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公交停靠站站台尺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长度和宽度对公交停靠站台的尺寸进行了计算和研究.根据公交车辆在不同停靠站布设形式下,公交进出站所需的长度不同,将公交停靠站分为三类(非港湾式站台、一般港湾式站台以及锯齿型站台);并根据各布设形式下公交进出站的动态过程和车辆转弯半径,通过对单个公交停靠泊位长度的研究,分别对三种公交站台的长度进行了确定.同时,在分析轨道交通站台宽度计算模型不适应于地面公共交通的基础上,提出了公交停靠站宽度计算的基本模型,并通过对站台候车区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数学建模的思路对站台候车区的宽度进行了重点研究,最终建立公交停靠站站台宽度的计算模型.最后,通过示例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少公交停靠站对其附近交通流的影响,建议对于设计时速较高、交通量较大、服务水平较高的主次干路采用港湾式公交停靠站。通过探讨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宽度、渐变段长度、站台长度等的设计,并分析交叉口附近公交停靠站的设置,为城市道路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路边式和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运行特性分析,基于南京市区10个典型公交停靠站的调查数据,应用VISSIM仿真软件,对仿真参数进行重新标定,构建无公交停靠站蹄段、路边式公交停靠站路段、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路段模型,仿真输出行驶时间、延误时间、停车次数和路段通行能力等评价指标.利用该评价指标定量分析公交停靠站对路段交通效率的...  相似文献   

4.
公交停靠站的设置直接影响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交通运行的质量,而目前设置公交停靠站并无标准。基于VISSIM仿真软件,分析和比较不同流量条件下,公交停靠站的设置对交通流延误影响,得到公交停靠站的最佳设置位置,并利用实例对结论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5.
根据公交车停靠过程对公交停靠站延误进行了定义,以公交车辆的运行状态和延误产生的原因为基础对公交停靠站延误进行了分类,按照分类分析了延误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公交负荷到达率的概念,并以此概念从公交停靠站的供需两方面描述其运营情况.以北京市典型的港湾式和非港湾式公交停靠站为研究对象,确定了公交停靠站延误与公交负荷到达率的关系,对两类公交停靠站分别给出了延误估算的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6.
合理的常规公交停靠站布局可以减轻停靠站所属路段的交通压力,降低公交车在公交停靠站时对社会车辆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公交停靠站不同站台形式对相邻车道社会车辆速度的影响.通过对重点路段进行的数据调查、分析,体现出停靠站影响范围内的道路交通流量与车辆速度的关系,并建立模型,分析站点同时停靠不同车辆数的情况下,速度与流量之间的关系曲线.通过道路服务等级判定,在不同公交线路数及道路交通流量下,常规公交停靠站站台形式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准确地计算公交专用道停靠站通行能力,以道路通行能力理论为基础,分析影响停靠站通行能力的关键因素,对该模型提出优化和调整,并通过实例分析进行验证,得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公交专用道停靠站通行能力改进模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根据公交专用道停靠站的设置方式对停靠站进行了分类,然后对公交专用道车辆的停靠过程进行了微观分析,通过调查数据对车辆的到达间隔与停靠时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对于到达间隔的分布规律,公交专用道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上游或路段中央时,公交车辆的到达间隔服从指数分布,当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下游时,受到交叉口交通信号的影响,车辆的到达间隔不服从指数分布,认为车辆到站服从一般分布;对于停靠时间的分布规律,可以认为服从正态分布.本文研究的结论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公交专用道停靠站通行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轨道交通站台宽度计算模型对公共交通的不适应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公交停靠站宽度计算的基本模型,并通过对站台候车区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数学建模的思路对站台候车区的宽度进行了重点研究,最终建立公交停靠站站台宽度的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站台宽度与候车区乘客的分布状态、每辆公交车的平均上车人数以及各站台泊位的停靠线路数有着明显的关系,计算模型基本与实际相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公交车停靠站位置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给出公交车停靠时间的分布,然后利用交通流返回波理论,计算出公交车停靠停靠站时对道路交通流的影响范围,从而为公交停靠站的合理设置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行人交通关注的加强,寻求更安全、更便利的行人交通设施越来越受到重视.鉴于此,首先介绍我国一般交叉口常用的静态人行信号灯、动态人行信号灯和倒计时人行信号灯三种信号灯的特点;然后分析人行信号灯对行人过街安全的影响,利用问卷调查法和摄像调查法,定性研究不同类型人行信号灯对行人过街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定量研究不同类型人行信号灯对行人过街守法率、过街速度和行人与右转机动车的交通冲突数的影响,对科学设置交通设施,减少交通事故,保证人、车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交通事故的大幅增多,道路交通事故预测对道路交通安全的规划、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回顾国内外有关交通事故预测方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在交通网络事故预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交通网络事故预测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为基于城市交通事故的城市交通网络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速公路里程的迅速增加,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对2000年~2007年全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得到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主要与时间、天气和交通最有关。最后从人、车、路、环境和管理5个方面分析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因素,并对高速公路安全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交通7+1论坛”第五次理事会会议围绕系统工程与城市交通主题,以北京市和深圳市为案例,重点探讨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战略,从网络线路、换乘枢纽、优先通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系统工程理论方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环形交叉口具有节约时间、减少事故、节约经费、美化环境等优点。环形交叉路口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形式,应用广泛。随着我国交通的发展,环形交叉口的作用越发重要,为提高其通行能力,缓解交通压力,有必要对其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做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可接受间隙理论为基础,利用概率分析方法,对由多种车型组成的混合车流进行了分析,在无控交叉口主路车流车头时距服从二阶Erlang分布条件下,建立了支路多车型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模型,发展了无控交叉口的混合车流通行能力理论,通过实例分析,并与其他模型比较,本模型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相对误差只有16.6%。  相似文献   

