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曲线是线路轨道的一个主要薄弱环节 ,有碴桥上钢轨受力比一般路基地段更为复杂 ,同时直接受到桥跨横向、竖向位移影响。从动态和静态角度 ,分析轨道不平顺各种因素 ,探索曲线上股钢轨不均匀侧磨成因 ;采取相应技术手段 ,减缓钢轨侧面磨耗 ,延长钢轨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石太线小半径曲线钢轨侧面磨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钢轨力学和车辆动力学方法对石太线小半径曲线地段钢轨侧面磨耗进行研究,分析了轨道几何参数对曲线钢轨侧面磨耗的影响,并提出了减磨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京广线铺设60kg/m钢轨地段的24个小半径曲线上股钢轨侧面磨耗的八年实际观测数据的分析,找出了牵引动力型式与钢轨侧磨率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半径为646m的小半径曲线上两年多的钢轨侧磨试验及观测,揭示了曲线钢轨轨头侧磨的规律,发现了同一曲线、同一根钢轨磨耗的不均匀性,指出曲线钢轨非正常侧磨的主要原因是内燃机车三轴转向架造成的。阐明了中间轮对对钢轨侧磨的影响,且呼吁机务部门关心此事。文中叙连了为减步钢轨侧面磨耗从工务养护上采取的若干措施及取得效果,并提出下一步拟采取的设置欠超离、调整轨底坡、涂油、采用全长淬火轨及非对称打磨钢轨断面等五条措施。  相似文献   

4.
孙宏  杜新民 《铁道建筑》2007,(11):84-86
提速线路曲线地段轨道几何尺寸的变化以及钢轨磨耗对列车安全运行影响较大。文章通过对现场大量的观测结果和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拟合和计算,总结出曲线地段高低、水平病害的变化规律及曲线地段钢轨侧磨、垂磨的发展规律,为提速线路维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用钢轨力学和车辆动力学方法对小半径曲线钢轨侧而磨耗进行研究,分析了轨道几何参数对曲线钢轨侧而磨耗的影响,并提出了减磨措施。  相似文献   

6.
直线轨道钢轨交替侧磨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列车的提速和5000t重载列车的开行,直线轨道钢轨出现了交替的不均匀侧磨,使得列车运行品质下降。钢轨侧磨速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轮轨之间的冲击角和导向力的大小。在直线轨道上由于轮对的蛇行运动导致了轮缘与钢轨侧面接触,造成钢轨侧面的交替侧磨。本文运用车辆动力学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利用轨面的不平顺激扰函数,对车辆在直线轨道上运行进行仿真计算,得出车体、转向架及轮对产生蛇行运动的时程函数,并对时程函数进行频谱分析,得出钢轨交替侧磨的波长与轨道几何不平顺的波长无关,而只与车辆轮对及转向架的蛇行频率有关的结论。文章根据现场的情况,对引起钢轨交替侧磨的一上结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减缓交替侧磨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曲线半径、轨距加宽和轮轨摩擦系数对钢轨磨耗的影响,在某动车所的环Ⅰ线(半径275m)和环Ⅱ线(半径280m)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钢轨磨耗跟踪实验,并建立CRH5型动车组的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环Ⅰ线钢轨侧磨严重且磨耗不均匀,钢轨使用寿命约一年半;(2)适当增大曲线半径可显著减小钢轨侧磨,半径300m曲线的钢轨侧磨较半径250m曲线钢轨侧磨减小约65%;(3)动车组在动车所内一般空载且运行速度较低,适当增大轨距可以减小钢轨侧磨;(4)采取轨侧润滑措施可使钢轨侧磨减小40%~70%,提升小半径曲线钢轨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上海地铁曲线轨道减磨措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曲线轨道钢轨侧磨直接影响钢轨的使用寿命,是钢轨报废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曲线钢轨磨耗试验研究,了解引起钢轨磨耗的原因,提出一些减磨措施,以在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设置的轨道试验段为例,分析研究轨底坡、超高、轨道刚度、涂油等对钢轨减磨的影响.试验结果认为:内轨轨底坡1∶20,外轨轨底度1∶40可减小过超高,对降低钢轨侧磨有利;降低轨道刚度具有明显的减磨效果;涂油对减缓钢轨侧磨、减小轨面剥离、减缓内轨顶面波磨等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开行5000吨重载列车和旅客列车提速,我局管内京沪线重载快速区段上,出现了大量的直线钢轨交替不均匀侧面磨耗,使直线轨道平顺性指标恶化,导致某些机车运行过程中剧烈摇晃。本文就我局的工作实践,对重载快速区段直线钢轨交替不均匀侧磨的预防与整治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曲线钢轨侧面磨耗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减缓曲线钢轨侧面磨耗是当前铁道工程急待解决的技术关键。本文对试验段曲线钢轨侧面磨耗实测和轨道动力测试结果进行了总结,得出调整轨道几何参数、改善钢轨材质以及涂油措施等都能起到减缓钢轨侧面磨耗速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小半径曲线段地铁不同轨道结构对钢轨波浪形磨耗(以下简称“钢轨波磨”)的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列车通过橡胶浮置板轨道引起的振动特性问题。选取某地铁区段进行波磨测试,其中包括普通整体道床直线段、普通整体轨道曲线段和橡胶浮置板曲线段。此外,以橡胶浮置板区段某一代表断面为例,测试其隧道内的振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钢轨波磨主要出现在小半径曲线段的内侧钢轨,而其外侧钢轨波磨的产生和发展与轨道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橡胶浮置板轨道的外侧钢轨更容易产生钢轨波磨问题;内侧钢轨先产生波磨,并在继续使用的过程中向外侧钢轨传递;波磨在整体刚度较小的橡胶浮置板轨道内发展速度更快;曲线段外侧钢轨的不平顺等级在所有波长范围内均有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2.
由于地铁列车的频繁碾压而使得部分地段钢轨的侧面磨耗日益加剧,不但造成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还严重威胁列车的行车安全。通过对南京地铁1号线钢轨侧面磨耗情况进行实地调查,选择干式润滑方式对新模范马路—南京站上行线侧磨严重地段,进行为期3个月的减磨、减噪涂覆试验。经过对现场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分析比较,认为干式润滑技术能有效减少钢轨侧面磨耗及机车轮缘磨耗,降低车辆经过时的噪声,提高列车运行平稳性,针对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建议:优化干式润滑剂涂覆装置及涂覆方法,以达最大经济效益,加强对钢轨磨耗及轮缘磨耗情况的测量统计,以便于后续线路的维修养护。  相似文献   

