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汽车制动系统的电子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启梁 《汽车电器》2004,(10):30-33
汽车制动系统是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动系统的电子控制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的主动安全性。本文介绍汽车制动系统中主要的电子控制功能ABS、EBD、CBC、BAS及EBS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2.
肖艳 《城市车辆》2008,(1):48-50
(接2007年第72期) 5 制动系统的电子控制 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简称ABS,是指在制动过程中,可自动调节制动力大小,防止车轮抱死,以获得最佳制动性能,包括最佳方向稳定性、正常转向能力和最小制动距离的装置。它是汽车制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汽车上装用ABS可有效地减少交通事故,提高行车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叶楠  洪涛 《汽车技术》1997,(8):18-22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广泛采用的是逻辑门限值控制,对于非线性系统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本论了几种不同的控制逻辑,通过对制动过程的动态模拟,比较了其防抱性能优劣。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汽车防抱制动系统(ABS)的原理和布置方式,分析针对不同类型制动管路,ABS应选用的传感器数量和控制通道数目。通过研究ABS控制方法,论证整车模糊控制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电子控制制动系统近几年在ABS和ASR基础上,主要为改善载货汽车与大客车制动性能而开发的一种新型制动系统。本文以日产汽车公司为Big Thumb系列重型汽车开发的电子控制制动系统为例,介绍这种制动系统的性能特点、系统结构、工作过程以及路试结果。  相似文献   

6.
汽车线控制动技术及发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林逸  沈沉  王军  任忠生 《汽车技术》2005,(12):1-3,43
现代汽车制动控制技术止朝着线控制动控制方向发展,线控制动系统将取代以液压或气压为主的传统制动控制系统。介绍了汽车线控制动技术的研究现状,对电子液压式制动系统和电子机械式制动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和比较,并对电子机械式制动系统的关键部件及其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线控制动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发展。  相似文献   

7.
◆制动失灵怎么办 当制动系统出现问题时.汽车仪表板上的制动报警灯闪亮,这时应立即减速将车开到路旁.检查并排除故障,或与站联系维修,待问题解决后再继续行驶。现代汽车制动系统多为双通道式,因而刹车灯亮后。可能只有一个制动通道出现问题.此时制动系统还没有完全失灵。制动时,要在制动踏板上多踏几脚。可在较长的制动距离内将车刹住。  相似文献   

8.
王国业  刘昭度  崔海峰  吴利军 《汽车工程》2006,28(11):985-988,996
提出了汽车ABS弯道制动的阶梯控制模型,在不同附着性能的路面上对该控制模型进行分析验证并与其它滑移率控制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表明该控制模型显著改善了汽车ABS弯道制动的制动性能,提高了汽车弯道制动的稳定性和保证了制动效能。  相似文献   

9.
现代汽车制动控制系统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汽车诞生时起,车辆制动系统在车辆的安全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车辆技术的进步和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这种重要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众多的汽车工程师在改进汽车制动性能的研究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目前关于汽车制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动控制方面,包括制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以及采用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10.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ABS已逐渐成为汽车的标准配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轿车已经普遍装用了ABS系统。ABS系统的全称是电子控制汽车防抱死制动装置,其作用是使汽车在制动时,充分利用车轮的附着力,使车轮处于最佳制动状态,缩短制动距离,同时保证汽车的制动方向稳定性,防止产生侧滑和跑偏。  相似文献   

