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赵昆 《轨道交通》2006,(6):52-53
IC卡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于成本,使用Mifare UIfraLight芯片封装出的IC卡具有相对低廉的成本,这为IC卡在轨道交通AFC系统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并有望成为新的单程票标准解决方案。[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刘恒学 《轨道交通》2011,(10):56-59
针对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中现行单程票方案的缺陷,提出一种以手机作为单程票电子凭证存储携带装置的手机单程票方案,并对其具体实现方式进行描述,特别给出应对潜在安全风险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3.
研究公共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出行模式,总结公共自行车和轨道交通的特点及其在城市交通中的功能定位,分析公共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的形式、特点以及该模式下的公共自行车特性。以南京市为例,通过分析地铁站口紧邻的公共自行车站点IC卡刷卡数据,深入把握公共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行为在借车时长、站点OD距离与出行链等方面的出行特性与规律。最后,从租赁点的布局规划、提升系统服务水平、制定奖惩措施,引导出行行为、改善公共自行车行驶环境、调整收费标准等方面对南京公共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出行模式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公路建设力度的加大,各省市自治区的高速公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从无到有,部分建设速度较快的省市的高速公路已逐渐形成了网络格局。国内高速公路机电技术在日益进步和成熟,通过比较和实际应用,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管理者在其收费系统中采用了非接触式IC卡作为通行券。所以,在目前非接触式IC卡使用和管理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希望能够通过我们工程实际经验.针对于高速公路网,讨论一下非接触式IC卡今后如何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IC卡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并且已经全面推广到公交和地铁中。围绕北京公交特性,对公交IC卡的信息采集、分析和应用进行探讨,研究基于现状IC卡信息采集技术的公交客流及出行信息的分析方法,通过实例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以苏州市轨道交通5号线开通后地面公交的线网优化规划为例,提出基于多源数据的轨道交通和公交换乘客流特征分析方法,并用以划分服务范围.利用轨道交通和公交的IC卡刷卡数据及手机大数据,模型分析轨道交通和公交换乘客流和潜在客流进行换乘的行为,明确轨道交通新开后对公共交通的影响范围,并预测换乘的公共交通供需变化,作为线网调整优化的依据,并在项目应用中得到较好的应用.该模型可用于轨道交通开通后公共交通线网优化的实际工作中.  相似文献   

7.
城市轨道交通单程票卡调配是票务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路网票务中心与线路票务中心间票卡调配问题,将其转化为载重能力约束条件下的车辆路径优化问题(Vehicle Routing Problem,VRP),构建以配送成本最小化为目标,以配送车辆路径为决策变量的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求解.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网络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所构建方法相比单次配送过程,成本平均降低约49.6%;相比既有装卸混合条件下的配送过程,成本降低约18.7%,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所构建方法能够有效解决轨道交通路网层票卡调配问题,为票务组织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8.
IC卡卡箱属于高速公路收费系统附属设备,是为配合IC卡的使用而设计的,一般应用于采用IC卡收费的封闭式公路系统。由于IC卡的优越性,如保密性、重复使用性等特点,在当前的高速公路收费中,采用IC卡已逐渐成为首选方案。特别是在出现IC卡卡箱后,国内高速公路收费基本均采用IC卡收费方式。下面从高速公路对营运管理的要求、采用IC卡箱的优越性、IC卡箱非标准化制造所带来的问题及lC卡箱标准化制造的可行性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为给我国交通规划模型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结合郑州市综合交通模型的开发实践,探讨了公交GPS和IC卡数据在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基于公交GPS和IC卡数据的公交OD生成方法、公交客流量模型、非集计模型与动态公交分配模型以及基于公交GPS数据的需求预测组合模型.重点阐述了公交GPS和IC卡数据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应...  相似文献   

