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2016年11月15日,一场脑洞大开的"盛宴"在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上演——第三届"SDARI杯"创新创意设计大赛决赛。Swordfish模块化运输船、立体式智能航运系统、极地豪华邮轮、船坞登陆舰、海上预制基地等创意作品轮番"登场",一个个极具创意的概念、精彩纷呈的视频,给观众带来震撼。模块化豪华游轮设计、多功能组合式海上军事基地等创意,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这些设计理念可能引发航运模式变革。  相似文献   

2.
正在2017年"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上,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的"深蓝立体式智能航运系统"荣获"网络人气奖"和"入围奖","守卫者"和"海上皇冠浮式基地"团队获"入围奖"。本次大赛竞争激烈、创意频出,来自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219个青年创新团队参赛,涵盖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移动互联网、新材料等诸多领  相似文献   

3.
当前,智能船舶仍处于探索和发展的初级阶段,稳定可靠的船岸通信则是未来智能船舶运营的基础支撑。文中在研究智能船舶与通信卫星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智能航运通信发展规划,提出通过推进航运与卫星产业融合发展、建立自主可控的交通运输公益卫星系统,以保障未来智能船舶运营发展与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4.
耿雄飞  洛佳男  王永才  李春旭 《船舶工程》2021,43(8):前插16-前插2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智能航运是航运强国建设的综合性抓手,也是全世界航运竞争的主战场之一.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交通运输部、国防科工局发布了《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目标是经过3年努力,形成我国智能船舶发展顶层规划,初步建立智能船舶规范标准体系,突破智能航行核心技术,完成相关重点智能设备系统研制,实现远程遥控、自主航行等功能的典型场景试点示范,保持我国智能船舶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2019年5月,交通运输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教育部和中央网信办发布了《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首次系统地针对智能船舶、智能港口、智能监管、智能航行保障和智能航运服务这5个智能航运的组成要素提出了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由此,智能航运发展走上了快车道[1].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印发《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将建立智能船舶标准体系列为行动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提出研究制定智能船舶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9年5月,交通运输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指出以法规、标准、规范制定为重点,加快构建智能航运治理体系。为了顺应智能航运的到来,海事系统作为我国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的主管机关,如何推动实施协调海事监管与智能船舶的发展,促使智能船舶乃至智能航运的  相似文献   

6.
智能航运不仅是当前全球航运业发展的前沿与趋势,也是我国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的重点领域,更是构建和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内容。分析了智能航运发展背景,研究了智能航运主要相关领域;分析了智能航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智能航运发展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2021年8月17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航运处处长井艳一行到中国船舶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就推动国际航运发展、支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进行调研. 井艳参观了院展示中心,听取了副院长李路对智能船舶助力智慧航运、绿色零碳技术在航运业的应用及"AI+海洋科创中心"建设进展的介绍.上船院将依托"AI+海洋科创中心"建立集智能、绿色一体的海洋科创新生态,打造智能船舶新兴和前沿技术的孵化基地,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8.
为加快现代信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与航运要素的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智能航运新业态,推动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以国家相关指导文件为基础,梳理分析智能航运发展背景,从智能船舶、智能港口、智能航运服务、智能航运保障、智能航运监管等方面分析长江智能航运发展现状,总结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智能航运发展存在顶层设计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数据共享不充分、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智能航运顶层设计,推进智能航运技术创新和应用,优化智能航运发展环境,实现智能航运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9.
为发挥航运人才资源的价值、向航运人才提供高效公共服务,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智慧航运人才资源平台。分析航运人才市场现状,提炼平台建设需求,规划平台发展目标,设计平台逻辑、技术及功能架构,通过平台的航运人才招聘、3D(VR)培训、船员征信、智能云船管、大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五大系统,实现汇聚全球优质航运人才和航运产业链企业,构建航运人才市场生态圈,进而推动航运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改变我国航运企业劳动密集型现状及解决困扰行业已久的"非标"问题,分析区块链技术的特性将给航运核心业务在防篡改、强制记账、智能合约等方面带来的革新,阐述区块链技术在航运业的智能单证、资产监管、去中介化、新型保险、外汇清算等方面的应用优势。做好既懂技术又懂业务人才的储备,借助技术进步带来的后发优势使我国航运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感知航道     
<正>以航道基础数据及航运信息采集为核心,建立各涉水管理部门及航运企业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智能化、可视化的内河航道综合应用服务平台。思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南京思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集团公司专业从事航运信息化软件的主要研发部门。先后承接了"苏南运河无锡‘感知航道'信息化工程"和"京杭运河苏北段信息化工程",并参与交通运输部重大科研专项《长三角航道网及京杭运河水系智能航运信息服务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为应对恐怖组织利用蛙人或水下机器人等小型武器的攻击,需要在一些重要的部位,如港口、码头、海岸洞库和锚泊水域中安装水下智能监控系统,而小目标识别技术是该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对蛙人等水下小目标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基于形态特征的水下小目标识别方法.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此算法具有较高的小目标检测率,有效提高了水下智能监控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正人民交通出版社和上海齐家赛弗船舶技术有限公司发布其联合开发的"全球航海信息智能服务系统"的首个工作模块产品——"海图资料及航警更新/改正"。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有关部门,以及国内外部分航运公司、船务公司的代表参加会议并进行了技术应用研讨。据介绍,"全球航海信息智能服务系统"是一个基于航运大数据应  相似文献   

