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小城镇个体和小城镇体系两方面,对小城镇用地布局与交通系统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和机制进行定性分析.引出用妹地布局与交通系统互馈作用循环模式,论述土地布局与交通建设必须协调发展问题,这对于小城镇规划建设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个体出行者的信息服务需求、均衡分配路网系统交通量,采用效用理论和multi-agent建模技术,将驾驶员、信息发布单元以及路网管理者分别作为不同的Agent建立模型,提出了基于multi-agent协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策略,期望通过Agent之间的协商实现个体出行者与路网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均衡.应用Starlogo仿真技术,针对5种路网饱和度和6种服务供应-接受比例组合成的30种服务供给模式,分析了该信息服务策略对出行个体和整体路网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协商服务最佳适用路况的流量饱和度为0.95,最佳的服务供应比例为60%.  相似文献   

3.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需求和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由此带来了拥堵等城市道路交通问题,造成了城市能源过度消耗、尾气排放及噪声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协调发展.传统的道路扩张式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利用智能交通技术和管理手段促进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协同发展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利用大系统理论及灰...  相似文献   

4.
基于轨道交通行业技术的快速进步及市场需求,轨道交通车辆的集成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其安全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客观上要求建立轨道交通车辆的安全性评价体系,在轨道车辆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确保轨道交通车辆安全可靠性运营.研究了轨道交通车辆的安全性评价体系构架,结合行业标准中对于安全性工作开展的要求,对全生命周期安全评价阶段、行业内安全性相关标准、轨道交通车辆安全相关系统、安全性分析方法以及安全评价要素这五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初步建立了轨道交通车辆的安全性评价体系,针对轨道交通车辆外门系统进行了安全性分析与评价,为深入开展轨道交通车辆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体系化方法与案例支持.  相似文献   

5.
笔者将"复杂系统"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引入到融资模式中,将其定义为由政府、企业、银行、证券市场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来构建我国融资模式的系统分析结构,包括融资模式的内在要素系统和外在要素系统两个子系统,希望能以此对系统理论(尤其是复杂性问题的研究)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种支持多人协同写作的超文本系统-Wiki的出现,改变了知识的获取与转移模式,给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系统带来剧烈的冲击和新契机.本文构筑了基于Wiki的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系统模型,该模型的动力层、过程层以及控制层的详细解读,可全面反映Wiki环境下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系统的整体特性及结构形态;文中进一步对模型的实现方法做了具体剖析,包括:Wiki页面、Wiki知识引擎、联盟知识库.研究成果为技术联盟知识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7.
活动空间能够反映居民受到的时空制约以及移动自由度,对分析居民出行行为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基于时间地理学理论,强调时间维度对个体活动空间的重要塑造作用,引入活动持续时间作为权重因子,构建了活动空间的时空重心测度模型,提出“偏移度”“扩展度”两个概念来量化个体活动空间,并与传统空间中心测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以昆明市居民调查数据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活动空间是由时间和空间两大要素共同决定,当存在出行距离大于4 km以上,偏移度对空间测度的修正程度约为5%~15%,时间要素对活动空间的影响程度变得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8.
从儿童特有的行为特征出发,总结儿童对街道的4个核心诉求,建立4类特征、五大系统的儿童友好型街道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详细梳理27个指标要素,包含指标的详细说明和计算、判别方法。该指标体系可为街道公共空间的适儿化改造提供支持,有助于改善儿童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9.
