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为系统提取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属性数据,获取其空间发展特征以辅助区域交通运输规划,本文基于空间分异理论和空间剥夺理论,采集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数据,定义空间异质系数和空间依赖系数,构建了空间特征参数的多维估计方法;并以西部12省为实例,通过对比分析省域尺度和城市尺度的估计结果,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省域尺度下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发展较为均衡,空间依赖特性不显著;城市尺度下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异质特征明显,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特性.最后,基于情景假设分析,验证了空间特征参数对交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决策价值.本文所构建的多维估计方法,可实现不同尺度下交通基础设施空间特征参数的精确测度,在交通运输规划领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不同公共交通类型乘客的出行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实现公共交通通勤乘客准确辨识,有助于获取精细化的公共交通出行特征,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乘客的出行需求.基于北京市公共交通刷卡和线站数据,对公共交通多源数据进行关联匹配并提取出行链.利用北京市连续1个月的公共交通刷卡出行数据,采用多层规划理论构建了个体出行知识图谱,提取了出行天数、出行空间均衡度等7类特征指标.通过RP调查获得乘客出行行为类别.以特征指标为输入,乘客分类为输出,构建了面向公共交通乘客分类的BP神经元网络模型.验证表明,模型平均分类精度为94.5%,Kappa系数为0.879.本文研究有助于准确识别不同类别的公共交通乘客,为优化公共交通运营及公共交通精准化服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区域公共交通与小汽车间出行竞争力的定量化评价和影响关系解析,利用公共交通动静态数据、出租车运行数据及出行调查数据提取公共交通个体出行链和小汽车出行用时等信息,结合路径规划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计算公共交通及小汽车全过程出行耗时,基于全过程出行时间可达性视角构建公共交通竞争力评价模型;考虑公共交通竞争力的空间效应,分别选取土地利用和交通设施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提出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公共交通竞争力影响模型;以北京市为例,探究早、晚高峰等不同时段下区域公共交通竞争力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早、晚高峰期间公共交通竞争力的平均值均在1.50以内,平峰时段约为1.74,市中心区、地铁沿线和大部分居住社区周边区域的公共交通出行竞争力相对较高;各时段下公共交通竞争力呈现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且存在“低-低聚集”“高-高聚集”的典型聚集区域;土地利用混合度、办公就业密度和地铁站点密度等因素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道路网密度和绕行系数则表现出显著的正向效应。综上,所提出的评价模型能够定量化评估公共交通竞争力,所建影响模型能够在考虑空间依赖性的基础上解释竞争力与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刘洋  路熙  赵屾 《交通标准化》2021,7(5):54-61
为科学评价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措施的效用,提出基于城市交通运行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治理措施适应性评价模型.首先,建立城市交通运行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因子权重;然后,引入指标动态数据差值比较法,评价拥堵治理措施实施前后各项指标动态变化情况,综合评估措施的有效性和适应性.最后,以北京市为例,基于北京市2015—2019年关键指标数据,对北京市2019年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进行分析,计算得出该计划适应性水平为"基本适应",表明北京市2019年拥堵治理措施总体效果良好,城市交通出行质量有所提升.基于此,提出相关建议:应注重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慢行交通出行系统;调整出行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同时兼顾环境保护等长期目标,从根本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5.
为不断改善公共交通运营服务质量以满足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和市民多样化出行需求,科学制定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政策.首先,基于乌鲁木齐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考核指标体系,研究提出乌鲁木齐市公共交通服务指数模型架构与计算方法;其次,根据权重赋值信息的来源和分析处理方法的不同,选择乌鲁木齐公共交通服务指数模型赋权方法;最后,构造公共交通...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城市传统公共交通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虚拟决策单元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设计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模型,此评价模型,无须考虑个指标的度量单位各不相同,不须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更易于实现,而DEA方法也使评价结果更加有效,更加客观.  相似文献   

7.
建立各种常规公共交通方式的综合评价模型,对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考虑了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的优缺点,从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四个方面建立了公共交通方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造了一种基于层次-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实例,对四种常规公共交通方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论表明,基于层次-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能有效地对复杂的常规公共交通系统进行科学的评价,结论同时也说明了BRT系统的优越性,为BRT的建设实施提供了科学而又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余淼  陈震寰 《交通与运输》2021,34(z1):168-173,200
为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内部各方式的衔接与融合,以杭州为例,从机制层面对其"四位一体"大公共交通系统内部的融合发展策略进行探讨.分析杭州现状公共交通系统在组织机制、运营管理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借鉴新加坡、伦敦公共交通管理先进经验,提出通过建立部门协作和反馈机制来构建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四位一体"公共交通系统内部的换乘优惠,优化各方式间的比价关系,推广多元融合票制,提升公共交通系统吸引力;针对各类线路差异化地制定补贴指标和融合导向的公交服务考核指标体系,提升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9.
借助开源大数据平台,提出交通可达性及城市经济活动数据采集策略,利用全局常参数和局部变参数回归模型研究北京市六环区域内两者的空间特征.相比于全局模型,局部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经济活动间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私人交通可达性呈现以天安门为中心径向递减的多圈层结构,公共交通呈现轨道交通沿线区域高的特点.交通可达性与经济活动匹配度具有空间非平稳性,空间分离和匹配现象并存.西北部、中部区域空间匹配特征显著,东北部、东部区域次之,西南区域空间分离现象最为严重.丰台及良乡等分离区域,宜重视道路及轨道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未来科学城等私人交通匹配,公共交通分离的区域,可考虑修建轨道线路,并增加公交运营服务水平;中关村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匹配区域,以调整交通运营管理政策为主.  相似文献   

