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充分考虑通勤客流的地铁-公交换乘系数分析对交通管理部门和公共交通运营公司优化线网设计、提升通勤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创新性提出了基于多日重复出现的OD刷卡数据识别地铁-公交换乘行为的算法。在选取了成都市典型性的7个地铁站点和其周边的公交站点后,利用3天的全网刷卡数据,得到了站点的地铁-公交换乘系数、换乘客流比例等数据,发现小于近年的地铁换乘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站点,地铁-公交的换乘系数差异较大,且地铁首尾站点的换乘系数明显较高,随后分析了算法可能的缺陷。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三条针对成都市公共交通运营的建议,并给出了后续值得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国铁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间的过轨运营可减少乘客换乘,降低换乘站运营组织压力,改善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和安全性;但将导致土建投资成本增加。本文针对以上特性,提出了国铁与城市轨道交通过轨运营下社会总效用的计算方法。案例结果表明:过轨运营下,乘客出行成本减少的幅度大于投资成本增加的幅度,社会总效用为+19.7亿元,说明适合采用过轨运营。根据过轨运营效果的影响大小排序,分别为乘客平均换乘时间、客流增长率和换乘客流比例。同时,换乘客流比例越大、客流年增长率越大,乘客平均换乘时间越长时,过轨运营越合适。  相似文献   

3.
刘善维  张杨 《综合运输》2021,(1):82-86,109
本文以"节点+同台+站厅"为换乘方式的"F"型三线换乘站、以"节点+通道+站厅"为换乘方式的"H"型三线换乘站、以"站厅+通道"为换乘方式的"H"型三线换乘站为研究对象,应用AnyLogic软件进行动态仿真,以空间服务水平、平均换乘距离、平均换乘时间等指标,分析不同站型、不同换乘方式的三线换乘效果。结果表明,"F"型空间服务水平优于"H"型车站,但后者的平均换乘时间、平均换乘距离普遍优于前者。对于"H"型车站,以"节点+通道+站厅"的组合,乘客的换乘时间、换乘距离均优于"站厅+通道"的组合。但因后者客流较为分散,中部站厅用于换乘的楼扶梯端部或换乘通道出入口不易发生拥堵,空间服务水平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国各大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快速增长的客流带来了换乘车站换乘通道内客流疏散不及时、行人换乘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以及车站服务水平下降等问题。通过分析列车运输能力、车站运营设施通过能力,建立列车输送与车站运营设施(站台、通道)的能力匹配关系。基于客流需求,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人—车—站"的动态平衡条件。以重庆市轨道交通两路口站为例,依据列车开行方案、上下行楼扶梯设置、站台设置、以及相关客流数据等调研资料,通过计算、比较分析提出基于远期客流需求下,两路口站站台层换乘设施及站台的合理优化建议,为车站运营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自2008年底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宜山路站建成投入运营后,轨道交通3、9号线换乘通道正式启用,极大地方便了乘客。宜山路站客流节节攀升,9号线全线的客流随之增长,由开通前的日均6.3万人次上升至8.9万人次,增长34%。同时,9号线的换乘客流由以往日均1.7万人次上升至2.8万人次,增长62%。2008年末,上海轨道交通全网络客流再创新高,达到430.7万人次。  相似文献   

6.
目前,上海地铁使用的是“6车厢”列车。在客流高峰时段,虽然增加发车频率,仍然满足不了乘客出行需求,特别是在客流量高的车站和多线换乘枢纽,运能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  相似文献   