路网密度对城市公共汽车交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统计数据的量化分析对判断路网密度及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从路网模式、车流特性及信号控制、交通拥堵三个层面阐述路网密度提升对促进公共汽车交通发展的作用机理.基于2007—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量化分析路网密度与公交客运密度的关系以及路网密度对交通结构的影响,从宏观层面验证路网加密对公共汽车交通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结合旧金山、香港、首尔等城市路网案例,进一步指出借助路网加密促进公共汽车交通发展,不仅需要城市干路体系的支持,更需要城市支路体系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效用理论模型以整体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忽略了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肢间可能存在相关性以及部分效用相互补偿性。基于集成学习的居民出行方式预测模型可以有效表达出行效用的个体偏好、差异性和补偿性,解决了不同出行特征影响因素对于不同人群有不同效用表征问题。本文依托大样本居民属性数据,针对不同个体对不同影响因素的感知差异,结合居民出行调查的个人属性、出行属性及环境属性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个体级居民的出行特征向量;研究构建基于集成学习方法的居民出行方式预测模型;以广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值这4个指标,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针对部分出行属性相似导致细分的出行方式判别精度不高,按照大类方式、慢行交通、公共交通、个体机动化交通这4个类别构建层次化LightGBM (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模型,并对GBDT (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Random Forest、LightGBM、层次化LightGBM这4个模型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LightGBM模型预测慢...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自动化及智能化监管技术是保障内河航运系统安全、高效及绿色运行的关键。从态势感知、事件监视及组织优化这3方面阐述内河航运系统监管技术研究现状,总结技术发展沿革与趋势,分析监管技术存在的不足。研究表明:内河航运监管态势感知研究伴随先进信息感知技术发展做适应性进步,从利用海事雷达技术捕捉船舶物理表象特征,逐步结合数据挖掘方法融合多源信息向多船态势感知和智能感知方向发展;事件监视研究起初受限于传感器设备感知水平不足而主要面向事件后分析,结合先进传感器技术和智能技术,逐渐向事件中检测和事件前预测方向发展;组织优化研究主要包括船舶运行空间优化方案和时间优化方案的制定,未来组织优化模型需考虑航道突发事件的影响,有利于推进组织运行方案的实际应用,更好地服务于海事监管需求。提炼内河航运系统多模式一体化融合感知网、全息场景图及智能管控系统构建的关键技术,面向未来新一代航运系统,探索内河航运平行监管模式,阐述内河要素物理及耦合关系平行建模和平行数据集建立与信息挖掘、平行监管及交互可视化等方面建设的核心内容,旨在采用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虚实闭环交互机制实现内河航运系统的高效运行,为内河航运系统监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出了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分析新形势下综合交通规划的重点与发展对策,找准我国综合交通规划存在的问题,支撑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及国土交通要素有机融合等新要求,首先,分析当前综合交通规划在行业管理、产业融合、新技术、发展理念等方面面临的形势和要求。结合当前规划工作的问题与不足,从明确规划定位、规范规划程序、丰富规划内涵、优化规划方法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和实施路径,以期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有效指导综合交通规划,运用丰富的研究手段提升综合交通规划的准确性和前瞻性,突出综合交通规划的落地保障机制,处理好生态环保与综合交通规划的关系,进一步促进国土空间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频率响应函数(FRF)的估计精度,基于主成分和总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分别提出SISO和MIMO测量条件下的FRF估计模型,模型能考虑输入输出随机噪声影响且理论清晰、简单易行.利用振动传递路径系统模型验证提出方法比传统方法更具有效性.依据不同的测量环境、测量对象、精度和效率等要求,提出FRF测量、估计等环节的有效策略.研究成果为获取精度高、鲁棒性好的FRF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协同系统理论,构建城市群道路客运系统协同关联度模型,明确表征城市群道路客运系统发展参考序列和行为序列指标,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CZT城市群道路客运系统,得出道路客运信息共享程度、电子客运政务系统覆盖率和税费统一度等三者是关键动力因子的结论,为道路客运运营企业提出有效的道路客运组织与管理措施提供依据,也为当前进一步促进城市群道路客运系统的协同发展找到了途径,同时也验证了灰色关联方法在城市群道路客运系统协调发展分析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以铁路基础设施和车辆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智能制造涉及的前沿技术和方法,阐述了合理利用工业4.0的内涵要素进行中国下一代智能铁路数字化建设、改造与升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工业4.0的基本概念、技术内涵、系统模型和技术框架的影响效果,对比分析了智能基础设施、智慧列车、智能运维及相关技术的实施过程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