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国民经济效益显著的跨世纪工程.第三期工程已使长江口深水航道的通航水深达到了12.5m.该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大大提高了航道的通过能力和改善了船舶安全航行的条件.如何保障长江口深水航道安全畅通和船舶的航行安全,对航道通航管理部门和过往的船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近期长江口深水航道船舶在落潮流时段进口航行中出现航速骤降甚至船舶倒航的现象,专门对这些现象造成的原因及其对船舶航行造成的危险进行了分析,试图在寻找这些现象内在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的预防措施或手段,以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和保证船舶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郭刚  刘畅 《珠江水运》2004,(5):44-45
航道工作船舶是航道维护和建设的重要装备,其机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船舶的作业安全、工作质量和费用控制.当前广东省航道系统正在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一方面新建船舶机电设备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部分老龄船、超龄船仍在继续使用,这对航道船舶的机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江涛  潘畅  王立锋 《水运工程》2022,(3):122-128
扩建滨海枢纽二期渡槽为不断航需开辟临时导航航道,根据航道网规划要求,要考虑临时船闸永久使用.根据施工导航期和永久通航期的航路组织、现状和预测船型、货运量预测、船舶安全航行等要求,确定永久与临时结合的船闸和临时连接段航道规模及通航布置方案.结合临时导航期和永久通航期的河道地形、流量和水位分析不同部位的通航水流条件.结果表...  相似文献   

4.
近二十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交通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长江上掀起一股"建桥热",跨江大桥建设使天然航道变成限制性航道,影响船舶航行安全,本文对长江安徽段跨江桥梁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旨在更好地维护管理桥区航道,保障桥梁与船舶的双重安全。  相似文献   

5.
李靓亮 《水运工程》2022,(11):122-127
近年来,桥梁选址与《内河通航标准》5.1.2条关于相邻水上过河建筑物轴线间距要求的矛盾日益凸显。针对该问题,以襄阳—荆门高速铁路宜城汉江大桥为例,在分析桥位河段河道变化、航道维护、水流条件、船舶通航密度等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开展了船舶通航仿真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满足船舶航行和桥梁安全前提下,可根据桥址河段建设条件和通航孔布置情况适当调整相邻桥梁间距要求。论证了《内河通航标准》中相邻水上过河建筑物轴线间距规定要求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对其修订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提高长江口内航道通航能力,分析长江口内航道水文条件、船舶通航情况和制约通航的因素,提出长江口船舶航行安全问题及对策建议:建立良好的通航规则,分航道通行;利用自然条件加强通航效率;海事、港航管理部门应做好配套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7.
随着长江上游水运业的迅速发展,航道维护及管理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为改善河段航道和船舶航行条件,分析母猪碛控制河段船舶河床演变及航道航标维护情况,结合船舶航行特点,提出航标布设优化方案。该方案与现行航道维护尺度相适应,对保障航道安全畅通、提高船舶航行效率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8.
《珠江水运》2012,(20):72-72
从航道段党支部成立那天起,所有的党员始终坚信,在他们工作生活的无论是航道站还是信号台,每一名党员都要像一名战士一样为航行在赤水河航道上的船舶服务,为赤水河航道畅通、船舶信号指挥正确不停地战斗。在他们看来,党员的先进性至少表现在:要尽  相似文献   

