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计算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不同列车速度条件下钢轨接头的动力响应进行了计算,为铁路线路的提速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围绕铁路线路提速,研究钢轨接头对提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轨道复合不平顺对提速列车运行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轨道几何形位不平顺是影响轮轨动态作用力和行车平稳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当前高速重载和提速线路的主要研究内容.利用动力模拟仿真计算多种类型轨道单一不平顺、复合不平顺和随机不平顺激扰下提速车辆的动力响应,并着重分析轨道复合不平顺对提速列车运行安全性和平稳性的影响.对各种轨道不平顺条件下车辆动力响应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找出相对不利的轨道不平顺类型及其波长和幅值,为现场控制各种类型轨道不平顺、制定提速线路轨道养护维修和不平顺管理标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方向和水平复合不平顺对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的影响较大,是需要重点控制的轨道不平顺类型.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轨枕轨道结构动力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轨道结构是列车提速前线路改造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在提速线路上有Ⅲ型枕和Ⅱ型枕轨道结构,不同的轨道结构具有不同的动力特性。本文就Ⅲ型枕和新Ⅱ型枕轨道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试验研究。试验时采用落轴和动力激振两种加载方法,测试轨道结构的动力响应有轮轨作用力、轨座反力、钢轨和轨枕振动加速度。测试结果表明,Ⅲ型枕的质量较大,轨道结构的刚度也较新Ⅱ型枕的大得多。落轴试验时,Ⅲ型枕轨道结构的钢轨、轨枕振动加速度都比新Ⅱ型枕的小,且Ⅲ型枕的振动频率也要低得多,但两种类型轨枕轨道结构的轮轨冲击力相接近。现场试验表明,Ⅲ型枕轨道结构更加稳定。根据试验结果,认为为提高提速线路的稳定性和延长维修养护周期,在列车速度大于160 km/h的线路上宜采用Ⅲ型枕、60 kg/m钢轨的轨道结构。  相似文献   

4.
饶南志 《铁道建筑》2015,(3):126-129
轨道不平顺是列车振动的主要激扰源,其状态直接关系到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也是限制列车最高运行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轨检车现场实测数据,对我国提速线路轨道不平顺、列车振动加速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及相关分析,并探讨了线路轨道不平顺对列车横向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速线路轨道不平顺幅值服从正态分布;轨向不平顺对列车横向振动有显著影响;当列车以200 km/h的速度运行时,为了避免列车在不平顺激励下产生共振,应该对40 m波长的轨道不平顺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新建高速客运专线和200 km·h-1既有线提速改造的实际情况,以有砟轨道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轨道结构动态响应有限元建模与轨道不平顺影响的动力分析、落轴冲击数值计算和不同垫层隔振性能分析、无缝线路钢轨振动特性谐波响应分析及室内实尺模型试验,研究轨道结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中国提速线路轨道不平顺谱估计方法,提出了中国提速线路轨道不平顺谱。为提高功率谱的精度,首先利用线性插值剔除异常值、EMD模态分解法消除趋势项并进行滤波处理。基于最大熵法和Welch法统计得到提速线路轨道不平顺谱,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月份的轨道不平顺谱的特性,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提出中国提速线路轨道不平顺谱表达式及拟合参数。研究表明,利用Welch法和最大熵法计算提速线路轨道不平顺谱,最大熵法计算得到轨道谱的分辨率和精度优于Welch法;对比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3种拟合函数,nlinfit函数能较好地拟合提速线路轨道不平顺谱。提出提速线路轨道谱拟合参数,为提速线路的养护维修、优化设计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铁路列车提速后线路结构所出现的突出动力学问题,基于现代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分析结果,综合提出了强化提速线路的五项关键配套技术对策;通过线路现场试验、工程实践及实际运营观测,检验了所提技术措施的实际运用效果和现实可行性。提速线路强化配套技术措施的逐步实施,是确保中国铁路提速线路长期、安全、可靠运营并保持低维修成本的根本前提,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车辆-轨道耦合系统竖向振动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列车经过错牙和折角时轨道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为既有线提速时轨道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沈坚  朱剑月 《铁道建筑》2005,210(6):82-84
通过建立道岔垂向几何及刚度不平顺激扰模型,运用车辆一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模拟计算了提速列车对提速道岔的动力影响。比较了提速道岔尖轨轨下增加弹性后提速列车对道岔的动力作用,并进行了现场测试。结果表明提速道岔尖轨轨下增加弹性后能减轻基本轨至尖轨区过渡段轮一岔垂向相互作用,有效地改善道岔的动力性能,延长滑床板及道岔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既有线提速以来铁路轨道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既有线提速以来 ,铁路轨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无碴轨道技术、无缝线路的铺设、轨道设备和道岔结构的加强等进行简要的介绍 ,对今后铁路轨道的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介绍利用机车车辆轮径专用量具测量车轮轮径的实际状态,分析测量中可能给测量结果带来的影响。依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及测量影响程度,说明测量中存在的问题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无损检测技术的方法,分析车辆车轮轮辋缺陷的分布特点。针对车轮轮辋中缺陷出现的主要部位,进行探伤方案的理论分析、实验验证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检测方案灵敏度高,检测方便,操作简单,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小,可以较准确地测定车轮轮辋缺陷的位置和深度,及时准确掌握车轮轮辋的损伤状况。  相似文献   

