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学龄儿童数量增加、家庭结构产生变化,导致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及家庭决策更为复杂。结合RP和SP调查,对未来二孩家庭学龄儿童通学出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基于结构方程原理,构建以家庭为决策单位的学龄儿童通学出行行为模型,研究通学出行决策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学龄儿童的年龄及交通安全认知、通学距离及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父母通勤属性是影响接送决策的关键因素;通学距离、公共交通便利性、出行环境安全性以及接送决策是影响儿童通学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最后,结合调查和模型结果,从城市规划管理、交通系统发展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优化通学交通结构、减轻城市交通负荷。  相似文献   

2.
通学路交通环境质量关乎青少年群体上下学的基本出行,对其开展安全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市为例,基于开源数据挖掘集成五环快速路范围内391所中小学的通学路交通环境数据,利用新媒体公众参与平台"路见"获取1 722份公众提案数据。进一步从客观和主观视角构建物理性安全指数和感知性安全指数相结合的通学路交通环境安全性评估体系。实证分析发现:位于城市核心的西城区和东城区通学路交通环境的安全性最高,海淀区和朝阳区次之,外围丰台区最低;超过1/4的学校存在多处安全隐患,占道停车和过街设施不足是引发通学路安全风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系统获取考虑定制出行后儿童通学方式选择的行为模式,在系统选取影响儿童通学方式决策变量的基础上,集成结构方程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提出儿童通学方式选择的混合选择模型(HCM),以云南省昭通市为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HCM模型相比结构方程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更适用于儿童通学方式选择行为分析;与小汽车出行方式相比,行为意向对家长选择定制出行方式的影响更大,定制出行方式的普及更多取决于家庭的接受和依赖程度;时间和成本并非是家长选择定制出行方式的首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通学出行是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小汽车迅速进入家庭,利用私人小汽车接送学生上下学的比例逐渐增加,上下学期间学校周边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学生通学出行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以北京市中关村地区三所小学为研究对象,对这三所小学进行了大规模摸底调查,以问卷形式调查了学生的居住地分布、交通出行结构、出行距离以及学生家长对乘坐校车的意见及意愿等,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家长对于开通校车的需求较大,且校车运营的正规性、安全性是吸引其选择校车接送的最主要因素.最后,从运营模式、线路规划、法律保障、交通管理、安全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小学开行校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优质教育资源小学的生源分布远超学区范围,高比例小汽车接送引发的校园周边通学时段常发性交通拥堵、环境品质下降、社会不公平等问题不容忽视。以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学生定制接送车服务为例,探求低碳、公平、高效、可推广的小学生通学出行方案。通过实地踏勘、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该交通模式的运营机制和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以较低的成本为学区外学生提供了便捷、舒适、安全的交通服务,实现了交通公平与效率的双赢以及环境的正向改善。基于模式推广潜在问题的分析,从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构建、定制接送车线路设计和运营管理优化、校园周边交通环境重塑等维度提出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6.
当代城市家庭选择居住地时往往将临近学校作为重要参考,在缩小学住距离的同时加剧了职住分离。选取昆明市561个有学龄儿童的双职工家庭为研究对象,分析家庭空间分异对儿童通学决策的影响。首先,基于时间地理学理论构建考虑职住学三个锚点的家庭活动空间及测度理论模型。其次,根据测度结果将家庭活动空间划分为职住学就近型和职住学分离型两类。最后,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别探究两种模式下父母工作时长以及父母儿童组合时间窗对儿童通学时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学住距离,父母的职住距离和工作时长对通学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就近入学政策对于促进儿童步行上学的作用有限;对于职住学分离型家庭,父母下班与儿童放学组合时间窗的宽裕程度对儿童出行影响显著,组合时间窗越宽裕,儿童小汽车出行的可能越大,因此弹性放学时间的效果也有待商榷;儿童在通学行为中的性别差异主要在职住学分离型家庭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铁刷卡数据的通学模式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距离的通学出行是导致中小学生被家长用小汽车接送的关键因素,鼓励中长距离通学学生使用地铁出行可以减少他们对小汽车的依赖.本文在考虑潜在接送行为的基础上,利用地铁IC卡刷卡数据研究了南京市中小学生的地铁通学模式.通过识别出地铁通学人群及对应的通学记录,把学生地铁通学行为分为只去不回 (HTSO)、只回不去 (STHO)、往返 (SHUTTLE)和其他(OTHERS)模式,并建立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学生出行特征、所在区位、居住地及学校周边建成环境特征对其地铁通学模式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学生的出发时刻、出行频率、居住地区位、学校区位及建成环境对地铁通学模式有显著影响,且居住地和学校周边建成环境对学生通学模式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8.
