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客流特征的变化,车站运营出现了新的问题,采用常规的扩能改造无法满足新的需求。借鉴日本东京对既有线改造的经验,北京提出"微中心"的理念,根据站点所在的区位定位、规划条件、客流特征、既有环境等特征进行分类;以13号线五道口站为例,根据所属"微中心"类型,以车站改造提升和城市更新为核心,采用相应的更新设计思路和策略,对车站和周边城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实现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实施便捷的交通接驳一体化,优化区域交通组织,整合城市景观,提升车站的服务水平,为其他轨道交通既有站点的提升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地铁站域的概念和形式.结合国内外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实例,根据独立站点地下空间的设计特点、相邻站点地下空间的连通设计特点、多站点地下空间的协同设计特点,归纳总结出了地铁站域地下空间的点、线、面三种布局模式的特征及其适用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布局模式的适用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全国大中城市尤其核心城区土地供需矛盾日趋加剧。近年来,城市更新作为对城市空间再分配再利用的一种有效模式,可有效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各地积极推进并获得普遍认可,目前城市更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更新涉及主体较多,不同于普通房地产开发,也不同于寻常民商事投资,法律关系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笔者从城市更新概念、历史沿革及立法现状等角度出发,立足于项目实践,从法律从业者角度梳理城市更新项目存在的主要法律风险,并给出相应规避策略,希望能对城市更新项目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各大城市将站点地区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一体化发展成为构建健康城市的重要方式。节点-场所模型是分析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考虑站点地区街道网络的影响,将其空间连接指标添加到节点和场所价值中,构建优化的节点-场所模型。根据优化的节点-场所模型,将天津地铁1号线各站点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压力型、平衡型、从属型和失衡节点型。压力型和平衡型站点各项指标都较高,且节点价值和场所价值相对均衡,一体化程度较高。从属型站点位于城市的外围区域,各项指标都较低,一体化发展程度低。失衡节点型站点的节点价值高于场所价值,站区空间利用相对滞后于轨道交通建设,需要加强站区空间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性质出发,分析了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建设开发模式及其公共空间的特点。选取香港尖沙咀和上海人民广场的站点地区作为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公共空间的质量同交通设施和步行系统的关系,并针对站点地区交通和步行系统的设置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国内外"地铁+物业"开发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武汉市轨道交通站点分布、站点影响范围、轨道线网密度情况,提出武汉市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发展结构及"地铁+物业"空间分布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地铁+物业+换乘设施"三体合一的站点设计及规划控制要求,并以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金银潭站作为实例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辐射能力的增强,在旧城日益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时,新城区的开发建设便愈加显得重要.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大运量的交通方式,同时也表现出对于土地开发和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以轨道交通为导向进行新城区建设,并且在站点地区形成了功能高度复合的建筑综合体.  相似文献   

8.
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建成环境的协同发展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以西 安市为例,建立节点-场所模型,评估 2018、2019 年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建成环境的协同发展程度,分析各 站点协同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并根据协同水平变化趋势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轨 道交通站点与建成环境协同水平在空间上呈“由中心古城区向周围地区逐渐降低”的带状分布格局,在时间上呈 两极分化趋势;多数站点地区交通与建成环境呈协同发展状态,根据各站点协同水平变化趋势,可将站点归纳为 动态平衡站点、节点波动动态平衡站点、动态平衡-节点失衡站点 3 种类型;站点可达性水平提升会使其节点价值 与场所价值均有所增加,且节点价值增幅比场所价值增幅大。研究结果可为优化西安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规划、 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与周边建成环境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交通对周边物业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深圳市为实例,利用历年房地产交易资料,阐述了深圳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型构架,得出各项特征因素值.建立了深圳地铁一期沿线物业的特征价格模型,分析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期对周边不同物业的影响程度,揭示了城市轨道交通促进周边土地升值的空间变化规律.对照香港的成功发展经验,提出了站点周边土地的综合发展策略,为土地利用规划、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站点周边土地地价测算和开发形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核心区的高强度开发夯实 TOD 发展基础,但高度密集发展的同时面临匹配居民宜居目标的挑战。结 合中国城市特色开展 TOD 模式创新性的研究,提升高密度核心区能级同时改善空间环境品质,是我国 TOD 发展 的必然课题。在研判我国城市和交通特征的基础上,以石家庄为例,对其特色 TOD 发展模式进行探索。通过分 区差异化开发强度、用地优化以及“148”等站点发展策略,鼓励核心区依托轨道的紧凑型城市建设,外围依托 轨道站点开发,强化轨道与慢行交通耦合,形成公交主导的绿色出行方式。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建 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的生态城市,为中国城市进行特色 TOD 发展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11.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是实现特大城市有效更新的重要路 径。