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滕海生 《交通科技与经济》2012,14(2):111-114,119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形态关系到城市交通网络布局的合理性、线路设施配置的科学性和线网服务的有效性,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功能布局、土地利用及城市形态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在不考虑线路走向、线网规模、车站设置等因素的情况下,仅从线网几何形态方面在网络化运营状态下分析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特征,并以天津市地铁与日本东京地铁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2008,(10):25-25
近期,北京08年2条拟建地铁线路公布,其中地铁14号线一期,共设车站22座,预计投资180亿元,7号线共设车站22座,预计投资150亿元。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近期消息,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公布08年拟建地铁项目,包括地铁7号线、14号线一期。  相似文献   

3.
轨道交通掀起建设新高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新的《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调整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线路总里程已由原来的408公里增加到1000多公里。按照这一规划,2008年以前,除去将要建成的城市铁路和地铁八通线外,还要建成5号线、4号线、奥运支线和机场客运专线等轨道交通线路,使城市轨道交通行车总里程达300公里。为实现这一目标,未来7年平均每年要建设40公里左右的地铁或轻轨。今后北京城区轨道交通将以地铁为主,轻轨为辅,线网密度大大增加,总长约700公里。这些线路将保证市民在五环以内的出行不超过20分钟  相似文献   

4.
目前,有轨电车线网规划的编制工作尚缺乏全国性的统一标准,各城市主要参考原地铁线网规划进行编制。从有轨电车与地铁的技术特征入手,提出有轨电车以地面敷设为主、常规公交模式的运营组织、交叉口信号控制优先、司机瞭望驾驶等区别于地铁的技术思路;进而通过与地铁线网规划内容的比较,提出有轨电车线网规划内容不仅应当包括线路及车站布局、车辆基地、运营组织、资源共享、协调性规划等共性部分,还应当增加有轨电车特性的研究,主要包括网络化运营方案研究、道路交通组织研究、因地制宜的系统能力分析等;最后将有轨电车线网规划根据有无地铁分为两种模式,结合相关案例分析两种情形下有轨电车线网规划的编制思路,以及在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使用和线路的增加,线网换乘站点也增多,起讫点间的线路选择也增多。不同换乘线路的选择,使地铁平均运距也发生了变化。为计算轨道交通全网的平均运距,选择利用最短路径原理,得出线网中线路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并利用该最短距离与轨道交通客运OD量得出平均运距。最后,对该平均运距的计算方法提出总结。  相似文献   

6.
新闻速递     
《轨道交通》2009,(5):24-29
陕西地铁2号线今年10月实现洞通;上海11号线南段年内开建;南京地铁三号线全线降噪措施需518万元;太原拟建覆盖全市的地铁线路.  相似文献   

7.
天津滨海新区首条地铁B1线的盾构钢环,厚10mm,宽130mm,内径7 100mm,外径7 360mm。如此大直径、超薄的钢环,吊运安装过程中的测量控制难度极大。采用高精度全站仪完成了钢环加工和安装过程中直径、平整度、线型及高程等整个测量控制过程。安装精度完全符合要求,保证了钢环在安装后盾构机的位置状态符合线路要求。此测控方法全程采用全站仪,代替了传统人工耗时耗力的测量控制工作,节约了宝贵的施工时间。  相似文献   

8.
归纳总结城市轨道交通三种典型网络形态的结构特点和换乘通达性,对比分析三种网络形态的优缺点。分析新增不同线型对线网换乘通达性的影响,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换乘便捷性进行定量计算。以成都地铁的线网形态为例,将其归为"放射形+环形"类型线网,定量分析了成都地铁线网的换乘通达性和换乘便捷性,提出以排列组合计算换乘通达性的方法,并对成都地铁线网的换乘通达性和换乘便捷性进行量化计算,指出成都地铁换乘便捷性指标低是由于多线换乘节点少以及直线型线路多,据此提出了成都地铁新线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线网客流高速增长远超预测值、客流超出线路运输能力、客流超出车站容纳能力、客流路径上存在瓶颈、故障情况下客流聚集等5大问题是导致地铁大客流形成的原因。针对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5大对策,主要包括调整运力、不均衡运输匹配,多方式的客控措施,重要站点采用联控、组团控,单线越站、即时减少客流压力,线网车站适时停止进站、临时关站等。在换乘站能力不足和线路运输能力不足的案例中,详细说明客流控制策略和计算过程,制定了有效的预案,确保地铁大客流安全有序。  相似文献   