学生通学出行是居民出行的重要构成部分.通学出行时间与工作日的早晚高峰基本重合.随着城市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利用私家车接送孩子的模式加重了城市路网的交通负荷,学校周边交通拥堵问题显著.鉴于此,在天津市第四次综合交通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人工计数法和问卷调查法选取四所小学进行交通出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从缓解交通堵塞、调整居民出行方式结构两方面对天津市实施校车开行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最后,从交通管理、法律保障、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实施校车开行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缓解城市老城区道路交通拥堵、运行混乱的问题,优化道路交通出行环境,以广州市荔湾老城区为例深入分析现状道路交通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优化道路分级与空间利用、构建保护环、优化公交走廊、优化路网微循环、规划沿江景观路、完善慢行系统等方面制定道路提升策略,以期提升老城区出行品质,助推老城市新活力。  相似文献   

10.
向晓夏  刘烨 《交通与运输》2021,34(z1):225-231
儿童独立出行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儿童友好程度的重要指标.各国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实践和各类机构出台的原则指引为现阶段实现儿童友好出行提供了参考,包括"儿童出行路径""儿童友好步行路径""步行巴士"以及相应安全、便利、舒适、多功能性基本优化原则.以深圳市福海街道为例,探讨在旧厂区、城中村和外来非户籍人口集中的城市建成区,如何从儿童友好视角出发,在遵循既有常规策略和交通设计标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街道交通系统优化方案和出行模式创新策略,为其他同样具有复杂交通、功能和社会构成的区域创建儿童友好型社区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1.
魏镜辉 《交通与运输》2021,34(z1):93-94,101
从学童出行路径的连续性、安全性、舒适性和趣味性方面出发,针对现状道路进行改造,打造具有特色的安全上下学路径.以深圳市坪山区学童通道试点工程为例,通过对现有道路微改造,打造出一条连续、安全、舒适和有趣的彩虹学道,改善学童的出行环境,保证学童安全上下学.  相似文献   

12.
为了合理体现交通事故延误对出行者路径选择的影响,提出了随机状态下的交通事故时间延误模型。将交通事故的随机性、持续时间和道路通行能力等不确定性因素引入到交通分配模型中,并对路径选择模型进行修正。分析了各等级道路最大适宜出行范围,根据修正的路径选择模型,采用逐次交通分配方法,得到各等级道路的出行周转量和出行距离,并与不考虑交通事故延误时的出行距离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考虑交通事故延误时,支路、次干路、主干路、快速路的最大出行距离分别为2.000、2.946、4.054、5.963km;当不考虑交通事故延误时,支路、次干路、主干路、快速路的最大出行距离分别为2.000、3.000、6.000、10.000km;交通事故延误是影响出行者路径选择的重要因素;当考虑交通事故延误时,高等级道路的最大出行距离变小。相比于传统的路径选择模型,本文模型更优。  相似文献   

13.
