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冷轧奥氏体不锈钢的应变硬化行为及其焊接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国产和进口301LN冷轧奥氏体不锈钢板的应变硬化行为和电阻点焊区域的组织,以及多种等厚、不等厚板点焊试样的拉伸强度和焊点区域的硬度分布。结果表明,冷轧奥氏体不锈钢板材中的马氏体量较少,其组织主要是奥氏体和大量增殖及发生滑移的位错、机械孪晶等。室温拉伸塑性变形在2种板断口处都诱发了80%以上的马氏体相变。奥氏体的氮含量高可在较低的轧制变形量下获得高的屈服强度;小预变形量,较高碳、氮含量有利于获得高延伸率和高流变应力。301LN冷轧板点焊接头中熔核、热影响区和应变硬化的母材三部分组织间性能差异很大,熔核组织为γ和8.4%的α(δ),热影响区最软。3 mm以上301LN冷轧板的焊接工艺性较差,焊点熔核的缩孔较大,剪切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2.
针对国产不锈钢材料1.5-EN1.4318+2G车厢板的焊接性能进行试验,试验项目包括电弧焊试验和电阻点焊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进口板与国产板的性能差异。研究表明:国产化不锈钢材料的焊接性能满足轨道车辆车体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对低合金高强度钢(HQ70)中厚钢板的焊接部下,进行了可焊性和工艺性分析,确定了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焊接过程中具体的工艺参数和合理的可行措施,保证了焊接质量,获得了优质焊接接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多层及非等厚奥氏体不锈钢板电阻点焊,并对焊件进行断面试验和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软硬规范对点焊质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单因素变化(焊接电流、焊接时间及电极压力)对焊接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杨序衡 《铁道车辆》1997,35(6):22-24
介绍了株洲车辆厂研制的2D轴焊接转向架的结构及主要技术参数,并简单介绍了试验和运用情况,同时还对焊接转向架的工艺性及经济合理性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CRH380BG型动车组进口和国产自动车钩运用故障,指出了国产自动车钩相对于进口自动车钩的优势,并提出了选型建议。  相似文献   

7.
南京地铁1号线国产轮缘润滑块具备替代进口件的条件.通过近一年的国产化试验,原始数据证明国产润滑块无论在每万公里消耗上,还是在对轮缘的减磨效果上都能达到期望值,亦未发生固死故障、掉块、断裂等现象.与进口轮缘润滑块的技术参数对比,在保证使用安全、高效的同时,在经济效益和采购周期方面也效果显著.国产润滑块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进口产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接、角接、斜Y抗裂等系列试验研究水性预涂底漆对材料焊接性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油漆干膜厚度的前提下,带预涂底漆的试板焊接工艺性较好,抗裂性良好,综合力学性能满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9.
南京地铁1号线国产闸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地铁列车采用价格高昂的进口合成闸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列车运营维护成本。介绍了南京地铁1号线国产闸瓦研发和试验情况。在进行试验台试验、试车线试验、小批量与整列车制动性能试验基础上,通过性能对比,国产闸瓦的各项性能指标已经达到和超过了进口闸瓦,满足地铁车辆制动性能要求,表明国产闸瓦已经具备替代进口闸瓦条件。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非熔透激光搭接叠焊方法对板厚组合分别为(0. 8+1. 5) mm和(1. 0+2. 0) mm的301L不锈钢板进行焊接,探究不同焊接工艺参数对焊缝形貌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锈钢搭接叠焊接头的拉剪强度随焊缝熔宽增大而增加;当焊缝熔宽固定时,拉剪强度随下板熔深增大缓慢增加,当下板熔深为下板厚度的约60%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下板熔深增大缓慢减小;下板熔深对拉剪强度的影响不明显,但对下层板的热影响(氧化色)非常显著,下板熔深达到0. 3 mm就足以满足拉剪强度的要求,为了确保背面无热影响痕迹,当焊缝熔宽满足要求时,下板熔深对于拉剪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轨道交通车辆不锈钢车体电阻点焊的外观质量差、密封性差、效率低等缺点,对部分熔透激光焊接工艺在不锈钢车体焊接中的应用开展了研究。研究包括:部分熔透激光叠焊原理、参数优化试验、显微组织分析、疲劳性能分析,以及激光焊接不锈钢车辆侧墙的结构改进。研究结果表明,不锈钢车体焊接中采用部分熔透激光叠焊工艺,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表面状态及疲劳强度,车体结构强度高于EN12663标准中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根据轨道交通车辆不锈钢车体结构及材料的特点,车体结构的连接工艺一般以电阻点焊为主.由于点焊焊点较多,且焊点处存在明显的压痕,影响了非涂装车体的美观性;此外,由于电阻点焊是间断焊接,密封性差,焊后需使用密封胶进行处理,工序繁琐,且限制了不锈钢车辆的运行速度.针对不锈钢车体点焊焊接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研究采用热输入小、不易引起焊接变形的等离子-MAG复合焊接方法,对不锈钢车体中某些通长组合结构进行焊接.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焊接环境对焊接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有、无气体保护条件下不锈钢激光搭接焊接头微观分析、腐蚀分析、静强度分析及疲劳强度分析,结果表明有、无保护气体对不锈钢激光搭接焊接头的焊缝组织与性能无明显影响。分析结果为轨道车辆不锈钢车体激光搭接焊生产工艺中取消气体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节省焊接设备支出及气体消耗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高速不锈钢车体结构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不锈钢材料强度高、无涂装、免维修、耐腐蚀能力强及使用寿命长,但只适宜采用点焊工艺的特点,研究了高速不锈钢车体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是骨架连接接头的设计和侧墙外板的优化。参考日本轻型不锈钢车辆的技术设计了高速不锈钢车体结构,车体骨架的连接采用通用型连接接头,侧墙外板采用双薄板,并对其进行结构静力和模态分析。  相似文献   