14.
周尊山  李磊 《中国船检》2023,(11):44-48
<正>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与航运要素的深度融合,智能航运新业态得以有效培育。新业态对船舶交通管理有哪些影响?“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和全要素“水上大交管”建设如何适应新发展?面对新的形势,海事机构应如何主动适应全要素协同发展的智能航运系统并为智能航运的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相似文献   

15.
<正>5月16日,交通运输部在青岛召开2019智能航运发展工作推进会。交通运输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七部门,发布《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意见》),为智能航运未来30年发展指明方向。《意见》的发布,明确了未来30年我国智能航运发展远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与航运要素的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智能航运新业态。  相似文献   

16.
以"长江南京至浏河口段数字航道与智能航运建设示范工程"为依托,基于Android移动开发平台,开发航标动态移动监控系统。该系统操作灵活,携带方便,可有效地解决航标维护过程中存在的生产效率低、故障告警和维护响应周期长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2021年12月15日,世界首个"零碳"码头智能绿色能源系统在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成功合并了电力网。中远航运天津公司是"零碳"智能码头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项目投资者和运营商。与传统码头相比,"零碳"?码头以风能和光伏能源为动力,在能源消费和生产上实现零碳排放。在该码头建设期间,中远海运天津金风新能源有限公司发挥其技术优势,为天津港C段智能集装箱码头提供"零碳"解决方案,实现该码头清洁能源供应100%自给自足。  相似文献   

18.
我国智能船舶面临较好的发展形势,船舶智能化、无人化将是船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船舶工业和航运界在智能船舶领域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相关科研项目正在积极开展。智能技术工程化应用初显成效,已形成一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基本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但总体而言,全球智能船舶仍处于探索和发展的初级阶段,智能船舶标准体系、测试与验证体系亟待建立,智能技术工程化应用十分有限,相关国际海事公约法规研究刚刚起步。因此,急需建立大型智能船舶综合测试与验证海上试验场,实现复杂海况下智能船舶航行与作业能力验证,为智能船舶技术发展和智能船舶运营无人化提供有力保障。本文对国内外海上试验场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并对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探讨。建设国家级的智能船舶海上试验场对提高我国航运智能化、安全、营运效率,降低航运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将大力促进我国船舶产业智能化升级,提升我国船舶制造和航运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航行横向补给高架索恒张力系统动态性能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伟  赵厚宽  王岩 《船舶工程》2013,35(2):55-58
高架索恒张力控制系统是海上航行横向补给装置的关键技术,建立了蓄能器式恒张力高架索绞车系统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仿真模型,对某型国外横向补给装置的高架索恒张力系统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符合实际使用情况。通过对影响高架索恒张力波动的主要设计参数的仿真,如液压系统阻尼、高压蓄能器气体容量和补给时两船相对运动速度,提出了相应的系统设计和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海上横向补给高架索道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高架索道的曲线坐标系进行理论推导和对高架索道受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海上横向补给高架索道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理论上可求出其相应的动力学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