7.
在后疫情时代,使用地铁出行需要接受普遍的防疫检查,对乘客的出行时间造成影响,也给地铁客流管理带来了挑战。本文量化分析防疫检查对乘客出行的影响,并提出优化建议。借助社会力模型,对地铁站的进出站客流行为进行模拟,进而评估防疫检查增加前后乘客出行时间的变化,。择深圳茶光地铁站为案例,实地调查并分析了地铁站内设施的布局和参数,建立了仿真模型,对未加防疫检查、防疫检查、优化防疫检查三种情况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防疫检查会使乘客的进站时间增加13.43%,优化防疫检查后可以使增加时间降低为7.45%。建议地铁站工作人员优化防疫检查设施的布局,提高防疫检查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工作中,需要对重点枢纽或片区近期所需的轨道交通线路和车站数量开展研究并决策线路是否纳入近期建设,为此有必要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的合理承载力进行研究。本文首先研究全国已运营的客流量排名靠前的换乘枢纽车站以及已经达到饱和状态而采取限流措施的非换乘车站的实际客流数据,给出各类车站实际运营的承载能力,分析乘客进站各个步骤的理论通行能力以及限制车站客流承载力的瓶颈点。据此提出非换乘站和换乘车站合理的客流承载力的建议值,并提出提升车站客流承载力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9.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下地铁站点核心圈层会规划越来越多商业,以地铁为主的国内轨道交通城市面临着TOD地下商业发展机遇与挑战。本研究为充分挖潜地铁站点出入口客流数据价值与实现TOD地下商业开发效益最大化,提出基于地铁站点出入口客流数据的TOD地下商业评测方法。针对当前TOD商业开发依旧保有传统商业开发模式的滞后性问题,本研究提出了HBS指数、TOD地下商业评测方法及相应评测指标,并以成都市世纪城站进行实例分析,利用其他类型数据对评测主要结论与方法进行了合理性论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地铁建设过程中也随之出现一些问题,其中换乘车站由于不同线路相互串联,客流组织及消防疏散更加复杂。分析两线节点换乘车站换乘节点处的消防处理措施,供地铁行业设计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达到节约乘客时间成本、提升员工服务能力的目的,以提升厦门地铁换乘站客流组织能力为切入点,在总结吕厝站客流组织的技术要求和服务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多线运营产生聚集效应、主要换乘站客流组织工作面临较大挑战等实际情况,从采取客流控制措施、提升员工服务能力等方面着手,剖析当前客流组织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虚拟仿真客流数据软件技术对客流组织进行优化,以期促进轨道交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售票能力冗余导致城市电力资源及地铁公司运营成本闲置的问题,分析普通车站日常客流分布,综合考虑地铁车站售票设备成本和乘客的时间成本因素,建立地铁车站售票设备开启数量优化模型,同时通过排队论和Lingo软件进行计算,获得最优化的地铁车站售票设备开启数量。以郑州地铁农业南路站的日常客流为例,应用地铁车站售票设备开启数量优化模型,计算得到农业南路站售票设备优化方案,通过优化方案进行节能成果分析证明,该方案可有效节约城市电力资源及地铁公司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13.
正"同台换乘"的便捷更多体现在服务意识的进步,打破"身份界限"和"仓谷效应"。即使不能够完全实现"同台换乘",但是将城市公交和便民出租车与高铁站进行统一整合规划,既能够解决高铁站外打车难的"通病",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公共交通服务的内在潜力。7月25日,成都,30多名市民从地铁2号线下车通过成灌快铁犀浦站的站台交互换乘通道。他们用时不到3分钟,完成了地铁换乘动车组的整个行程,快捷顺利地坐上了开往都江堰的C6111次动车。  相似文献   

14.
王子甲  陈峰  李小红 《综合运输》2012,(6):71-74,87
本文基于对香港铁路公司的实地调研,结合其线网规划,分析了香港地铁同站台换乘的实现形式、运营特点,并与其他城市同站台换乘站的实现形式进行对比,采用计算机行人仿真方法和工具,建立3D仿真模型,对两种典型的同站台换乘布置形式进行评价分析,比较了两种形式下换乘站台的客流密度和换乘时间等指标,认为在换乘量较大的情况下香港地铁采用的单向同站台换乘可以大幅提高换乘效率。  相似文献   

15.
《运输经理世界》2012,(21):50-51
乘客在旅途中由这种车换到那种车,或由这次车换到那次车的过程就是换乘。换乘是由于“点对点”的交通需求与线网覆盖的不重合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如果换乘不方便,建地铁也就失去了地铁的意义了。  相似文献   

16.
为尽可能提高城市轨道网络中各线路方向列车在换乘站的衔接效率,缩短旅客换乘等待时间,提出了早班列车组的概念,分析了早班车时段换乘客流的时变特性,构建了以最小化乘客换乘等待时间为目标的整数规划模型。针对模型特点,设计了初始解的生成算法,并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求解模型。通过含有6个列车运行方向,3个换乘站的小型城轨网络,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人民广场站是目前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中大型换乘枢纽之一,具有出入口数量多,出入口功能差异性大等特点。详细介绍了车站各出入口的设置情况,以及与周边道路、客流等关系,分析研究了各出入口的客流特征,可为今后类似换乘枢纽出入口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人群聚集效应是大都市中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地铁等半封闭空间。在早高峰时期下,地铁系统的一些重要节点时常发生线路故障维修,车站内的乘客很难疏散,从而导致了站内客流聚集的情况。因此,近年来,研究人员将重点放在地铁车站人群风险的风险评估或风险监测上,主要是从设施或乘客行为角度对风险等级进行评级。但是,两者都不能反映客流集聚和疏散能力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客观地评价人群风险,本研究基于上海地铁公交卡数据,采用聚类的方法对站内客流聚集风险进行评价。本文以上海地铁1号线为例,对各站点的客流聚集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风险程度,对27个站点的客流集聚风险进行可视化。  相似文献   

19.
在单一路径旅行时间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下,建立了描述多路径OD对旅行时间分布的高斯混合模型,并引入无监督聚类算法——EM算法求解模型。首先,根据单路径无换乘和单路径一次换乘的OD,分别估计进出站时间消耗和换乘时间消耗的分布参数;然后,生成多路径OD的有效路径集并估计路径旅行时间参数;最后,将贝叶斯信息准则确定的混合模型个数及其对应的路径旅行时间分布参数,作为初始值输入到EM算法中,计算得到各路径的客流分配比例。以成都地铁两对典型OD为例,编程求解了客流分配比例和旅行时间分布参数,计算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采用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的瓶颈识别与优化问题。首先,分换乘方向确定了基于乘客换乘需求的换乘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建立了用于评价换乘站换乘服务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其次,采用Anylogic仿真动态模拟乘客在车站的换乘过程,根据仿真结果及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了换乘站的换乘服务水平,识别换乘站的能力瓶颈;最后,以犀浦站为例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到犀浦站的能力瓶颈是检票闸机、铁路售票机及铁路实名制验票机。仿真结果表明,该能力瓶颈识别方法对换乘站设备布局及流线组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