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着重研究了常规大客流情况下的轨交车站管理方法和措施。车站大客流管理方法主要从掌握车站大客流总体情况、做好大客流管理预案以及提高车站人员对大客流的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而车站大客流管理措施主要是整理和总结了国内外轨交在车站大客流管理方面的一些有效做法。  相似文献   

2.
轨交客流的迅速增长给车站的日常运营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车站往往通过设置站外限流栏杆来保障运营安全,但对于栏杆对应急疏散能力的影响程度则缺乏足够的重视。本文以上海轨交运营网络为研究背景,在对站外限流栏杆设置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仿真的方法研究各类型站外限流栏杆在突发情况下对疏散效率的影响程度,为制定和优化轨交车站栏杆的设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地下墙是软土层轨交地下车站常用的围护结构,上海轨交地下车站一般采用叠合结构。通过对地下墙接缝渗漏、夹泥露筋、内倾占内衬等影响施工质量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以求地下车站地下墙的防水质量和结构耐久性更好。  相似文献   

4.
结合上海轨交网络化规划的实例分析,提出轨交进入网络化时代,应创新规划设计理念,适度超前规划,构建集约化、多层次的轨交体系,并加强与城市规划互动和用地控制。倡导以车站为核心的轨交综合体,实现网络化发展阶段车站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设计。概括总结了以上海为代表的软土地区轨交工程修建技术、枢纽工程的修建方法和对城市环境的保护技术及措施,对轨交工程修建新技术提出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5.
以轨交车站基坑施工对临近运营轨交结构的保护为工程背景,从新建车站与既有运营高架区间的相对关系以及场地地质水文情况着手,通过对新建车站基坑开挖过程中各施工工况与既有运营区间影响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详细阐述了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应采取的加强保护措施,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国各大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快速增长的客流带来了换乘车站换乘通道内客流疏散不及时、行人换乘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以及车站服务水平下降等问题。通过分析列车运输能力、车站运营设施通过能力,建立列车输送与车站运营设施(站台、通道)的能力匹配关系。基于客流需求,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人—车—站"的动态平衡条件。以重庆市轨道交通两路口站为例,依据列车开行方案、上下行楼扶梯设置、站台设置、以及相关客流数据等调研资料,通过计算、比较分析提出基于远期客流需求下,两路口站站台层换乘设施及站台的合理优化建议,为车站运营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轨交高架车站建筑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深圳轨交5号线高架段的建筑设计,对高架段的景观处理作了详细的阐述。其中,对如何解决高架车站的防风防雨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出高架车站建筑设计的要点以及应引起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地铁车站客流量较大,行人流线复杂,在运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突发事件。为此,文章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需求与运输能力着手,结合车站设备、构造、旅客行为特征,提出了基于MassMotion的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疏散仿真方法。通过确定仿真环境中所需要的基本参数,结合交通过程中行人行为特性,以三维模型空间为基础,对突发大客流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将车站的设施和行人抽象化。仿真结果显示,突发情况下车站内的所有人员能够在安全时间内迅速撤离到安全区,旅客的疏散速度、工作人员的疏散能力等行为特性对疏散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轨交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有机结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工程实例阐述了明挖区间地下空间开发的意义,介绍了明挖区间地下空间开发与两端车站、周边市政及商业设施的衔接情况,对明挖区间后期装修和空间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轨交地下车站普遍采用双跨或三跨的箱型结构形式,车站内部空间封闭且立柱较多。如何打造站台和站厅的空间通透感、提高乘客舒适度是工程设计中一项重要的课题。在上海轨交17号线某地下车站设计中,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顶、中板打开的隐柱式大中庭地下车站方案,从结构三维静力、抗震及施工工序3方面对该方案的结构关键点进行了论证研究,并通过顶板起拱的设计方案解决了站厅层20 m大跨结构受力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上海某轨交建设工程实例,采用地层位移法,运用叠加原理和增量法,对紧贴既有轨交车站(地下连续墙共用)的深基坑开挖过程进行了二维和三维数值模拟。着重分析了深基坑开挖卸载作用下,既有车站结构的内力变化和变形趋势,对深基坑工程的施工提出了合理的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上海轨交车站运营管理需求,提出了车站集成操作平台(SIOP)的设计理念。通过车站集成关键技术、系统设计、工艺布置与操作流程等技术研究,形成一系列车站集成标准化的创新设计,达到车站工程集成实施显著加快、运营维护管理效率显著提高、安全可靠与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复合墙结构是轨交地下车站中最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本文根据复合墙地下车站平面结构受力特点,对其采用的计算模型和荷载工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具体分析,旨在使此类结构设计分析更趋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轨交车站运营管理需求的基础上,提出车站一体化操作系统(SIOS)的设计方案。通过对系统通信接口的标准化设计,为建设管理与维护管理的业务规范化提供依据;通过对车站运营监控界面的集成化设计,为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和优化车站控制室布局创造条件;通过对车站管理流程的创新化设计,为提高车站运营管理效率和标准操作流程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上海轨交在建筑防火、隧道区间安全疏散、高架防风防暴雨等方面的设计有了更多、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上海新一轮轨交建设中,在车站与车站之间的区间隧道内新增了侧向平台,以便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方便人员进出隧道。  相似文献   

16.
由于建设时间的差异,上海轨交线路及车站机电设备监控系统(EMCS)采用的设备品牌和平台均有所不同,各条线路均未能实现统一的操作流程和界面,造成EMCS的状况和水平参差不齐。EMCS一般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进行现场设备的监控,其界面组态和操作流程都与PLC相关。车站设备PLC控制的标准化研究将有助于提高轨交运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轨交车站空调通风设计应适应车站建筑形式的多样化,使其具备较好的技术性和经济性。结合当前车站空调通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高大空间车站、长出入口通道、车站防烟分区划分、多联机设计等为例,详细介绍和分析了空调通风设计如何与车站建筑方案密切结合,从而优化系统设计。其技术观点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上海轨交使用的票种比较少,功能也比较单一。本文结合上海轨交乘客的实际需求,提出制定定期票、计次票、储值票、往返票的新票种方案,并通过对轨交票务清分系统历史数据的分析,对这些新票种的发行规则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降低乘客乘坐轨交的成本和进一步扩大轨交的运载市场。  相似文献   

19.
基于OSM路网、百度地图实景、POI、百度热力等多源时空数据,运用绕行系数PRD值分析法、空间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构建城市中心区轨交站域慢行接驳空间特征分析方法,确定轨交站域影响范围,分析站域慢行接驳空间便捷性,剖析时空特征视角下的轨交站点出入口活力特征,挖掘轨交站域慢行接驳空间品质特征。在明确慢行接驳空间优化原则的基础上,从居住区出入口、路权、静态交通、导视系统、辅助设施等方面优化设计,通过空间模型法可视化表达,营造畅行连续、空间宜人、绿色友好的轨交站域慢行接驳环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上海轨交部分地下车站主要电气设备用房的现场调研、测试及数据分析,全面了解了各线通风空调系统设置情况,对弱电设备用房温度偏高的各类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对设计、建设、运营以及监控等方面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