15.
钢材层状撕裂及抗层状撕裂焊接接头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钢材层状撕裂是焊接钢桥中一种非常危险的缺陷,通常发生在角焊接头处。钢材中夹杂物的数量、分布和形态以及基体金属的塑性和韧性是影响层状撕裂的钢材因素。钢材中含硫量越多,夹杂物以片状形态大量密集于同一平面,发生层状撕裂的倾向就越大。钢材的刚度越大、板越厚,越容易产生层状撕裂。相同板厚、相同焊接方法条件下,焊缝断面越大,越易产生层状撕裂。角焊缝接头中选择贯通板,T型或十字型焊接接头中选择不熔透或部分熔透角焊缝,热加工时避开蓝脆温度和红脆温度,冷加工时确保一定的曲率半径(大于15倍板厚),改善隅角焊的坡口形式,用小线能量焊接取代大能量焊接,采用低强度焊道打底、焊前预热等,均可抑制层状撕裂的发生。同时,给出日本和Eurocode3的层状撕裂评定方法和Z向钢的选材标准,以便设计和制造人士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城市轨道交通客车底架端部中枕梁组成(550W碳钢)与纵梁组成(301LN不锈钢)之间的异种钢焊接工艺性能,根据相关资料及标准,选择气体保护电弧焊(GMAW),使用ER309LSi焊丝进行焊接工艺试验.通过探伤检测、力学性能检测、低倍焊缝组织观察及硬度检测等方式,验证550W碳钢和301LN不锈钢之间的焊接工艺性能...  相似文献   

17.
以轨道车辆用2 mm厚的SUS301L-LDT不锈钢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熔核形貌和磁控电阻点焊的机械性能,以及不同焊接参数下磁控电阻点焊的剪切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同等外加磁场强度条件下,当焊接参数增大或焊接周波增加时,点焊试件的拉剪强度和熔核宽高比变化更加明显。当焊接电流为10 kA、焊接周波为0.50 s时,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点焊的拉伸强度最大增加16.47%;当焊接电流增加、焊接周波缩短时,点焊的拉剪失效位移增加较为明显;当焊接电流为11 kA、焊接周波为0.44 s时,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点焊的拉剪失效位移最大为4.98 mm。可见,影响电阻点焊磁控效果的主要因素为焊接电流和焊接周波。  相似文献   

18.
针对轨道交通车辆在制造过程中,不锈钢车体表面的钝化膜因机加工、焊接等因素可能遭到破坏,导致不锈钢车体防腐能力下降的情况,详细介绍了不锈钢车体的钝化原理、钝化工艺及钝化效果的检测方法。经过柠檬酸钝化液钝化处理后,可有效去除车体表面游离铁和其他杂质,车体表面颜色均匀一致,提高了不锈钢车体的耐蚀性和美观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化学成分对奥氏体不锈钢稳定性和层错能的影响,通过对2 mm厚的冷轧、退火态的304不锈钢板材试样及2种不同标准的301LN不锈钢板材试样在应变速率为3×10~(-4)/s的拉伸实验和应变诱导α′-马氏体转变量的分析测定,研究化学成分对奥氏体不锈钢应变诱导α′-马氏体相变及均匀塑性变形和加工硬化行为的影响,分析冷轧对稳定性和层错能不同的奥氏体不锈钢变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镍当量、层错能和稳定性的增加,拉伸过程中的应变诱导α′-马氏体转变开始的应变量增大,转变速度降低,转变量减小;两种化学成分不同、强度等级相同的301LN冷轧不锈钢板材试样的变形行为差异很大,冷轧预变形对其拉伸过程力学行为的影响也很大,304板材试样的亚稳态奥氏体不锈钢变形特征只在后期有所体现,但由于马氏体转变量少,流变应力相对较低.所得结论为制造不锈钢轻量车体选材和优化塑性成型工艺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对活塞钢顶重新进行了设计,在钢顶与铝基体之间加入过渡丝网,利用真空扩散焊使钢顶与过渡丝网连接在一起,并通过液压变形的方式使其成形为活塞燃烧室及顶面所要求的形状,该钢顶铝活塞采用挤压铸造工艺来制备.对钢顶与铝基体的结合强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对结合部位组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制得的活塞其钢顶与铝基体之间可以实现很好的机械结合和冶金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