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设计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铁路实名制进站核验系统,解决人证一致性自动检验的问题。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集群技术、负载均衡技术,结合客票系统架构,实现旅客进站票证人一致性的核验,已经应用于多个车站。对旅客进站记录及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表明,人脸识别率达97%,旅客可以在5 s内完成进站核验,满足铁路旅客实名制进站核验业务的效率要求。结果表明,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实名制进站核验系统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为铁路未来实施全面刷脸进站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中铁银通卡取号机通过与既有的客票系统和自动检票系统进行通信交互,为持中铁银通卡乘车的旅客打印带有车次、席位和银通卡卡号等信息的凭条。旅客刷卡进站乘车前必须先取得席位号,并在乘车时持乘车凭条和银通卡刷卡进站乘车,对号入座。中铁银通卡取号机投入使用,方便了京津城际站车管理,没有取得乘车凭条的持卡旅客,不能进站乘车。  相似文献   

3.
磁票、二代身份证已相继成为过闸机凭证,为了更好地服务旅客、节省车站的人力和物力,铁路引入了中铁银通卡作为第3种过闸机的工具。中铁银通卡包括窗口柜员系统、后台管理系统、发卡系统、密钥管理系统等多个子系统,本文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关键技术以及在铁路上应用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铁路已经全面推广实施电子客票,为进一步适应城际旅客需要,提供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出行服务,基于移动支付技术与电子账户应用,充分利用电子客票应用系统和设备,对新一代中铁银通卡应用进行研究。基于简单、适用的“一键开卡、一键充值、一码乘车”原则设计产品功能,研究以二维码为载体的自助验、检、乘车支付的一体化流程。该研究成果已经在部分城际铁路得到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铁路客运专线自动检票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论述了自动检票系统的网络结构和软硬件设备构成,提出铁路客运专线自动检票系统应以车站为建设单元,以客运专线为数据中心,以铁路客票系统和列车调度系统为重要的数据源,以客运清算系统和营销分析系统为信息综合应用点,形成整个系统的框架;从业务需求层次上考虑,自动检票系统分为客运专线中央系统管理与数据统计分析层、车站检票系统监控与管理层、检票机控制层等3个层次。由于检票业务与铁路客票系统业务、列车调度系统业务密切相关,可以将检票系统并入客票专网,与客票网络一起构成铁路客票售检一体化系统;铁路客运专线自动检票系统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铁路客票介质的选择、检票门禁控制系统、读票装置、嵌入式检票闸机控制、信息交换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人脸识别作为生物识别技术的重要分支,因其非接触性特点,在身份认证方面已经获得广泛应用。百度云AI作为智能云平台已经开放轻量级人脸识别和认证的应用服务。基于该服务不需要重复研发人脸识别算法,短期即可完成“刷脸”乘车环境搭建。分析了基于百度云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建立轨道交通AFC(自动售检票)系统人脸身份识别应用场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持中铁银通卡的旅客线下充值不便的问题,减轻车站窗口的工作压力,在中铁银通卡发卡系统的基础上,利用终端消息认证码(MAC)校验、卡片冲正等关键技术,使用IDEA、WebStorm等开发工具,设计并搭建了中铁银通卡线上充值系统,实现银通卡线上充值、圈存、交易记录查询等功能。系统上线后,市场反馈良好,线上充值比例占总充值金额的25%,并呈逐渐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简讯     
正人脸识别技术——"刷脸"进站便捷高效为保证春运期间旅客平安、有序进入候车区域,今年春运,南昌西站增设4台自动实名制验证检票机,旅客可自助"刷脸"完成票、证、人核验,进站通道更加便捷、顺畅。南昌西站增设的自动实名制验证检票机是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并设计的,通过视频动态抓取,高效判断人脸的姿态,选取最佳人脸检测角度进行比对。人脸检测和比对时间小于1s,单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中,传统模式下自动售检机存在运维工作量大、机械故障率高、用户体验较差、乘客出行时间成本较高等缺点,同时让公共安全存在一定隐患。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售检票系统能解决以上问题,也为今后的大数据分析和互联网运营提供基本数据。探讨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在云售票机、云闸机上的应用及未来人脸识别技术在轨道交通系统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铁银通卡是中国铁路总公司与中国银行联合发行的实名预付费卡,是中国铁路为了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电子支付模式和乘车手段.2012年5月,中铁银通卡首先在京津城际高速铁路试点使用.本文就中铁银通卡的试点情况进行相关介绍,重点介绍中铁银通卡在京津城际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1.
