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AT供电牵引网微机故障测距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AT供电牵引网的结构特点,对单、复线AT牵引网的特性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单、复线AT牵引网故障测距的数学模型和用微机实现的方案。本文还对各种可能引起故障测距误差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补偿措施。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及微机实现方案的优点,本文作者在实验室进行了模拟实验及计算机仿真试验,效果良好。与现行“AT中性点吸上电流比”测距方案比较,具有投资少、精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AT牵引网故障测距原理研究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AT漏抗、上下行互感、轨地泄漏导纳等因素对AT牵引网故障测距的影响。根据AT牵引网当量等值电路导出了计入各种因素影响的单线双差比测距式,证明了复线上下行电流比测距原理的测距精度与AT漏抗、上下行互感、轨地泄漏导纳等因素无关。通过计算机仿真证实以上结论都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深入讨论了AT漏抗、上下行互感、轨地泄漏导纳等因素对AT牵引网故障测距的影响.根据AT牵引网当量等值电路导出了计入各因素影响的单线双差比测距式,证明了复线上下行电流比测距原理的测距精度与AT漏抗、上下行互感、轨地泄漏导纳等因素无关.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以上结论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在规划400 km/h高速铁路,在更高速度下信号系统和接地系统的适应性有待于全面分析和评估。本文结合中国高速铁路背景,关注牵引供电系统中的主要设计参数,对比连续模型与节点模型,针对AT供电复线条件,搭建其参数可变的节点电压模型并进行仿真计算;对贯通地线截面积及其正常条件下的载流量、暂态条件下的熔断电流等特性对牵引电流分布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得出TJ-70型贯通地线能满足400 km/h条件下绝大部分情况泄流要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文献(1)提出部分感应电压系数概念,将AT供电系统在通信线上产生的感应电压分解为分别与正馈线位置、AT漏抗(与间距)和钢轨漏泄阻抗相关联的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其中,决定于AT网络结构和通信线位置的三个关联参数被定义为AT系统的部分感应电压系数。该理论为AT供电系统的防护特性分析提供了便捷而有效的手段。文献(1)分析了并联复线AT系统的部分感应电压系数,现在再分析其处理难度更大的不并联复线AT系统的部分感应电压系数。稍微牺牲一点计算精度,使不并联情况如并联情况一样简单明了。  相似文献   

6.
对石太客运专线牵引供电系统AT所差动电流保护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对AT所上下行联络开关闭环和开环时的正常负荷电流、励磁涌流、短路电流分配情况及影响强度进行了比较详细说明。对AT所差动电流保护装置的误动作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差动电流保护装置误动作的原因。利用理论分析和实际测试的方法,介绍了AT所差动电流保护应该采取的整定原则、整定方法和计算公式,并对新的整定值进行了可靠性论证。从而提出了完善AT所差动电流保护装置接线和增加相关继电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27.5kV AT供电系统的短路电流、牵引网阻抗和用于继电保护的短路电流测量方法,认为其和正常AT系统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在R-PF短路时,第1个AT绕组承受的短路电流为正常AT系统的2倍。  相似文献   

8.
根据郑西高铁故障测距的实际情况,结合"AT中性点吸上电流比原理"测距装置,分析故障测距失败的原因及危害。依据故障测距原理的同步性原则,计算丢失AT吸上电流,手动计算故障距离,为接触网的故障点查找提供理论依据,以缩短故障地点的查找时间。  相似文献   

9.
以重载铁路的信号电缆烧损故障为研究背景,研究AT供电方式和贯通地线的条件下牵引电流在信号电缆中的分布以及桥梁因素对其影响。首先,利用连续性微分方程和离散的节点方程对钢轨电流进行仿真计算和对比,并对重载条件下牵引电流分布模型中的关键阻抗参数进行计算。然后,建立AT供电方式和贯通地线条件下复线铁路全并联牵引供电系统的节点模型,给出不同牵引回流路径中的电流分配比例。研究桥梁因素对电流分配的影响,得出信号电缆双端接地时电缆外铠装和护套中的传导性电流。现场实际测试结果证明,实际电流分配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本综合模型可为分析牵引电流对电缆产生干扰的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围绕高速铁路AT供电方式下的牵引网,利用RTDS自带的CBuiled(用户自定义)软件,自定义了基于物理参数的AT牵引网模型,通过模拟仿真,验证了自定义复线AT牵引网模块的正确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