9.
吕小龙  吴澎  刘晓玲 《水运工程》2021,(10):266-270
航道等级的确定是航道工程建设前须重点关注并解决的问题,常规项目主要考虑腹地水运发展现状及需求趋势并依据上位规划确定,但新开发的运河航道通常规划依据较少且缺乏理论分析支撑。考虑运河与天然河流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基于运河衔接水系的通航条件,采用保证率分析法分析航道、通航建筑物及跨河桥梁对通航的限制影响。根据运输组织方式及大型船舶变吃水运输的经济性分析,综合考虑工程技术经济性、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运输通达性等因素,得出运河推荐航道等级,为运河航道项目的开发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平陆运河应采用I级航道标准建设,通航5 000吨级船舶。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河段航道和船舶航行条件,分析口岸直水道三益桥段河床演变及历年来航道航标维护情况,提出现有航标布设存在设标间距过大、部分航标被打频繁、航道与锚地距离过近、锚地右侧水域未充分利用等问题,根据河道航行条件和船舶航行习惯,提出航标布设优化方案。该方案与现行航道维护尺度相适应,对保障航道安全畅通、提高船舶航行效率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洋山港自然、地理条件,运用目前在航道论证方面已经比较成熟的船舶操纵模拟器,有针对性地对大风天气下大型船舶撤离洋山港外航道疏浚段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根据所选5250TEU和8000TEU大型集装箱船舶的模拟船型撤离外航道疏浚段模拟试验的结果并基于航迹带概率分布对试验数据充分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型船舶安全撤离外航道疏浚段的可行性,为洋山港大型集装箱船舶在大风天气下安全撤离外航道疏浚段提供比较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降低通航安全隐患,提高内河通航效率,对六磊塘(黄浦江—莲花南路桥航段)的通航环境、交通流特征和航道条件进行分析。该航道内现通航船舶尺度几乎全部超过Ⅶ级限制性航道对应的代表船型尺度。闸外段通航船舶船长以38~40 m为主,总长不低于38 m的船舶约占总量的50%。闸内段通航船舶船长以34~36 m为主,50%以上的船舶其总长在34 m以上。为充分利用航道通航水深资源,在结合相关规范的基础上考虑平原河网地区闸控航道的特点,提出通航船舶控制主尺度。该尺度既能有效降低各类水上险情发生的概率,也能够较为合理地兼顾沿河水运需求和船舶通航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3.
受桥跨布置、水流流态、船舶流量等因素影响,南京长江大桥第六孔航道航标被碰频繁,桥区航道维护和通航安全的压力较大。在现行桥区航道布置和航标配布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桥区航道河床演变与水流流速、流向条件,提出了第六孔航道布置优化方案,减少航道轴线与水流流向交角,加大设标宽度,拓宽航道上段喇叭口形态,以期改善桥区航道通航条件。  相似文献   

14.
长江南京以下12. 5 m深水航道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提升了长江干线江苏段的航道通过能力。针对江苏沿江港口如何依托深水航道推动自身发展的问题,在分析深水航道对到港船舶大型化提升、航运成本下降、运输组织优化、沿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和畅洲水道航道条件、整合港口资源和优化布局、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临港产业布局、改善口岸通关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江苏沿江港口发展和沿江经济产业带布局的实施,长江南京以下河段航道的能力提升和标准提高已成迫切需要。根据工程河段沿程自然条件与工程限制条件、港口与地方经济需求和船舶大型化要求,分区段论证了适合的通航设计船型、设计通航标准和航道建设规模,提出深水航道的尺度取值原则并给出主要区段的推荐取值。基于工程河段水文条件的时空变化特点,给出各设计船型不同水位保证率的限制吃水,并认为通航管理中应充分考虑大型船舶限制吃水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6.
姜兴良  禹化强 《水运工程》2019,(10):119-123
锚地是关系水上交通安全的公共服务设施,规范中关于航道锚地规模、布置方案的规定尚不详实。以京杭大运河湖西航道锚地布置方案为例,总结了锚地选址原则、锚位计算方法和靠泊管理方案。对平原限制性航道的锚泊条件进行分析,得出平原限制性航道锚地选址应重点考虑锚泊习惯和对外交通条件的结论。在平原限制性航道采用连片式结构和孤立墩式结构的组合方案,能够满足单船丁靠和船队顺靠的使用要求,且具有较好的经济优势,为平原限制性航道锚地的建设提出了新思路,对于类似工程建设及规范修编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鄱阳湖水利枢纽通航水流条件是否满足通航安全要求展开研究,建立鄱阳湖入江水道星子—湖山段物理模型,对鄱阳湖水利枢纽一期围堰阶段现状航道、二期围堰及运营期设计航道各典型工况下的通航水流条件进行试验研究。首先通过物理模型试验验证航道内是否产生不良流态;其次针对航道内出现的不良流态提出相应优化措施并进行方案比选;最后对优化后航道内通航水流条件进行试验验证以确保船舶安全通航。模型试验主要结论:二期围堰及运营期设计航道在大流量工况下存在上游口门区横向流速超标及下游锚地段生成大尺度回流等问题。通过实施调整上游隔流堤形式,航道右侧浅滩开挖,下游锚地段下移等措施后,设计航道各工况下水流条件均满足通航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8.
综合分析隧道工程水域自然条件、通航环境、安全现状、通航尺度、航道与航法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航行条件,提出隧道建设及隧道水域船舶航行安全保障措施和建议,以利船舶通航和隧道自身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国内港口发展很快而航道条件受限,码头建设跟不上。出现个别港口需在海上进行大型船舶船靠船过驳作业。针对大型船舶在海上靠离泊作业的特点,提出在作业和作业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为安全作业工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船舶航行中,经常会出现追越局面.长江江苏段航道条件比开阔水域航道条件复杂,海事部门对追越作了严格规定.介绍了在追越受限前提下的长江江苏段航行船舶的追越模型,可为航行船舶提前计算追越时间、距离,避免违章追越,减少追越时产生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