13.
对京包线钢轨侧面磨耗进行现场观测,结合车辆通过曲线时的受力情况,分析在该线路上由于轨道结构、车体运行及人为因素引起曲线上股钢轨磨耗的成因。针对该段曲线磨耗特点提出了减少小半径曲线上股钢轨侧面磨耗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重载线路小半径曲线外股钢轨侧磨速率明显加快.采用仿真计算结合现场测试,分析我国重载铁路轨道几何参数(超高和轨底坡)对曲线钢轨磨耗速率的影响规律.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 NUCARS 建立我国重载货车—轨道模型,改变超高和轨底坡两项轨道几何参数,采用数值积分方法仿真计算车辆通过曲线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设置合理的曲线欠超高和非对称的轨底坡可改善车辆通过曲线时的轮轨接触状态,降低了轮对冲角、外轨横向力和磨耗指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钢轨磨耗速率.现场试验段长期观测的数据表明,两种措施对改善小半径曲线钢轨侧磨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铁路曲线钢轨侧面磨耗原因及减缓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玉侠 《铁道运营技术》2006,12(2):24-25,27
钢轨侧面磨耗一直是铁路线路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处于小半径曲线上的钢轨,由于存在曲线钢轨对列车轮对的导向作用,车轮与钢轨产生相互间的粘着、蠕滑和滑动,轮轨的磨耗和损伤十分严重。根据调查资料,我国小半径曲线上的钢轨有98%是由于侧面磨耗超限而报废的。严重的钢轨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地铁线路小半径曲线区段钢轨侧磨严重、波磨异常等问题,采用调查与资料分析及设计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轨道设计、施工、运营阶段,提出小半径曲线钢轨磨耗的防治建议。并提出应建立全寿命、立体化、管理前移的钢轨磨耗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17.
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地段曲上轨侧面磨耗速度快,钢轨更换频繁,换轨成本大,严重影响铁路运能。采用车载式和地面润滑设备对轨面和轨顶进行润滑,通过钢轨涂覆前后数据对比,探讨减缓钢轨侧面磨耗的方法,以减缓小半径曲线地段钢轨侧磨,延长曲线地段钢轨使用寿命,减少换轨成本投入,提升铁路运能。  相似文献   

18.
根据列车车轮脱轨与轮轨之间产生磨耗及伤损的力学机理,从强化小半径曲线轨道框架结构和横向承载力入手,研制了既能防止列车脱轨,又能减少钢轨侧磨的新型护轮轨装置。本文详细阐述了这种护轮轨的构造、设置条件、铺设范围及实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城市轨道交通小半径曲线钢轨磨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8号线的典型小半径曲线钢轨磨耗进行了跟踪测量,统计分析了小半径曲线钢轨的侧磨和垂磨特征及相应的磨耗发展率.认为小半径曲线钢轨受侧磨、垂磨和不均匀磨耗的共同影响,大编组、重型车的线路中,平均侧磨发展率约为0.019 mm/d,平均垂磨发展率约为0.005 mm/d;小编组、轻型车的线路中,平均侧磨发...  相似文献   

20.
随着铁路运营向高密度和重载方向飞速发展,钢轨磨耗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铁路运营安全,增加运营成本。依托石太线对小半径曲线外轨侧面磨耗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小半径曲线五大主点外轨侧磨规律,采用广义控制变量法等统计方法分析钢轨使用年限、曲线顺坡率对外轨侧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圆曲线段侧磨更为严重,缓和曲线段侧磨发展速率更快;外轨侧磨在新轨使用4~5个月后基本呈线性增长,并随顺坡率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变化趋势呈抛物线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