针对轨道交通 TOD 推动城市更新的机制保障及实现路径问题,从制度特征、核心主体及更新规律 3 个层面 总结东京轨道交通 TOD 推动城市更新发展的特征,分析东京二子玉川站再开发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政府通过 赋予以轨道主体为核心的再开发组织法定权利,将规划开发及土地利用的权利下放给市场,可以实现再开发组织 自主进行项目设计和项目开发;实施“再开发促进地区”制度,放宽再开发区域内的容积率限制,能够激励轨道 主体参与公共空间建设并获得更高的开发强度,推动土地利用价值最大化并实现参与主体的利益平衡。研究成果 以期为我国特大城市 TOD 模式下的城市更新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仍处在快速城市化阶段,需要加大轨道交通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如何做到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融合、相互促进发展,关键在于处理好轨道站点的一体化方案。通过对东京、香港、北京等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开发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我国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策略:坚持轨道交通站点高强度混合开发,梳理全网、全线用地条件,明确各个站点周边开发业态及强度;做好轨道交通站点交通衔接,形成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的舒适、便捷交通接驳系统,提高站点服务水平;强化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的规划控制,细化土地出入条件;把握好建设时序,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用地要统一规划、设计,建设时序要匹配;完善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开发主体、土地出让条件、收益分配等,全面保障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开发的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城市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交通站点与 空间形态发展耦合不足、步行环境欠佳、功能适配性存疑等问题,以广州珠江新城、公园前和长寿路 3 个地铁站 点为例,借助空间句法比较分析站域空间网络的组构特性及其与站点布置、步行人流分布、建设强度及功能布局 等的关联,考察 TOD 模式下站域空间形态发展的特征及规律,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厘定。结果显示:珠江新城 站域街区网格化程度不足,站点与空间组构耦合互动不足;公园前站域街道网络可达性强,集聚人群活动效应明 显,但当前功能布局与空间组构存在不匹配现象;长寿路站域背景网络结构连续均匀,对步行交通出行有利,但 商业功能布局对小尺度组构所牵引的人流利用不足。因此,我国未来轨道交通站域建设应关注空间组构对人车流 的基础决定力量,提高交通站点、功能布局与空间网络形态之间的协同。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理论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空间的协同发展,对2000年以后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具体包括:城市空间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站点规划设计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机制与评价方法、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规划理论重塑等内容。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空间的协调开发理论与规划方法仍不够完善,缺少整体性的土地开发控制策略,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后评估研究更是严重匮乏。提出了下一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土地空间开发的研究重点,包括编制体系协同、轨道站点与轨道线网重塑城市空间结构、不同地区轨道制式选择与适应性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在地铁上盖物业与城市轨道交通协同建设的大趋势下,建筑与地铁站点的合建已成为普遍模式.西安东骊胡家庙购物中心与地铁站点的协同设计,反映出城市建筑与地铁站点合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其研究成果可为城市建设进程中众多类似工程在设计流程、解决策略、技术措施等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轨道交通与城市一体化规划,需要精细化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采集城市站点周边土 地利用及空间分布数据,从定性与定量角度,开展站点域尺度的土地利用空间梯度特性研究。首先,运用 K-means 聚类算法挖掘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土地利用空间梯度特性的形态模式辨识方 法;其次,基于 TOPSIS 方法进行改进,提出土地利用空间梯度特性的量化评分方法;最后,以北京轨道交通网 络作为案例,分析得到土地利用梯度特性的 5 类形态模式以及各站点土地梯度特性的量化评分,为促进轨道交通 与城市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结合地铁建设对地铁站点进行地下商业开发,不仅有利于节约城市用地,改善城市交通,改善购物环境,更能保障站点周边地上地下综合开发的整体性,保证地铁车站功能更加完善.由于地铁和商业经营性地下空间的客流互补,在地下穿越道的单侧或双侧发展地下商业设施,既节约开挖成本,又使地铁施工形成的关联空间得到充分利用.针对深圳地铁、广州地铁1号线的几个开发实例,通过经济分析,提出开发保障措施:重视站点与综合开发地块的连接、各建筑的建设时序,合理确定地下空间开发的商业面积,做好市政管线及地质等方面的工程处理.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联合开发初探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种带动作用通常不能平衡政府的公共投资成本.既要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带动作用,又要减轻政府的公共投资压力,则需要借助于联合开发.联合开发是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开发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上海徐家汇枢纽的联合开发分析,总结促成联合开发的经验,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联合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公交IC(集成电路)卡数据识别成都地铁1、2、4号线各车站进出站客流量、地铁与常规道路公交换乘量,分析地铁与常规道路公交的换乘率、换乘客流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从而得到基于地铁与常规道路公交换乘特性下的站点类型,并针对不同的站点类型制定了接驳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利用风资源评估软件Meteodyn WT分别模拟京沪高铁沿线江苏段大胜关43个站点和阳澄湖23个站点2016~2018年瞬时风速数据,分析2地区风况特征,为京沪高铁安全行车、防风设计及优化站点布局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2地区大风发生频率峰值均在下半夜,并且午后大风波动显著,秋季尤为明显;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影响,春季、秋季分别是大胜关和阳澄湖强横风高发季节,其中大胜关沿线在日出至正午时段易受强横风的影响,阳澄湖则需重点关注区域Ⅰ沿线运行;大胜关沿线在站点1~5和12处增设监测站点,并在站点1~5南北侧设置挡风墙,除站点13~17和32~36之外北侧亦需挡风墙.阳澄湖沿线合理布设站点,并在北侧设置挡风墙;高铁沿线在沿江、湖泊等地区切变指数小,风速大,易受强横风影响,而在平原、山地等粗糙地区则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