智慧列车为核心的智能铁路数字化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概括了铁路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数字化建设的具体技术要求,整理了利用工业4.0六维模型解决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与铁路传统制造业的融合问题,包括数据传输与共享、信息通信与安全技术的潜力挖掘、智能管理、技术应用、信息安全、状态智能感知等各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铁路数字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传统制造过程存在融合不足的问题;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储备不足,状态智能感知、数据在线分析、工业控制系统等软硬件技术自主性不强;铁路系统大数据建设的数据传输和标准体系也不够完善;未来智能铁路应该加强工业4.0下铁路传统制造的标准化管理系统与数据信息安全系统的数字化设计、升级与改造;需要深刻思考和分析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驱动等前沿技术与铁路的融合与实施,通过工业4.0涵盖的各项关键技术的实施和准确评估真正有效推动中国智能铁路先进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推动,而科技创新与进步取决于区域科技支持能力。首先,分析界定了区域科技支持能力的构成体系,指出其由制度保障力、资源供给力和成果转化力等3个方面共同决定;然后,建立了评价区域科技支持能力强弱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于评价重庆市的区域科技支持能力。研究结果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制定区域科技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智能车路协同技术是当今国际智能交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必然发展趋势,是保证安全、提 高效率、优化能耗、降低排放的有效手段,将以集计模型为基础的道路交通流理论提升到以对交 通主体的精确描述为基础的新道路交通流理论。本文将智能车路协同系统作为未来道路交通系 统的基础性公共平台,重点探讨因此产生的国家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用户服务中服务领域划 分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构建和应用智能车路协同系统需要的相关技术,包括由多模通 信、智能网联、信息安全和系统集成构成的系统构建关键技术,以及由协同感知、协同决策与控 制、仿真测试验证和自动驾驶构成的系统应用关键技术;考虑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建设与应用的长 期性,给出不同应用阶段的主要建设内容、信息共享程度和可以实现的协同功能等;针对我国智 能车路协同系统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指出加深对智能车路协同技术内涵的理解,把握智能车 路协同技术实质,提升智能车路协同系统服务体验并适度加快智能车路协同技术的规模应用,可 有效推进现代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总之,开展智能车路协同系统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 开发和实际系统应用,对未来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相关学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发展问题。本文以《职业规划》课程为例,以专业教学标准为蓝本,探索该课程在课程规划、团队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问题,进一步推动中高职衔接课程建设,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项重要的建筑节能技术,相变储能技术可解决建筑能源供求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不匹配的矛盾.综述了建筑储能相变材料的制备与导热性能增强、相变单元传热特性及传热强化、建筑相变储能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总结了材料研发、系统性能评估、系统应用技术开发等3个方面的不足,指出了未来研究重点,即开发性能稳定且蓄放热能力强的相变材料、有效预测多物理过程和多相态储能系统的动态性能和实现无人工干预条件下储能系统的自主有效运行等.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绿色智能航运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工程实践现状,包括业界在载 运装备、基础设施、运营服务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绿色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情况,总结了当前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瓶颈。面向未来水路运输发展的需求和挑战,提出新一代航运系统的 定义及其绿色化、智能化、韧性化的特征;通过梳理分析新一代航运系统的基本内涵,设计了系统 的体系架构,运用信息物理系统的方法理论,将层级结构划分为:要素单元级、功能系统级及架构 集成级;阐述了系统的核心组分:绿色智能船舶、数字生态设施、可靠岸基支持和韧性运营服务, 给出系统的整体框架。在梳理分析系统基本服务和功能逻辑的基础上,阐述该系统物理“船-港- 货”、信息“人-机-环”的运行模式,明确了运输船舶组织运营“岸基驾控为主,船端值守为辅”的航 运新业态,凝练了航运系统规划设计技术、绿色智能航运装备技术、数字生态航道建养技术、船舶 运行智能控制技术、交通运营组织技术、水上应急救援技术,及测试验证评估技术等关键技术;通 过构建数字化的创新技术体系,能够支撑“人-船-岸-云”的高度协同,实现信息互联、系统共建和 体系性创新,促进航运科技高质量发展。提出水路运输未来的变革性方向,研究成果可以有效指 导新一代航运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应用,为自立自强的水路运输技术研究和标准体系构建提 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