10.
公共交通系统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重要内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城市其公共交通系统不尽相同.针对目前中小城市快速发展的现状以及公交线网评价系统均衡性方面研究的相对不足,通过论述中小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运行的主要特征,分析现状公交布局的主要问题,将基尼系数理论应用于城市常规公交线网评价研究中.以效率性和公平性为出发点,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小城市常规公交线网布局均衡性评价方法进行相关研究.并以廊坊市公交线网布局评价为例,进行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11.
������ͨ���ָ������ģ���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居民出行对于公共交通服务快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掌握公交出行效率的时间变化规律,能帮助出行者合理选择出行时间和出行线路.为了更好地评价公共交通运行效率,本文结合公共交通GPS数据,提出了公共交通快捷指数分析模型,相对于传统评价指标,它能够更科学地反映公交线网运行的真实状况,实现公共交通日常运行的监测和评价.以北京市为例,对公共交通快捷指数进行计算与分析,其结果反映的变化趋势可以较好地刻画不同线路和公交线网运行效率的时变特征和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2.
区域旅客运输空间联系特征提取能够为区域交通规划及客运组织提供基础数据.为高效提取区域旅客运输的空间联系特征,引入平均运距这一重要的运输特征指标,通过对质量因子进行重新标定,建立引力模型的改进方法,并运用高速公路客车流量数据与该特征进行匹配分析,最后以云南省为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以昆明为核心,云南省旅客运输空间联系强度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道路客运联系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呈现出与“中心-腹地”经济关系相吻合的空间格局;滇中城市群客运吸引力较大,滇西地区客运吸引力普遍较小;客车流量数据分析结果与旅客运输空间联系特征总体吻合.  相似文献   

13.
为改善快速城市化地区的交通公平性,基于罗尔斯正义原则,分析了快速城市化地区交通公平内涵.基于剥夺理论从可达性角度进行了交通公平评价,并提出居民出行容忍度阈值、期望阈值及交通小区可达性等数据的测度方法,从绝对剥夺与相对剥夺两个层面建立交通公平评价模型,并通过算例进行验证分析.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剥夺理论的交通公平评价模型可以有效测度快速城市化地区居民的交通绝对剥夺感与相对剥夺感,指出交通基础设施缺乏是快速城市化地区的一种常态,应当从交通政策调控、优化公交系统和居民心理疏导三方面改善快速城市化地区的交通公平.  相似文献   

14.
合肥正处于向区域性特大城市转变的战略关键时期,如何选择正确的公交发展模式至关重要。在全面分析合肥在此进程中各个阶段的空间发展、土地利用以及公交需求特点,确定了一体化公交发展模式作为合肥市公交系统的发展方向,对合肥市公交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大城市交通出行结构变化特征,给国内各城市制定交通发展策略提供参考,选取亚 洲、欧洲、北美洲的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收集各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特征数值,通过横向、纵向对比,梳理中心城区、外围城区间的差异,总结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最后,以深圳为例,分 析其近年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的变化趋势,预判未来的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规模较大、土地资源相对受限的亚洲地区的新加坡、首尔、香港3 座城市,采用了以公共交通 为主导的机动化出行结构;国际4 大都市东京、伦敦、巴黎、纽约中心城区内公共交通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东京、伦敦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占绝对优势。在相同的空间尺度下,国内城市人口规 模一般远超过国际大城市,在人口密度高、道路交通设施供给能力有限的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必须占据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钱喆  郑炜  王波 《城市交通》2015,(6):27-32
中国城市常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来制定城市交通战略,但缺乏对国内外城市交通特征的准确辨析。城市交通特征应反映主动出行者与被动出行者的区别。首先比较广州市与世界级城市的出行方式构成和出行特点,指出广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者大多为无驾驶执照或未购置小汽车的人群。针对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单一指标的弊端,引入公共交通出行指数与机动化水平来表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程度。评价广州市及世界级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并据此划分9类交通模式。结果显示,广州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机动化水平均处于初级阶段。最后,分析广州市交通模式升级转型的最佳路线及实施策略,指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与机动化水平的矛盾与协调是制定交通发展战略时需要考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钱喆 《城市交通》2015,(4):30-36
公交评价指标研究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然而已有研究侧重于从服务水平层面探讨公交的评价指标,无法全面、综合地反映公共交通发展状况。针对这一问题,从国家战略、交通规划、交通运作和乘客感受四方面出发构建城市公交评价指标体系,给出指标具体计算方法。对指标进行标准评分,进而构建公交竞争力指数及计算模型,便于从整体把握公共交通发展程度以及在同类城市间进行比较。最后,以北京、上海、广州3个超大城市为例,计算各指标评分及公交竞争力指数,结果与交通实际状况较为吻合,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将社会发展指数纳入综合交通运输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SBM(Slacks-Based Measure) 模型和Dagum基尼系数等分析方法,以中国30个省区为研究对象,测度综合交通运输绿色效率,并研究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综合交通运输绿色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较大,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综合交通运输绿色效率空间非均衡性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前期区域差异逐渐扩大,后期呈缩小态势;中国综合交通运输绿色效率总体差异较大,区域内差异东部最小,中部次之,西部最大,东-中区域间差异与东-西区域间差异相差不大,但演化趋势此消彼长,中-西区域间差异始终居于最低位,区域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区域差异的根源。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铮  余一村  程申 《城市交通》2010,8(6):79-84
为了综合评价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状况,通过分析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特征,给出公共交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利用可拓论对模糊性和不相容性进行定量评价的适用性,建立基于物元模型的可拓方法并应用于公共交通综合评价。同时,将信息熵与相离度相融合的不确定语言多属性决策方法运用于权值计算,提高了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最后通过实例证明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以及模型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