13.
TB/T1400—2005《机车用铸钢轮心技术条件》中规定了辐板上允许存在的缺陷,在机车轮对大修过程中,发现标准中的部分规定在执行中存在不同的理解。分析了轮对大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讨论了机车用铸钢轮心辐板上允许存在的缺陷及对缺陷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货车转向架结构及零部件装配关系和轮位差传统的测量方法的分析,提出了轮位差的测量应以轴肩为基准;介绍了一种新型铁道车辆轮对轮位差测量尺。  相似文献   

15.
分析冶金缺陷和疲劳缺陷使机车整体车轮产生掉块或崩裂的原理,分别介绍新制整体车轮超声波探伤和在役整体车轮超声波探伤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新制车轮和在役车轮探伤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6.
结合JJG 1081.1-2013《铁路机车车辆轮径量具第1部分:轮径尺》和JJG 1081.2-2013《铁路机车车辆轮径量具第2部分:轮径测量器》的修订情况,介绍其相对于原铁道部门规程JJG(铁道)111.1-2002《铁路机车车辆轮径尺》和JJG(铁道)111.2-2002《铁路机车车辆轮径测量器》在计量性能要求方面的变化、变化的背景及在执行新规程进行检定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以与轮轨磨耗指数、临界速度和轮轨横向力相关的3个函数为目标函数,以圆弧型车轮型面的圆弧半径和圆心坐标为设计变量,以Nadal脱轨系数最大值不超过GB 5599—85标准规定的1.0、轮轨最大接触应力不超过车轮材料剪切强度3倍和车轮滚动接触疲劳因子小于0的要求为约束条件,给出了铁路客车车轮型面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以欧洲ERRI 200 km.h-1标准客车为例,利用铁道车辆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2005/Rail建立铁路客车动力学模型,并用给出的型面优化模型对其LMa车轮型面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结果表明,踏面型面优化后的车辆临界速度提高约50%,车辆通过曲线时的轮轨磨耗指数下降约12%。  相似文献   

18.
针对动车组车轮多边形磨耗愈发严重的问题,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轮轨接触模型、Archard磨耗模型和循环迭代模型,建立车轮多边形磨耗长期磨损迭代模型;模拟我国某型高速动车组20阶车轮多边形的发展过程,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证实模型的准确性。基于长期磨损迭代模型,研究车辆运行速度、轮轨模态振动特性和轨道参数对车轮多边形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车辆运行速度增大,最终形成的车轮多边形主导阶次逐渐减小,但产生的激励频率始终在550~600 Hz之间,验证了“频率固定”机理的可靠性;对比分析柔性轮轨、刚性轮柔性轨、柔性轮刚性轨、刚性轮轨4种工况下车轮多边形的发展过程,发现钢轨模态的振动特性对于高阶车轮多边形的产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增大扣件的刚度可抑制高阶车轮多边形的产生和发展,而增大扣件阻尼则可抑制车轮多边形整体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介绍国际、国外和我国铁道行业标准中轮对标准的架构,对比分析国际、国外和我国铁道行业标准轮对组装标准的内容,提出对采用国际、国外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铁路车辆的超载、偏载问题,研制出RWLS-Ⅰ型便携式铁道车辆智能轮重仪。整机采用一体化结构、铝合金机架、微电机驱动。利用电测法测量举升力,具有数字显示输出、数值标定等功能,提高了测定精度。轮重仪总质量约10kg,操作方便,可降低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