10.
根据广州线网现状和2020年线网建设规划的要求,从有利于运营管理和资源共享的角度,依据线路服务定位,综合不同车辆系统的特点,对拟选用车辆系统(包括有轨电车、郊区列车等)的技术参数及选型应用进行研究,提出各线的车辆选型方案、车辆编组、配置数量。为未来地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根据广州线网现状和2020年线网建设规划的要求.从有利于运营管理和资源共享的角度,依据线路服务定位,综合不同车辆系统的特点,对拟选用车辆系统(包括有轨电车、郊区列车等)的技术参数及选型应用进行研究,提出各线的车辆选型方案、车辆编组、配置数量,为未来地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EDM三角高程测量是目前工程控制测量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随着高精度测距仪的普及,用EDM三角高程测量代替水准测量建立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网,可以大大加快野外测量的速度,同时分析其误差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并采用适当的观测方法可以提高观测数据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南京地铁在"十二五"规划期间陆续开通多条线路,为使南京地铁调度指挥更加合理、有序,文章从调度指挥架构、人员编制、主要工作职责等方面对上海、广州、深圳的地铁线网指挥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建设符合南京特色的"4+1"线网运作指挥模式。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2):152-153
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选线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长沙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分布现状,对长沙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局部线站位线路方案进行了利弊分析、综合比选,最后得出较为合理的线路方案,为今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选线工作中线站位方案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广州地铁自1997年6月28日正式投入运营,至今年6月底整整18年。18年间,广州地铁由单条线路客运量日均10万人次,发展到现在9条线网日均600多万人次,客流强度位居全国第一。据有关部门统计,至今年7月底,广州地铁已安全运送乘客逾130亿人次,运营里程累积超15.13亿车公里。1997年6月28日,地铁一号线西朗至黄沙段正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地铁线网的不断完善,其内部换乘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为对内部换乘做进一步优化,将地铁的运营模式从国内比较常见的单一交路改为交路混跑,并以线网中任意两条换乘线路之间乘客的换乘等待时间为优化目标,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以天津地铁为例对模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交通》2010,(1):F0004-F0004
2009年12月28日,广州市民翘首以盼的全长32km的地铁5号线正式开通营运,加上此前开通的4条地铁线路,广州市已建成全长150km、88座车站的轨道交通线网,位居全国第三。5号线采用6节编组的直线电机列车,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明显低于旋转电机车辆;  相似文献   

18.
在山区高程控制测量中,采用GPS测量高程配合全站仪测量三角高程导线的方法代替几何水准测量的方法,得出各测站点的高程.工程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测量精度高而且可靠,完全能满足山区高程控制测量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针对西安地铁5号线近距离下穿地铁2号线的工程实际情况, 分析了既有地铁线路的安全判断准则、正常使用要求和服役状态, 选取弯矩、曲率半径、容许应力、容许切应变与轨道变形作为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时既有地铁线路沉降标准的控制因素, 构建了既有地铁线路的力学模型, 推导了既有地铁线路允许沉降计算公式, 确定了黄土地区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时既有地铁线路的沉降控制标准。分析结果表明: 以既有地铁线路的弯矩、曲率半径、容许应力、轨道变形与容许切应变依次作为控制因素时既有地铁线路允许沉降分别为22.40、20.85、48.14、20.23、21.06mm, 其他地区下穿工程经验允许沉降与国内相关规范允许沉降为20mm, 因此, 最不利控制因素即轨道变形的允许沉降接近既有相关允许沉降, 建议黄土地区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时既有地铁线路沉降控制基准为20mm; 对既有地铁线路沉降控制标准进行了分级管理, 选取沉降控制基准的100%、80%和60%分别作为既有地铁线路的控制值(20mm)、报警值(16mm) 与预警值(12mm), 提出了下穿时既有地铁线路的预警体系; 评价了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时既有地铁线路沉降的安全级别, 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置措施, 安全级别为Ⅰ级, 即沉降不大于12mm时, 新建隧道正常施工并做好监测, 安全级别为Ⅱ级, 即沉降为(12, 16]mm时, 加强监测并实时反馈, 安全级别为Ⅲ级, 即沉降为(16, 20]mm时, 停止施工, 并启动应急预案, 安全级别为Ⅳ级, 即沉降大于20mm时, 达到破坏级别, 不允许施工。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复杂山区水准测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水准线路长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测量机器人的同时对向间接高差观测三角高程测量新方法.该方法基于2台测量机器人可实现真正的同时对向观测,每一双测站测得的高差均由同时对向观测高差计算获得,可有效消除大气折光的影响和实现无需量测仪器高及觇标高.通过分析该方法在某长大隧道洞外高程控制网建网中的实验数据,证明该方法可以达到二等水准测量高差测量的中误差小于1 mm/km的精度指标,且具有操作性强和可靠性高的特点,能有效提高二等高程控制测量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