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某高速公路施工中采用碎石桩和加筋碎石桩复合地基进行软基加固,为了检测加固效果,采用动力触探试验和静载试验分别对碎石桩和加筋碎石桩的承载能力进行检测,分析确定桩体密实情况、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特征值和加筋碎石桩复合基础承载力特征值,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后软基承载力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2.
结合干振碎石桩处理震动液化地基工程实际,分析了干振碎石桩复合地基抗液化工作机理,研究了干振碎石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通过地基处理后对桩身、桩间土及复合地基的检测,验证了干振碎石桩处理震动液化地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介绍碎石桩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了其加固机理,由此提出了碎石桩的施工方法,对以后处理软土地基的施工具有重要意义。概述碎石桩和砂桩总称为碎(砂)石桩,本文简称碎石桩,是指振动、冲击或水冲等方式在软弱地基中成孔后,  相似文献   

4.
夯扩挤密碎石桩在软土路基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夯扩挤密碎石桩处理软土地基是目前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理较为常用的处理技术之一。分析介绍了夯扩挤密碎石桩加固软土地基的机理、步骤及施工工艺要点,另外结合工程经验论述了夯扩挤密碎石桩施工控制以及选用夯扩挤密碎石桩应注意的问题,最后分析了夯扩挤密碎石桩施工质量检验。  相似文献   

5.
碎石桩加固原理 碎石桩是指用振动或冲击荷载在软弱地基中成孔后,再将碎石挤压入土中.形成大直径的密实碎石桩加固地基的方法.适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加固原理主要是,碎石桩的置换和地基土的排水固结作用。由于碎石桩与桩间土形成了复合地基,提高了土体的抗剪强度,减少了地基的沉降量,从而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和地基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碎石桩的原理分析,阐述了碎石桩的施工检验与加固效果,介绍了碎石桩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一高速公路高路堤下的软基处理特点,介绍了碎石桩加固软基的机理、碎石桩承载能力和变形的计算,以及格机(网)碎石桩中格栅(网)的作用,并结合工程设计,阐述了格栅(网)碎石桩的布置、施工方案和要求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振冲碎石桩在大石公路东延段软土路基处理中的应用,阐述了碎石桩加固软土地基的作用机理,碎石桩的设计、施工原则,经过承载力试验检测,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碎石注浆桩是将砂石桩技术与高压注浆技术进行有机融合,而形成的新型地基处理工艺。碎石注浆桩技术适宜各类工程建设的施工,在公路工程建设中更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本文对碎石注浆桩技术的概念分析及施工范围、碎石注浆桩的施工工艺原理及流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碎石复合地基垫层处理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碎石桩复合地基受力特性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碎石垫层在复合地基中的作用,运用正交试验法,论证了碎石垫层是碎石桩复合地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对碎石桩复合地基垫层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CFG (Cement Fly-ash Gravel)由碎石、石屑、砂、粉煤灰掺水泥加水拌和而成.CFG桩在砂土、粉土、黏土、淤泥质土、杂填土等地基均有大量成功的实例.分析了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中的CFG桩应用情况和注意事项,可为相关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数值分析方法,依托京沪高速铁路徐沪段CFG(Cement Fly-ash Gravel)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法,分析了有无桩帽、不同桩长、不同桩间距等设计参数的桩网结构在高速列车荷载作用下对路基高度4.15 m的地基动力响应的影响,为高速铁路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基面(碎石垫层以下)动位移与有无桩帽、桩长、桩间距有关。无桩帽比有桩帽的位移大7.8%;随着桩长增加30%,70%,120%时,地基面最大动位移分别减小10.4%,19.6%,25.9%。随着桩间距增加0.8,2,2.5D(D为桩径)时,地基面最大动位移分别增加8%,12.4%,23.4%。地基面动应力的大小与有无桩帽、桩间距有关;在持力层相同的情况下,与桩长基本无关。在该文地质条件下,桩土动分担比与地基面桩、桩间土处的动位移呈正比。  相似文献   

13.
砾石桩是进行软基处理的一种有效形式。形成竖向排水通道,从而达到排水固结的作用,使路基沉降能很快完成。用沉管设备在导管下部形成砂砾钻头,通过振冲方式沉管到规定深度时,从管顶漏斗注入砂砾填充导管,然后封闭管口,提升导管到一定高度,管内砂砾排出桩外,再振动导管,压实度和桩径达到要求后,再反复进行填料,挤密、提管、振动,直至全桩形成。每段砾石桩完成后均需进行现场检测和确认。  相似文献   