17.
以东昌路立交方案设计为例,提出交通适应性强,技术经济合理的立交方案.根据项目交通量、自然条件,从工程特点、交通分析、方案比较等方面分析,对立交方案论证,指出了自然条件、交通量,立交功能对立交的影响,并提出了满足主交通流要求,交通适应性强的立交方案.  相似文献   

18.
�������е�·ӵ���շѿ����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拥挤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严重的交通拥挤是目前我国大中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并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道路拥挤收费作为一种交通需求管理的有效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道路拥挤收费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交通需求管理,控制个体化的机动交通需求,从而使城市交通结构向公共交通转移,以提高城市交通总体的运营效率.本文基于北京市的现状,借鉴伦敦的成功经验,论述了北京市实行道路拥挤收费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突出。以重庆市主城区道路交通为例,分析主城区的交通现状和交通信号控制存在的不足,提出改善交通信号控制的策略,并给出交通信号控制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山地城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多模式公交服务质量的差异性,提出一种以TAN贝叶斯网络与支持向量机(SVM)为 基础的多方法组合评价模型,评价各模式公交服务质量,并预测检验了指标优化效应。首先,采 集2015—2018年市区线路、郊区线路、快速公交、定制公交的服务质量调查数据,基于公交方式截 面,使用TAN贝叶斯网络推理得出各因素对乘客满意度的影响能力及潜在影响关系;其次,结合 IPA分析方法,基于时间截面定位分析各模式公交选取指标的服务水平,辨识各模式公交需优化 的主要指标;最后,选取多层感知器(MLP)、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与SVM进行对比,验证 了SVM回归预测的精准度,并采用SVM与OAT方法预测得到各模式公交满意度变化及指标敏 感性,参照因素间潜在的影响关系提出优化方案。结果表明:4种公交模式的服务质量影响关系 网络具有差异性,各模式公交均存在车厢拥挤问题,市区线路的指标优化效果最佳,正效应为 36.4%;市区和郊区线路均应与其他模式公交匹配发车计划,通过缩短乘客候车时长可分别提升 39%、32.2%的乘客满意度;快速公交需提升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定制公交需要调整线路规划,减 少乘客乘车总时长,优化为整体服务质量提升带来的正效应分别为42.7%和3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