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市群综合交通一体化是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文中针对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问题,选取适当的城市指标,引入城市流向强度作为分析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重要度进行评估;依据城市重要度得分,采用K-Means聚类对城市等级结构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依据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模式,提出城市群各等级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模式,进而提出构建城市群交通圈与城市内部交通"零换乘"衔接,打造城市群一体化综合交通圈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为了识别城市群中城市节点重要度,考虑城市基础经济属性、城市公路与铁路客运拓扑网络属性以及城市联系强度属性3方面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群综合节点重要度计算方法。首先通过传统节点重要度计算方法,考虑经济、交通以及信息活跃度3种特性,计算城市群中各城市基础经济属性;其次,基于城市群综合客运网络拓扑结构,引入复杂网络中聚集度以及介数中心性指标,分别计算公路与铁路综合城市拓扑网络属性;然后,由于城市群中各城市联系相关性较强,因此在考虑城市群各城市联接属性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重力模型构建城市联系强度模型,计算城市联系强度属性指标;随后通过全多边形综合图式法综合上述3方面属性得出城市综合节点重要度,并根据k-means聚类分析得到城市群中城市重要度分级,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参考。最后,为验证方法的合理性与适用性,以四川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四川城市群是以成都为核心的单核城市群,其次重要城市内江与南充可以作为四川城市群的辅助核心,分担成都城市经济与交通的发展压力。同时,四川城市群存在11个一般城市与5个不重要城市,说明四川城市群仍旧在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丁潇潇  钱勇生  曾俊伟  魏谞婷 《公路》2022,67(3):254-260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多指标体系,以综合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赋予指标权重,通过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各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交通进行综合评价,结合k-means聚类法对城市分类,以分级色彩图的形式呈现出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上海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其次分别是浙江、江苏和安徽,都市圈内各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普遍较高;(2)各城市交通发展状况与其规模和功能地位等密切相关;(3)不同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交通存在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的差异。因此,各城市加强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交通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二者的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区域客运一体化的相关概念,在建立城市群客运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度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湖南省“3+5”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客运一体化建设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当前各个城市客运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5.
合理评价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对城市交通运输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外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交通的实际情况,从国民经济、交通安全、能源环境、管理效率和技术进步等5个子系统来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北京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根据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提出了各子系统内部的具体评价指标,并列举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评价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科学评估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发展环境、资金投入、用地保障、路权保障、服务能力5个方面确定19项考核指标,建立考核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对辽宁省A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进行考核评价,计算得出综合评判分数,并针对得分偏低的项目和指标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城市群路网服务能力,提升城市群可达性水平,提出以中心城市到其他节点的出行时间作为城市群可达性基数,按照等时线测度交通服务的可达性概念,给出了公路交通以及公路衔接其他交通方式下的城市群可达性测算方法。根据测算出的到中心城市出行时间将各区域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交通圈,并分别以面积、人口、GDP三项指标的小时交通圈覆盖率对公路交通以及公路衔接其他交通方式下城市群可达性水平进行评价。以关中城市群为例,分别测算了公路网络、公路衔接现状高速铁路网络与公路衔接规划中高速铁路网络3种情景下的城市群可达性。经过比对分析发现,公路衔接高速铁路对扩大城市群2 h交通圈具有重要贡献,其中交通圈等级提升明显的县域主要沿铁路线路分布,且呈现距离中心城市西安越远,提升等级越高的趋势。公路衔接高速铁路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中长距离的出行,即1,2 h交通圈上。在引入规划中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后,发现城市群可达性进一步提升,2 h交通圈覆盖率进一步扩大,面积覆盖率达到95%,但城市群内仍有少部分区域距离中心城市的出行时间达到2 h以上,即规划的路网仍不能满足《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城市群2小时通达”的目标,需要考虑进一步引入更快速的交通方式并配合完善公路网。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城市隧道运行管理的土建结构状况、机电系统状况、运行管理体制、运行管理效果四个方面选取了25项对城市隧道运行管理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城市隧道运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确定评价的指标权重和城市隧道运行管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一套科学用于城市隧道运行管理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根据建立的评价模型结合杭州市灵溪隧道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客观反映城市隧道运行管理状况,评价结果合理可信。  相似文献   

9.