14.
瀑布沟大坝主体工程具有填筑量大、工期紧、强度高、填筑技术要求高、质量标准严的特点。砾石土心墙料的填筑与生产则更是重中之重,是制约大坝填筑的关键。而砾石土填筑受雨季施工影响较大,因此,探索大坝工程在雨季填筑施工措施,对砾石土料高效快速填筑打下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液压静力压桩机拔桩时夹桩机构和预制桩的静态受力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表明:拔桩时下钳口与预制桩之间的法向作用力大于上钳口与预制桩之间的法向作用力;拔桩时钳口与预制桩之间的法向作用力随着夹桩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锥形楔块升角和夹桩机构内部钢与钢的静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6.
基于现场物理试验测量高压旋喷桩桩身沉降量以及桩周摩擦阻力,获得其随顶部荷载以及桩深变化的基本规律,进而总结高压旋喷桩承载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桩体发生破坏之前,高压旋喷桩的沉降量随顶部荷载增大呈线性递增;当小荷载时,摩擦阻力随桩顶载荷的增大而增大,但并非一直呈线性变化,在达到一定沉降量后其增加很小;摩擦阻力从桩身下部开始逐渐向上发展,并随荷载的增大而增加;随着上部结构荷载的增大,进入塑性区后的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呈现非线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建立了某整体式斜交桥的三维结构模型,通过离散非线性弹簧单元模拟桥台-台后土以及H型钢桩-桩周土的土-结构相互作用,通过一系列双向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了桩的朝向、桩周土刚度及桩头转动刚度对整体式斜交桥中H型钢桩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双向地震作用下,H型钢桩的横桥向位移显著大于纵桥向,且受桩朝向的影响更为明显,强、弱轴弯矩均呈正反双向分布,屈服面函数最大值一般位于桩顶,另一峰值则位于桩身2~4 m埋深处;钢桩绕强轴弯曲布置时,桩顶纵桥向位移相比绕弱轴弯曲时降低18.2%,但横桥向位移增大47.7%,桩顶处绕强轴弯矩增加约3.9倍,桩身反向强轴弯矩峰值降低67.0%,桩顶处绕弱轴弯矩基本不变,桩身反向弱轴弯矩峰值增加约1.0倍;随着桩周土刚度的降低,桩顶纵、横桥向位移增大,桩顶屈服面函数值降低,而桩身屈服面函数峰值增加,桩身更不易保持弹性;当桩头采用柔性连接时,桩顶纵、横桥向位移均增大,桩顶屈服面函数值降低,有利于保护桩头,而桩身屈服面函数峰值增加,当桩头转动刚度过低时甚至可能大于桩顶刚度,导致桩身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先进入塑性。   相似文献   

18.
尚峰利 《交通标准化》2014,(10):150-156
荷载传递是超长桩工作特性的重要内容.建立并拟合分析桩土传递的函数模型,分析了桩侧土剪切模量、桩身混凝土模量、长径比、桩长和桩径等不同参数对超长桩承载性能的影响,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通过计算实例分别分析了桩长、桩径、土体粘聚力c值、桩侧土体刚度、桩端土体刚度对桩基承载性能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岩溶区桥梁桩基的承载特性, 依托平顶山市西斜立交桥实体工程, 进行了桩基静载试验, 通过在桩端和桩顶布设应变传感器和位移计, 测得了桩身内力, 分析了岩溶区桥梁桩顶荷载(Q)-沉降(s)规律; 考虑现有桩基设计的局限性, 结合静载试验结果, 采用不同函数模型预测了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基于岩-桩体系宽梁力学模型和溶洞顶板拉-弯破坏模式, 探讨了桩基嵌岩深度的计算方法, 提出了一种适于岩溶区桥梁桩基嵌岩深度的优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各级荷载作用下桩基Q-s曲线呈缓变型发展, 当桩顶荷载较小时, 曲线基本呈线性, 当桩顶荷载大于6 000 kN时, 曲线逐渐变为非线性, 虽然桩已嵌入灰岩较深, 但仍表现为典型的摩擦桩承载性状, 当加载到8 400 kN时, 桩顶沉降为3.69 mm, 远小于0.03D (D为桩径) 或40mm的破坏标准, 桩端阻力为122.9 kN, 仅占桩顶荷载的1.6%, 桩的承载力尚有富余; 在静载试验全过程中, 桩的受力状态处于Kulhawy理论的第1阶段, 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同步发挥; 双曲线模型拟合精度在0.99以上且预测值偏安全, 建议在同类工程中优先考虑采用; 在同时满足溶洞顶板安全厚度和桩基承载力与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 采用提出的计算方法可使桩的嵌岩深度减小2.4 m。   相似文献   

20.
通过有限深度均匀流水槽试验研究了不同的圆柱桩群与方柱桩群对均匀水流绕流后方流态区段影响程度及范围,对多组试验研究数据对比分析研究揭示:桩群绕流对均匀水流的影响规律、性质与程度;桩群后方流场流态影响区段范围的影响规律.发现同排列形式的方柱桩群对水流绕流的影响甚于圆柱桩群;垂直于水流方向排列桩柱密度对桩群绕流的影响甚于顺水流方向桩柱排列的密度;雷诺数对桩群绕流影响很大;水利工程实际中采用小尺寸桩柱优于大尺寸桩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