜脂流动性 (RBC MF)变化 ;采用双抗体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胰岛素水平。结果 ①CHD患者RBC InsR结合位点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减少的RBC InsR主要为低亲和力高容量受体 ,而高亲和力低容量受体无明显变化。受体与胰岛素的高亲和力及结合率亦明显降低。②RBC InsR的结合位点数与血浆胰岛素水平呈负相关 ,与RBC MF呈正相关。受体的高、低亲和力及结合率亦与RBC MF呈正相关。结论 冠心病患者可能存在InsR缺陷 ,其InsR缺陷可能与CHD患者的IR和高胰岛素血症有关。细胞MF降低可能是引起CHD患者InsR缺陷进而导致IR的直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探讨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外周血液流变学变化规律和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 (FHNG)中的作用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以日本白兔为实验动物每周一次皮下注射醋酸氢化泼尼松 8mg·kg-1,测定全血和血浆黏度比、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脆性、毛细血管内血流速度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股骨头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实验组全血黏度在 8周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血浆黏度比在用药 4周后开始升高 ,至 12周已显著升高(P <0 .0 1)。红细胞电泳时间 (EET) 8周时显著延长。实验组红细胞渗透脆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增加 (P <0 .0 1) ,外周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实验组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骨细胞早期均有脂肪变性发生 ,晚期则可见坏死表现。结论 全血黏度升高可以使股骨头血液灌注量减少。FHNG同时存在有全身血液流变学改变 ,血液黏度升高与FHNG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30例妊娠30~42周孕妇(20例妊高征,10例正常孕妇)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水平和血沉(ESR),红细胞压积(Ht),全血粘度(WBV)及血浆粘度(PV),并动态观察了5例病程较长妊高征患者血浆ET水平。结果显示,妊高征母体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孕妇,且随着病程延长和病情加重而有升高;妊高征组Ht及WBV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而ESR则明显缓慢。两组PV无明显变化。妊高征组血浆ET水平与Ht及WBV呈显著正相关,与ESR及PV呈显著负相关。提示血浆ET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妊高征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其病情判别和母婴预后估计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8.
紫外线照射对储存血红细胞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紫外线照射储存血后红细胞在不同时期血液的理化指标及免疫学指标的变化 ,以探讨紫外线照射储存血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采用成对血标本对照进行紫外线照射前后及储存 72、12 0h后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 ,血浆K+ 、Na+ 、Cl-离子含量和红细胞ATP酶活力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 储存血在保存前后与照射前后红细胞脆性均无显著变化。照射后储存血的红细胞ATP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升高 (P <0 .0 5 ) ;红细胞C3 b受体 (RCR)花环率与红细胞C3 b受体花环促进率 (RFER)均有显著升高 (P <0 .0 1)。结论 紫外线照射储存血可以改善红细胞膜的代谢 ,增强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用链脲佐菌素 (STZ)作用于离体胰岛β细胞 2 4 h,一氧化氮 (NO)、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生成增多 ,胰岛细胞膜流动性下降 ,微粘度增高 ,同时胰岛素分泌功能降低 ,细胞存活率下降。预先给高浓度褪黑素 (10 μmol/ L)处理 2 4 h者 ,可减少 NO、MDA的释放 ,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水平 ,使胰岛细胞的氧化损伤减轻 ,膜微粘度降低 ,膜流动性增加 ,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但低浓度褪黑素 (10 nmol/ L)无此作用。提示高浓度褪黑素对 STZ所致的胰岛 β细胞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尿足细胞与尿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0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及30例健康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比较试验组与健康对照组尿中足细胞的数、收缩压、舒张压、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量,并将试验组各项指标与尿足细胞作相关性分析,寻找与尿足细胞相关的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尿足细胞数、尿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试验组患者尿足细胞数与24 h尿蛋白量呈负相关,而与血压、血清白蛋白等指标无相关性。直线回归分析显示尿足细胞数和24 h尿蛋白量呈直线关系。结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尿足细胞数较正常人升高,尿足细胞与24h尿蛋白量有一定的关系,尿足细胞数随着尿蛋白量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