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笑在唇边苦涩生——王蒙小说的幽默文体特色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默作为文体形式是王蒙的创造,他灵活地运用这一具体而独特的形式表现灵魂生活,解释和反映现实世界。把众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不合理的现象重新审视,以幽默的文体形式进行批驳揭露。王蒙的幽默文体给人的不是开怀大笑,而是会心的笑,苦涩的笑,由此引发读者的共鸣。作者强烈的爱国心、使命感使他的感情十分投入,叙述无遮拦、不隐蔽的表达,无限缩小了他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作家与读者之间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  相似文献   

2.
浅析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渊冲教授是著名的诗歌翻译实践家和理论家,在诗歌翻译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许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应采取怎样的科学态度尚无明确定论.在借鉴众多学者对许教授诗歌翻译理论评述的基础上,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应采取“扬弃”的态度,继承和发展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3.
从“三界革命”时代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对于文学功能的认识在不断做出调整.早期他将文学视作传播文明和改造“国民性”的有力工具,而随着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他又注意到文学在传承和发扬积极的“国民性”和“国性”中的特殊的文化功能,而这正是对其文学观中作为主导的启蒙向度的修正.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梁启超认识到情感与理性的均衡发展在现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他回归文学的审美属性,强调发挥文学的“情感教育”作用,这是其对文学革命中的启蒙主义的文学功能观的校正.目前学界对于梁启超文学功能观的发展线索及诸种促成因素的研究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4.
莱辛和李渔是属于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的中西方两位伟大的戏曲理论家,对他们进行比较文论的主题学比较,其目的是通过大致相同的主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现形式及不同的审美心态.借以探求他们在艺术审美和戏剧观念上的差异,并解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对两位不同戏剧理论家的美学观念进行比较,并不是简单的罗列其相同点和差异,而是要从中见出不同民族的艺术家在对民族的审美观念所关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摘要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是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伍慧明的《骨》是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作品中的代表作。它主要从安娜与父亲、尼娜与父亲、莱拉与父亲这三对父女之间的关系来集中展现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三个女儿中,安娜是极端的反抗者,属于“失根”族群中的一员;尼娜是洒脱的西化者,她最终选择了抛弃中国文化身份;莱拉是温和的叛逆者,属于“落地生根”类型。文章认为,莱拉所展现的这种“落地生根”类型的混杂新文化身份,对于当代华裔文化身份认同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学作为当今文学研究中一个热门的话题,有着其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对20世纪以来"黄河--长江文化圈"生态文学与环境的人文关怀的研究,在于对地域性传统文化精神的回顾,从文学意义上对人与社会的主观精神关注转入生态学意义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关注.其关注的重点应该放在地域生态理念的研究,生态文学类别的梳理,理论资源的开拓,具体文本的解读等.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对生态人文、人文精神的发掘以及围绕顺从自然,认识危机,反思文化根源三条线索去思考,为文学寻找更贴近自然,更为健康,更有生命力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七夕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 ,既与神话、民俗文化相关 ,也受制于文学自身的演进。本文考察了先秦至南北朝七夕文学的演变过程 ,详尽分析了上述各个时代七夕文学的特点 ,认为正是新素材的吸纳、典故的联类组合、视角的变换和意境的开拓 ,使得七夕文学不断推陈出新 ,汇成了文学的奇特景观  相似文献   