11.
汽车制动系统俗称汽车刹车,是控制汽车行驶速度、应变行驶中突发事故、保证汽车行驶安全的关键部件。作为采用双回路气压制动技术的重型汽车制动系统,一般由行车制动装置、驻车制动装置、辅助制动装置和应急制动装置等组成。这些装置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整体,对此,不要随意改动或“搭载”其它用气装置,否则,极会引发制动系故障。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2.
电磁制动器是一种新型的汽车辅助制动系统,通过对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的研究,将其应用于制动控制中,并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仿真计算,为汽车电磁制动器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各驱动轮转速和转矩可以单独精确控制,便于实现整车动力学控制和制动能量回馈,从而提升车辆的主动安全性和行驶经济性。但车辆在回馈制动过程中,一旦1台电机突发故障,其他电机产生的制动力矩将对整车形成附加横摆力矩,从而造成车辆失稳,此时虽可通过截断异侧对应电机制动力矩输出来保证行驶方向,但会使车辆制动力大幅衰减或丧失,同样不利于行车安全。为了解决此问题,提出并验证一种基于电动助力液压制动系统的制动压力补偿控制方法,力图有效保证整车制动安全性。以轮毂电机驱动汽车为例,首先建立了整车动力学模型以及轮毂电机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回馈制动失效的整车失稳特性以及电机转矩截断控制的不足;然后,建立了电动助力液压制动系统模型,并通过原理样机的台架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接着,基于滑模控制算法设计了制动压力补偿控制器,并在单侧电机再生制动失效后的转矩截断控制基础上完成了液压制动补偿控制效果仿真验证;最后,通过实车试验证明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单侧电机再生制动失效工况下,通过异侧电机转矩截断控制和制动系统的液压主动补偿,能够使车辆快速恢复稳定行驶并满足制动强度需求。  相似文献   

14.
由于当前汽车制动系统存在制动效果不佳、运行质量较差、无法将汽车的运动能量转化为热量等问题,使汽车续驶能力受到制约。为解决此类问题,引入能量回收控制原理,设计了一种新能源汽车串联式制动系统。制动系统采用了C/S硬件架构,在软件部分,通过确定汽车动力源总功率、结合串联式制动策略设计协调控制层,再基于能量回收控制设计汽车制动力分配模块。通过测试可知:在不同行驶工况下,本文系统车速制动优势明显,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制动车速的目标,进而提升了汽车的续航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逻辑门限值控制在汽车防抱制动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逻辑门限值在汽车防抱制动系统中的应用,通过选择适当的控制门限及辅助控制门限,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控制效果,同时指出了这种控制方式存在的不足,展望了汽车防抱制动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满足智能汽车对制动系统的冗余安全要求,基于集成式电控制动系统(Integrated Electronic Braking Control System, IBC)和冗余制动单元(Redundant Brake Unit, RBU)构成的冗余电控制动系统,设计针对电流传感器故障的软件冗余和硬件冗余容错控制方法。首先,分析冗余电控制动系统工作原理,针对IBC中电流传感器故障设计冗余电控制动系统容错控制机制,并对电流传感器进行故障诊断以获得冗余电控制动系统的故障状态;然后,根据电流传感器故障诊断结果设计不同的容错控制方法,以满足容错控制机制的需求,设计基于坐标变换的软件冗余容错控制方法实现单相电流传感器故障容错控制,在对RBU的进液阀及出液阀进行增压/减压特性分析与测试后,设计RBU压力控制算法,实现多相电流传感器故障的RBU硬件冗余容错控制;最后,搭建硬件在环试验台进行硬件在环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RBU压力控制算法能够实现轮缸压力控制,容错控制机制能够根据电流传感器故障诊断结果选择正确的容错控制方法,软件冗余和硬件冗余容错控制方法能在基础制动功能和主动制动功能下完成冗余电控制...  相似文献   

17.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前后桥制动力分配的电子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电子技术替代传统的比例阀来控制汽车液压制动系统的前后桥制动力分配,不仅省去了比例阀,降低了成本,同时由于其控制更加精确,因而可在保证汽车制动稳定性的同时使后轮获得更好的制动效能。特别是当车辆配有ABS系统时,不需要增加任何硬件就可实现这个功能,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在ABS系统中,把能够独立进行制动压力调节的制动管路称为控制通道。如果某个车轮的制动压力占用一个控制通道可以单独进行调节,则称之为独立控制或单轮控制。如果两个车轮的制动压力是一同进行调节的(共同占用ECU的一个控制通道),则称之为同时控制或一同控制。如果同时控制的两  相似文献   

19.
载货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汽车几个主要系统-发动机驱动,制动,悬架的电子控制方法和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集成方式;讨论了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整车转弯制动控制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弯制动是汽车行驶中的常见工况。为了研究在该工况下对汽车控制时的各项性能,建立了整车非线性多体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样车的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制动性能;利用ADAMS与MATLAB联合仿真技术,针对汽车在转弯制动的工况下的动态特性,对前轮转向和悬架采取联合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模糊PID控制方法能较好地改进汽车的行驶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