邱世惠 《交通与运输》2021,34(z1):36-41
田林路位于上海市漕河泾开发区内,是一条重要的东西向道路,在中环路建设后,现状田林路被中环线分隔为东西两段,导致周边临近道路绕行,出行不便.分析田林路地道打通后对周边交通组织影响评价,提出区域性路段交通组织优化、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慢行交通组织与优化等主要内容的区域性交通组织优化方案和措施,从而改善区域交通压力,缓解部分路段及交叉口拥堵现象,为人们提供便捷的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宁波部分中小学生实际出行状况调查和分析,结合国外先进的校车管理制度和先进理念,对如何建立适合宁波市情况的校车制度提出了建议,以期解决宁波市中小学生上下学的交通问题.一方面,调查数据显示校车在人均车辆使用费用、尾气排放值、道路资源占用比例、安全系数各项指标上相比私家车都有较明显的优势;同时,宁波市校车需求空间较大,在中小学校全面推广校车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宁波市较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可以为校车服务提供良好的实施条件,有利于中小学生校车接送制度的普及.校车制度的研究对于确保在校学生出行交通安全、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培养、校园周边交通环境优化、周边道路有序畅通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效、合理的综合交通路径规划是成功举办大型活动的前提之一。本文针对观众群体参 与大型活动的出行路径规划问题,引入乘客出行偏好,转换为时空等待优化问题,再根据大型活 动中乘客通过多模式公共交通出行特点,构建多维时间-空间-交通方式网络,以乘客出行时间总 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整数线性规划模型。为提高模型的求解效率与质量,提出一种基于拉格朗 日松弛和次梯度优化的算法进行求解,并在求解中提出基于逆向推断的搜索空间约减方法,提高 了算法求解速度。本文以观众从北京市城区前往延庆区高山滑雪中心观赛为案例验证模型与算 法。结果表明,引入时空等待特征系数后,提升了大型活动综合交通出行路径规划方案的合理 性,改善了乘客的出行体验,并有效缓解举办大型活动时的道路拥堵状况。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道路空间的功能需求,已从单一的交通出行需求转向更多元的城市活动空间需求。构建儿童友好的城市道路,需要从理念、设计、评价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逻辑。通过梳理儿童出行的方式特征、时间特征、行为特征,根据机动车空间、非机动车空间、行人空间、公交空间、设施空间、绿化空间6项要素的详细内容,提出安全性、便捷性、趣味性3个方面的设计要点。通过构建以雷达图分析方法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多项数据化的评价特征值。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某拟建市政道路项目,实践并验证设计及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出行信息对道路网络出行时间可靠性的改善效果,将出行者划分为“有ATIS接收装置”和“无ATIS接收装置”两类,且均以随机方式选择路径,运用混合网络随机用户均衡建模理论构建了信息诱导下的出行路径选择模型.从路段容量的实际变化规律出发,假定其服从截尾正态分布,基于Monte Carlo仿真技术和网络均衡流求解算法,建立了信息影响下的道路网络出行时间可靠性评估方法.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道路网络出行时间可靠性随出行信息质量和信息系统的市场渗透率增加而递增,但其边际影响递减;对于交通需求水平高的道路网路,信息的提供对网络出行时间可靠性的改进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张蕊  林霖  杨静 《城市交通》2014,(2):78-83
小学阶段学龄儿童处于出行有人陪伴与无人陪伴的过渡期,其上下学时间与城市交通高峰时段重叠,常引发区域性的交通拥堵或其他社会问题。基于北京市西城区5所不同类型小学的学生及家庭成员早高峰出行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步行是儿童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儿童出行方式选择与小学类型存在明显相关性。重点探讨儿童及家长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儿童自身特征、家庭及其成员特征、城市交通与环境特征。结果显示,家庭及其成员特征对儿童出行方式选择具有决定性影响;现状城市公共交通无法满足儿童上下学的出行需求;家长对学校周边的交通环境满意度较低,导致儿童上下学以个体出行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新兴数据源在人群空间活动分析中的实用性,以软件开发工具包(SDK)数据为基础,构建中观尺度下特定城市空间和特定人群的空间活动分析方法。以舟山市为例,从来源、路径、强度和分布四个方面衡量居民和游客各自的空间活动特征,对比分析两者活动的规律性和差异性。分析表明:居民空间活动始终集中分布在居住地附近且日变化和时变化小;游客活动则集中分布在道路、码头和景区,整体日变化和时变化较大。SDK数据源具有更加精确的定位以及更加丰富的用户属性信息,可以为特定人群出行时空优化和出行服务、公共设施定制化配置、应急管理对策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第一届宝马未来出行青年实践营活动选取北京市三里屯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鼓励国内外青年学者对该地区进行仔细调研、深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参与过程中应用第一性原理思维,对交通系统中的人、车、路和环境的关系进行系统梳理。第一性原理思维本质是通过发现系统的基本规律,突破性地对系统进行改进和变革。基于对三里屯地区现状公共交通、道路运行、出行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创新性地提出该地区未来交通系统的优化思路。方案涉及车辆共享、无人驾驶、空间维度、动态调整停车费、出行积分制等方面。结果表明,该思维方式是从底层规律研究问题,更容易得到创新性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