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0篇
  免费   78篇
公路运输   664篇
综合类   659篇
水路运输   263篇
铁路运输   233篇
综合运输   5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考虑裂纹尖端应力场常数项T应力对裂纹断裂特性的影响,对平均应变能密度准则进行修正,建立混合型裂纹扩展条件计算式。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常数项T应力对Ⅰ型、Ⅱ型、Ⅰ-Ⅱ混合型裂纹断裂判据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数项T应力降低了材料裂纹起裂阻力,且参数|Bα|越大裂纹断裂极限值越低,|Bα|相同时,正T应力要比负T应力更容易发生断裂。基于修正平均应变能密度准则,预测双轴疲劳载荷作用下平板表面Ⅰ型裂纹扩展寿命。结果表明,考虑常数项T应力影响后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约为传统疲劳裂纹扩展寿命的49%。  相似文献   
5.
基于S222省道汾屯线改建工程实践,分析了土石混填路基沉降率控制的基本理论。铺筑试验段,对不同填层厚度、不同碾压遍数下路基沉降率、干密度、孔隙比进行检测,并分析各指标与压实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沉降率是压实质量最实用的控制指标,确定了不同松铺厚度下路基的最佳压实遍数,试验段路基压实质量符合规范要求的沉降量不大于3 mm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沥青路面碾压温度的合适范围,基于PQI密度检测结果,进行沥青路面施工碾压温度对密实度影响的分析,确定并推荐了合适的碾压温度范围。试验结果显示,随着初压温度提高,结构层密度逐渐增加,从经济性及质量控制两方面考虑,初始碾压温度应控制在155~165℃。在相同碾压机械组合及碾压工艺条件下,随着终压温度提高,PQI检测密度逐渐增大,施工中应保证在结构层温度降低至90℃前完成碾压。标定后PQI密度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代替钻芯检测法用于密度(或压实度)快速无损检测,但当混合料类型、沥青品种、碾压机械及碾压组合等发生改变时,应参照上述方案重新进行相关检测。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铁在地形复杂区域的落雷密度较难估算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保角变换法与雷电先导发展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求解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落雷密度.首先对对称地形的保角变换函数进行拓展验证,使其满足实际复杂地形形状的需求,并得到地形参数与保角变换参数的数学对应关系;再结合雷电先导发展理论建立落雷分布计算仿真模型,在不同地形条件下进行落雷分布仿真,对仿真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形成落雷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曲线,通过对曲线进行对比得到落雷分布的差异性.该方法拓展了保角变换函数的应用范围,为估算复杂地形区域的落雷密度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交通事故特征受地域分布影响显著,本文对交通事故特征进行优化聚类研究.基于 2019年无锡市交通事故数据,调用开放地图接口地理编码解算事故地点经纬度,使用密度聚类算法对事故地点与事故原因进行密度聚类.传统的密度聚类算法依赖距离阈值和样本数阈值的准确输入,为解决这一局限,建立一种自适应搜索距离阈值和样本数阈值的密度聚类模型,并与原始聚类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优化算法在参数确定上更加智能,对簇的划分更加准确,对噪声点的识别更加合理.通过机器学习中轮廓系数计算方法计算模型得分,证明了该算法在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地理位置聚类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彭挺  胡义良  张敬宇  李雪 《城市交通》2021,19(1):102-111
合理控制支路系统的规划指标对于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完善道路网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山地城市道路非直线系数往往较大,且干路沿线交叉口多采用右进右出的控制方式,导致路网容量、转向比例等指标不能客观地反映出行者到达目的地的便捷程度.针对山地城市支路建设的特点,提出有效间距的概念,构建能够综合反映交叉口转向、路段绕行和小区内部步行时间的道路网连通效率指标,并通过模拟分析得到支路有效间距的最优值.研究结果表明:支路有效间距宜控制在200 m以内,且最优指标值随着步行速度的增加而单调上升;当支路非直线系数增大时,提高交叉口密度有助于保障道路网络的连通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公交客车车厢内站立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通过调查西安7条线路平峰、高峰的客流量,提出了车厢内站立乘客流的变化特征.基于不同座椅布置模式,分析了不均匀性的起因、分布特征及相互间的关联性,确定了各特征区间内的最大站立密度区域,分析了在乘客选择站立区域的倾向性.结果表明,第一次驻足在B区域和C区域的选择倾向性比重占93.23%;当车厢平均站立密度ρ超过6人/m2时,"轴距1+1后通道1+1"和"轴距1+1后通道2+2"座椅布置的最大站立密度区域分别是B区域和C区域;选择C区域站立的倾向性比重在车厢内站立密度ρ不超过2人/m2时降幅明显,当乘客选择倾向性比重降至40% 后降幅趋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