为了缓解常发性拥堵引发的城市噪音、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等现状,使路网具备抵抗短时激增车流的能力,将宏观基本图与性能时序图相结合对局部路网韧性进行量化。针对韧性属性,提出了鲁棒性指数、损失面积比、恢复快速性、流量峰值差和临界密度差5个评价指标,反映路网在性能下降、稳定和恢复阶段的韧性特性。引入Kendall法检验各赋权法的一致性,并基于CRITIC的多属性决策获得最优权重,提出了组合赋权和模糊逻辑相结合的城市局部路网韧性综合评价方法,结合李克特量表法对综合韧性得分进行分级。以长沙市局部路网为例,设计韧性改善方案,针对常发性拥堵路段上的交叉口进行信号配时优化;通过VISSIM仿真并计算得到各方案的韧性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方案8,10和16能有效吸收短时激增车流并与路网状态相适应,所有方案中方案14的韧性得分最高。局部路网综合韧性得分具有随着优化路段数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但并不是线性递增。信号配时优化改变了路网韧性属性,并降低了部分路段对城市局部路网韧性的负面影响。不同评价方法下的韧性得分排名存在部分差异,流量峰值差与脆弱性指数的评价排名更接近,损失面积比与韧性损失值的评价排名更接近。所提出的指标不局限于单一韧性属性,能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干扰下路网的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为对国内中心城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及比较研究,基于主客观赋权法,以4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构建了国家中心城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国内11个中心城市进行综合评价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国家中心城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指数分别为141.57,131.80和133.27,已达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与北上广3个城市仍有一定的差距。武汉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全国排名第十,其天河机场是我国中部地区国际航线最多、旅客吞吐量最大的国际机场,同时铁路客、货运量位居全国前列,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密度路网诱导路径选择问题,基于图论对路网进行结构化选取,构建高密度路网模型。从节点评估的角度出发,提出综合考虑结构属性和交通运行状态属性的节点承载力指标。采用均质性、连通性2个指标评价路网节点结构属性,采用流量裕度、通行效率2个指标评价路网节点交通运行状态属性,提出一种基于TOPSIS算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优劣解距离法)的综合评价方法,实现对节点承载力的综合量化。基于节点承载力,构造路段承载力指标,采用重力模型和交通分配的方法将节点间的承载力分配到节点相连构成的路段上,并用路段实际交通条件修正即得到路段承载力。基于节点承载力和路段承载力,提出高密度路网诱导路径的确定方法。为证明本研究提出的高密度路网诱导路径选择方法的有效性,构建一高密度路网结构模型,同时采用本算法和传统Dijkstra算法规划诱导路径。结果表明:Dijkstra算法规划的路径虽为数学意义上的最优路径,但该路径途经低级节点,且需频繁切换道路进行交通转换,不符合驾驶员行车期望;本研究提出的基于节点承载力的高密度路网诱导路径选择方法得出的路径虽比Dijkstra算法稍长,但路径均由高等级节点和道路组成,这样的规划结果更符合实际交通诱导系统需求,更能体现驾驶人员选路偏好。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定量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效果,通过采用层次集对分析法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评价研究。首先,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特点筛选出了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指标;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集对分析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联系度,并据此进行效果评价;最后,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多个角度对某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与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设意见,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趋势,面向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群发展对交通发展的影响和要求,运用系统分析、交通规划、城市规划、需求分析以及适应性的理论和方法,从城市群交通需求特征、网络结构以及交通模式3个方面全面分析中国城市群交通系统发展特征,提出了适应中国城市群交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交通系统仍需不断完善,应重点关注城市群城际通道优化、城市出入口衔接、综合枢纽建设以及一体化管理体制的推进。研究结果能够为科学制定中国城市群交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路网结构是城市群公路交通联系在空间上的反映,为了解析公路网与区域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在提出城市群公路网结构适应性评价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规模结构、功能结构、等级层次结构、布局结构、发展趋势等5方面设计了城市群公路网结构适应性评价指标;为了提高评价的精度,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将其与灰色关联度法相结合,构建了灰色欧几里德加权平均关联度评价模型;最后以关中城市群为例,对模型进行验证分析,表明了该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在阐述城市路面管理系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道路路面使用性能的各单项评价指标及综合评价模型和方法在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上的不足,对各单项评价指标模型进行了改进,统一了各个指标的值域范围,使得各个分项指标同综合指标的值域一致。改进后的模型具有统一的值域范围,不仅能适用于单项指标的评价,也满足了综合评价指标计算的需要。另外根据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一般道路路面使用和状况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分别建立了路面综合评价指标,以适应不同功能、地位的城市道路路面综合评价,为建立城市道路路面状况综合评价模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规划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速公路路面养护缺乏定量分析的问题,选用路面破损指标、路面平整度指标、路面结构承载力和路面抗滑性能4个指标,建立了路面综合评价指标——路面养护质量指数评价综合模型,并结合河北省高速公路养护规划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综合模型对高速公路养护质量按季度进行检测和评定,可以及时掌握高速公路的养护质量和服务水平,制定科学的养护规划和年度计划,实现高速公路养护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自2003年英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来,低碳经济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受到全世界广泛的关注。随后,世界各地提出了建设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低碳城市。本文在思考总结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内涵及对城市群的理解,提出了低碳城市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文章总结了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实践,并分析了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提出了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公路》2017,(5)
针对传统四阶段法在我国城市群中存在调查范围广、数据获取难的现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几个经济与交通联系紧密的城市为例,在不进行大规模OD调查的前提下,通过端点城市的统计指标进行相关分析、主成份和因子分析,采用直接建模法进行城际客流需求预测模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城际出行量的指标是人口和经济指标,代表了城市区位势能,适用于城际出行预测的模型是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以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家族中威尔逊基于最大熵的引力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基于区位势能的城市群城际客流需求预测模型,根据样本城市群中城市之间的出行量进行了模型参数的标定和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城市立交是解决城市交叉节点交通拥堵,实现交通快速转换的有效措施,与公路立交相比,城市资源集约,立交设计控制因素繁多,立交组合形式多样,立交设计方案优劣的评价尤为重要。传统的立交评价方法主要为技术经济比较法,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局限性。通过对城市立交设计特点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模糊理论的城市立交指标评价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供城市立交设计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运用统计学原理,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反映山东省17座城市市政设施水平的10个指标进行分析,建立因子评价模型,得到各城市市政设施因子得分和综合排名;同时采用聚类分析法将这17座城市分为四类,旨在引入一种新的评价城市市政设施水平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