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4篇
公路运输   26篇
综合类   16篇
水路运输   24篇
铁路运输   3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针对机车曲线通过的模拟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一种曲线通过的动态模拟方法:根据曲线线路特征,通过机械差动装置使轨道轮间产生差速从而模拟内外轨的长度差;通过超高油缸推动楔形块的移动模拟外轨超高;通过横向、垂向油缸的激振,模拟线路的不平顺;通过横移油缸推动轨道轮单元在导向槽内移动,使轨道轮时刻处在对应曲线线路的切线方向,并实现曲线线路不断横移的特征。通过对比曲线线路和台架试验的仿真分析结果,得到相应动力学性能的误差,验证了通过滚动振动试验台动态模拟曲线通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2.
燃油泵组件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其在使用中获得的故障数据存在不同失效机理的情况,因此一重威布尔分布无法准确描述产品失效机理,而混合分布通过将多种失效分布进行耦合,能够充分描述产品失效机理。本文将二重三参数威布尔混合分布模型应用在舰船发动机附件故障分析中,基于某型燃机燃油泵组件的故障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直方图确定故障模型与模型初始化参数,通过Matlab非线性曲线拟合方法来估计二重三参数威布尔混合分布的参数。研究方法及成果能够为燃油泵组件可靠性分析及优化改进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3.
运用模糊控制和滑模控制方法分别对半主动悬架系统和防抱死制动系统进行控制,建立了半主动悬架和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联合仿真模型,同时建立协调控制器对制动系统和悬架系统进行协调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车辆性能参数得到了有效改善。试验结果表明,车辆制动减速度增加15%,距离和制动时间分别得到13.86%和11.38%的减小,车身俯仰角和质心垂直振动加速度分别有18.1%和16.2%的减小,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协调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4.
内燃机活塞环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现代内燃机活塞环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5.
关于农村客运市场开发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开发农村客运市场面临的良好机遇,指出了农村客运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与建设农村客运市场的基本思想及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26.
27.
在城市空间布局扩张、轨道交通加速成网,以及乘客对高品质公共交通出行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对成都市公共汽车网络体系可达性与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轨道交通、BRT、公共汽车客流数据的挖掘分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提升乘客出行服务体验为目标,开展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汽车线网优化工作。重点依托轨道交通及BRT走廊,构建了开放式BRT网络、通勤大站快线一级微循环接驳网络的"两快一微"公共汽车快速网络体系。由此,进一步增强了骨干公共交通的覆盖性及服务水平,形成功能层次清晰、线网高效衔接、运营协调互补的公共汽车线网布局。  相似文献   
28.
孙俊  陈阳  肖蓉 《城市交通》2006,4(5):45-49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完成之后,为更好地指导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开发和相关的规划编制,对站点周边地区的用地规划进行研究十分必要.结合南京的实际,对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分类、分级,对轨道交通自身用地、附属设施用地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用地提出了控制标准,并对轨道交通站点临近地区的用地控制和功能配置提出了要求,为类似城市的相关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9.
陈阳 《航海教育研究》2009,26(1):118-120
着重从当前高校信息化网络建设与应用的内涵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中国高校信息化网络建设与应用的五个基本内容,旨在建立一个完整的高校信息化网络建设与应用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30.
目的:在夏季高温天气,车厢内的温度冷热不均成为了地铁乘客反映最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地铁车厢环境温度对人体舒适率的影响问题。方法:对7条地铁线路强冷和弱冷车厢的温度及湿度平均值进行实测分析;建立车厢模型,并明确模型的边界条件;根据地铁车厢环境温度的实测数据,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针对强代谢率乘客和弱代谢率乘客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PMV(预测平均评价)热舒适性评价指标,分析地铁车厢内4种典型截面处的人体舒适率。结果及结论:强冷车厢内的温度约为23℃,弱冷车厢内的温度约为26℃,强冷车厢和弱冷车厢的温度差约为3℃,且同一节车厢内的温度也有2~3℃的上下浮动;强代谢率乘客在20.7~22.0℃温度范围内的舒适率较高,在22.0℃时的舒适率达到最高,车内舒适率为41%。强代谢率乘客在20.7~22.0℃温度范围内的车内舒适率较高;弱代谢率乘客在23.0~24.3℃温度范围内的舒适率较高,在24.3℃时的舒适率达到最高,车内舒适率为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