国铁与市郊共线铁路兼具国铁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特点,传统的客票系统方案通常采用国铁或轨道交通客票系统二者选其一,不能同时支持国铁客票和城市公交一卡通两种票制的自动售检。以上海金山铁路为例,针对国铁及上海市对金山铁路客票系统运营管理的需求,从票制及清分方式、售检票方式、组网方式3个方面进行了技术方案的比选,确定国铁客票系统与公交一卡通系统分别独立构建,单程票采用国铁车票、储值卡票采用城市公交一卡通,均采用自动售检票方式,闸机合设的方案。定制的国铁客票与公交一卡通二合一闸机为本方案的主要创新点。该方案在上海金山铁路已成功得到验证,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利用第二代身份证RFID的相关理论特性,提出了第二代身份证与火车票务系统互相融合的技术方案。充分发挥RFID在票务系统的强大优势,可有效掌握乘客信息,提高乘客乘车检票的效率,并对打击炒票和假票等犯罪现象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动检票系统设计及其实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概述国内外自动检票系统的发展现状,提出按地区中心计算机系统—车站计算机系统—自动检票机三层体系结构构建中国铁路的自动检票系统,论述各子系统的功能划分和软件模块的构成与设计。提出:采用纸质磁卡票作为单程票,非接触IC卡票作为储值票;采用对称和非对称加密方法实现设备间的身份认证和通信数据的加密,以保证自动检票机与车站服务器之间通信的安全;采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来保证自动检票机的实时性和可靠性;采用基于优先级的抢占式任务调度方式处理自动检票机软件各任务间的关系,检票交易数据的处理时机与数据量因子和时间间隔因子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铁路刷脸检票业务中人脸检测的平均精度,通过研究分析人脸检测算法RetinaFace,针对闸机应用场景制定损失函数,提出了一种基于RetinaFace的人脸多属性检测算法,实现了人脸框位置、人脸是否佩戴墨镜以及人脸遮挡程度等信息的准确输出。算法使用轻量化骨干网络MobileNet-0.25网络结构,移除非必要的分支,减少计算开销,在铁路标准人脸遮挡数据集上检出率达到95.4%,不同遮挡程度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9.2%。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客票电子化过程中人工检票口各类优惠票种的处理问题,提高人工检票口检票效率,研发了基于Android 6.0系统的手持检票机。采用内置读卡器、二维码扫码枪进行数据采集,增加针对不可识读证件的光学字符识别(OCR,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功能,基于移动4G网络或铁路GSM-R无线网络,通过专有接入点(APN)通道实现网络传输。该手持检票机已在海南环岛铁路进行试点。试点情况表明,该设备能够在2 s内完成一次检票动作,有效提高检票效率,为客票电子化过程中人工检票口各类异常情况处理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自2012年我国铁路实行实名制售检票以来,实名制自动售票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但是实名制下的铁路检票还处于人工查检证件和非实名制自动检票的阶段,本文着重讨论实名制下验证检票的关键技术,并提出解决方案和验证检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简化乘客购票步骤及提升运营公司运营效率,提出基于移动客户端和第二代身份证的自动售检票模式。首先在移动客户端上购买车票,然后将订单中的信息发送至起始车站和目的车站计算机系统中,跳过TVM(自动售票机)上单程票的获取,直接运用第二代身份证作为乘车票务凭证。通过查询乘坐地铁的起始站点和目的地站点是否有该身份证物理卡号的订单信息来判断乘客是否已成功购票,从而确定闸机是否放行,最终实现乘客从购票到出入闸机的整个流程。该自动售检票模式能够很好地运用于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中,未来可在此基础上,引入信用评价体系及生物识别技术,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四网融合”综合交通网络采用铁路或城市轨道交通票制,分别由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简称:铁路客票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AFC,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系统提供功能服务。“四网融合”中城市群内轨道交通公交化运营时,铁路客票系统难以提供快速便捷的通勤服务,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又无法满足实名认证、席位管理的铁路运营需求。针对这些突出的问题,根据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主流票制模式和技术体系,重点分析不同票制的优缺点和运营组织关键点,结合现行已实施案例提供一体化融合技术方案,探讨并提出铁路和城市轨道不同票制的融合技术思路、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着眼于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简称:冬奥会)京张高铁旅客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全行程智慧信息服务,提出以人脸识别、出行服务推荐、服务信息推送、站内导航为主要内容的京张高铁全行程智慧出行服务构想;重点围绕进出站闸机人脸识别检票、全方位站内导航服务、基于旅客行程智能化消息推送服务3个典型应用场景,对基于MTCNN模型的人脸识别、行程服务信息采集与融合、出行服务信息推送、站内导航底图绘制、车内蓝牙i Beacon定位装置部署、指纹定位、基于A*算法的站内导航等相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这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更好地满足旅客个性化出行服务需求,有助于改善旅客出行体验,进一步推动京张高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