8.
略论文学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的社会功能通过文学特性得以发挥,是多质的、综合的.具体作品的认识、教育、娱乐功能往往不太平衡,也不可能以独立方式存在,都必须统一于审美领域.审美是文学社会功能网的一个中枢环节,文学的审美本质属性决定了文学功能是综合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9.
该文藉由对西部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缘起入手,对中国生态文学特别是西部生态文学的创作及批评现状,西部文化语境中的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研究价值,西部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价值体系的重建,西部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存在的问题和批评家的责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唐前咏书文学以赋为主,诗、散文少许。凡标明"体"、"势"、"状"的咏书文都是赋,"赞"和"铭"应为诗。程式化倾向,铺陈描写,多用比喻,侧重表现书法的动态美、力感和生命感,语言华丽富赡,是咏书文学的共同特点。唐前咏书文学作为一种新的题材,开启了唐代以后咏书文学的先河,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茅盾擅长以经济视角创作小说。他为什么关注“经济”?他的小说怎样写“经济”细节?他的“经济”细节究竟写得如何?本文从“经济”视域进一步解读茅盾20世纪三十年代小说创作,认为茅盾细腻的“经济”描绘文字,正是他构建真实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厦的基石。茅盾缜密、精细的经济细节,逼真描绘了那一时代人们生活的挣扎,取得了极强的艺术效果,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思考空间,蕴含着深沉的理性意识和悲剧力量,而这正是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发生之间的关系问题,除了在文学史中的叙述外,语言学史和文化史、思想史也常涉及此一问题,且能发文学史之所未能发的创见.与文学史的叙述不同,语言学史、文化史和思想史更加注重自晚清以来的语言变革运动和五四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之间的连续性、一贯性.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把握文学演进的历史连续性,以及文学变迁和整个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西部文学在20世纪中国文学版图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从学术史来看,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西部文学的理论和实践日趋成熟。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和方法,对西部地理大发现与西部文学的崛起、西部作家的地理分布、西部地理景观对西部文学的影响、多民族人口地理与西部文学的多元性、语言地理学与西部文学的语言等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会进一步拓展西部文学研究的视野,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俞樾的学术观、文学观和戏曲观具有某种同构性,在学术上俞樾为东南朴学大宗,膜拜郑玄的治经方法,并且私淑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而在文学上,则瓣香白居易,主张流丽轻浅的文学风格。俞樾的这种文学主张贯穿在他的诗文乃至戏曲小说创作中,形成隽永、含蓄而清新流丽的风格。而在文学内容上则严格遵守传统儒家的教化伦理,其小说和戏曲有着浓厚的说教意味,甚至出现了以经学为戏曲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形式与内容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也是王朝闻艺术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形式与内容问题,王朝闻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论述。本文将从辨证融合的角度,分析王朝闻关于内容与形式问题的整体观点。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学所开启的文学的现代转型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文章试图从文学本质的角度,重新梳理现代转型之于文学现代性追求的作用以及对当下文学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新写实小说曾以迥异于现实主义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征服了众多读者,为当代文学创作注入了新鲜活力。文章详细分析了新写实小说兴起的文化背景、文本的艺术特色、优势与缺陷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对新时期这一重要的文学潮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究。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赵树理都关注农民的命运,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不愧为语言艺术大师,这与其人格修养关系密切.他们对农民的共同态度是理解与爱.但鲁迅对农民的情感是复杂而深沉的,既批判劣根性,又寄希望于民众;赵树理对农民有发自本能的爱,他继承启蒙文学的主题,并力求实现互动启蒙.鲁迅表现农民的视角是立体的、多方位的,更具现代意识和世界眼光;赵树理立足本土语境的创作也已走向世界.他们在现代文学艺术探索上殊途同归,皆为民族精魂.  相似文献   

19.
“私人话语”作为一种新的、流行的文学写作话语,在坚持文学的个性化、排斥宏大的叙事方面,体现了重大的审美转向。然而,“私人话语”又不同于“个人话语”,“私人写作”又不同于“个人写作”,前者由于过分诉求于一种偶在的、琐俗的、完全私有的生活表现,过分“隐私化”,导致文学缺乏普遍性的人类体验,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就难以进入大众的公共审美。这个问题在诗歌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当代中国最广为人知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文学贡献和翻译贡献都比较突出,极大地影响了他那个时代;但是后来他的翻译贡献和地位长期遭到了误解,人们给予了过分、过多的褒奖。当他的翻译贡献、译作质量和翻译理论得到认真地分析之后,他的翻译地位就可以回归到他应该具有的普通翻译家的位置。理解了作家、翻译家的本性、责任和价值,也就理解了鲁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