10.
以自动售检票数据潜在包含的时空关联关系为基础,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居住区辨识方法.假设轨道交通大部分乘客出行满足:一日内首次出行起始站与末次出行终点站相同,首次出行起始站与前日末次出行终点站相同,连续时期内首次出行起始站与末次出行终点站总是紧邻“家”的位置,以此为基础构建居住区辨识中心点法.以北京市轨道交通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连续一周自动售检票数据挖掘能对88.7%的公交卡(不包括单程票、员工卡)所对应乘客的居住区进行辨识,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本文研究提高了售检票数据应用价值,为乘客出行行为及需求特征分析提供了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1.
基于山西道路旅客运输现状,通过对全国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建设发展和电子商务及电子客票的分析,从客运联网售票系统设计、网银联网售票系统架构、功能、流程和应用情况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山西省道路客运联网网银售票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实践,并对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的发展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被列为全国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试点省后,从本省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全国推广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注重实效,走出了一条成功应用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的道路。广东省的试点工作为全国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车站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生产的基层生产单位,对外承担大量乘客售检票、乘降、换乘等客运作业。车站客运组织的效果影响着正常运营情况下乘客群体的舒适和安全,以及紧急情况下客流的迅速疏散。为全面反映车站客运组织水平,提出客运组织评价指标概念及其理论计算方法,以期为车站客运组织评价进一步计算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从而为改善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方案和优化布局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客流分布及成长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应对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建设带来的客流规模及分布的变化,有必要对线网客流变化趋势及成长规律进行研究。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系统IC卡数据为基础,从客流量的空间、时间分布等角度分析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客流特征。分析轨道交通新线开通产生的诱发客流和转移客流,揭示新线开通对既有线路客流分布的影响。最后,从线网规模、线位、线网布局等方面归纳轨道交通线路及线网客流成长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城市公交乘客的出行特征,本文利用公交IC 卡及GPS数据对公交IC 卡乘客上车站点推算进行研究.针对安装车载GPS设备的车辆,运用GPS数据与IC 卡数据融合算法进行推算;对于无车载GPS设备的情况,为适应一票制IC 卡数据挖掘,对贝叶斯决策树算法进行改进,允许节点跳跃,推算上车站点,并且利用Markov 链特性降低算法的运算复杂度.同时,本文以北京公交数据为例,对提出的两种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推算上车站点,3 站之内误差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算法在兼顾算法精度的同时合理地控制了运算复杂度,可以实际运用于城市公交系统.  相似文献   

16.
GPS技术在创新车辆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市作为矿区城市,市区建设特点决定了公交车发车点多、线长,始发站较分散,管理成本高、难度大的现状。分析智能公交系统功能、结构、构架,论述应用GPS可实现油料的科学管理、车厢乘客出行发布及IC卡分段收费,最终得出GPS管理能实现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一票制公共交通IC卡刷卡系统存在的滞后时间问题,提出基于特征子序列修正的时差匹配推算方法。依托GPS车辆到站信息序列和刷卡聚类序列,分析首末站和中途站站间运行时间分布的差异化特征,分别从两序列中提取大时间差和连续小时间差等特征子序列;利用两种子序列间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分别进行初步搜索和二次修正,兼顾匹配过程的效率和精度。将推算流程应用于山西省大同市公共汽车系统,结果显示,抽样车辆的刷卡匹配率均达到99%以上,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共汽车线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轨道交通网络和常规公交网络作为公共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乘客在两网复合网络上的方式选择行为有助于提升公共交通系统的协同运营。然而,以往的研究通常只对单个网络出行进行研究,未考虑到出行完整性。针对此不足,基于多源数据融合、轨道与公交网络拓扑融合,提出乘客在公共交通复合网络上的完整出行提取方法;复杂网络中方式选择的本质是路径选择,因此在构建耦合换乘站点的公共交通复合网络基础上,建立5种考虑多种因素组合的多项Logit选择模型,以分析在复合网络中对乘客出行行为影响最显著的因素组合;最后将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某工作日的公共交通网络及刷卡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完整出行的选择模型优于基于出行阶段的选择模型;通勤者在公共交通复合网络上的方式选择行为与考虑在车时间、候车时间、换乘时间、换乘次数的出行总时间及票价因素显著相关,且出行总时间的影响更大;换乘、候车时间对通勤乘客在公共交通复合网络中方式选择的影响较低,通勤者更加偏好出行总时间短的路径。研究结果可为提升轨道与公交的协同程度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