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概述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介绍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力特性的设计方法。在分析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各组成部分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Simulink与carsim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助力特性较好地协调了转向轻便性和路感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助力性能是评价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助力性能直接关系到汽车转向操作的安全性。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跟踪性能和稳定性为控制系统设计目标,将经典控制理论的PID控制与虚拟样机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的设计,创建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机电一体化仿真模型。计算机仿真结果证实.所设计的PID控制算法使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和稳定性,仿真结果为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首先利用AMEsim软件建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然后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设计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ECU模型。通过AMEsim与Simulink接口,将两个模块进行联合,实现两者的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控制策略、联合仿真算法是正确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依据转向系统中摩擦特性,基于ESF摩擦模型分别建立了转向系统中的静摩擦和动摩擦模型,并进一步建立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模型,对转向系统模型中各参数进行了参数辨识以及整车系统Simulink-CarSim联合仿真分析,同时与实车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开发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5.
肖柏青 《北京汽车》2013,(2):25-28,37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是汽车转向行业的发展方向,其中助力控制策略的选取在EPS中起关键性作用。根据简化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物理模型,建立转向系统和助力电动机相应的数学模型,选取转矩电流双闭环PID控制策略,建立了合适的助力特性曲线。在Simulink环境中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选取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策略提高了转向系统的稳定性、轻便性、跟随性和路感要求,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在微车领域的整车厂企业,高配车型上使用电动助力转向已成一种趋势,但对电动助力控制系统的研究却很少,一般是通过主观评价来调试EPS和整车转向性能,试验任务重,反复工作多,产品开发周期长,针对这一现象,以研究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助力控制模式的跟踪性能和轻便性为目的,在Matlab_simlink平台上建立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仿真控制模型,在Adams/car中建立了某微车的整车模型,通过ADAMS/car和MATLB-Simulink联合仿真,模拟EPS转向系统对整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PID控制算法使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和轻便性,同时也为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建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模型基础上,采用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混合模糊PD控制策略,针对不同速度提出了不同的模糊控制规则.根据系统的阻尼与频率确定了PD控制的参数。建立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混合模糊PD控制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建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模型基础上,采用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混合模糊PD控制策略,针对不同速度提出了不同的模糊控制规则,根据系统的阻尼与频率确定了PD控制的参数,建立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混合模糊PD控制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控制日标,并分析总结出不同工况下的控制策略.建立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模型,结合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特性设计了带有串联校正的PID控制器.通过在助力控制策略下的仿真,验证了助力特性、校正方案和转向盘转角估算算法的正确性.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实际助力特性与理想助力特性之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车辆半主动悬架与助力转向集成控制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协调车辆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基于底盘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半主动悬架和电动助力转向的综合模型,对半主动悬架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进行集成控制.运用二次反馈法和PID策略分别对悬架的可调阻尼和转向系统的助力进行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在集成控制情况下,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均优于悬架或转向单独控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E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应用于众多车型,代表未来动力转向的发展方向。文章通过对EPS的分析,初步设定了用于该EPS的激他式直流电动机方案。通过建立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在MATLAB中实现了该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选择方案的正确性。指出所选择建立的电动机模型,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仿真分析中电动机模型的建立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昕  叶仙  黄媛 《客车技术》2014,(6):28-32
汽车转向系统性能与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舒适性有关,对汽车的行驶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动力转向系统的发展,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优势逐渐突出。这里运用七自由度汽车模型,拟设计出一种基于驾驶员在环的转向测试试验台,将驾驶员操纵的油门踏板和转向信号实时采集,通过信号运算和汽车动力学模型实时仿真,实现转向力矩的模拟和车辆状态信息的输出,并可以快速进行EPS系统的开发验证。  相似文献   

13.
首先分析了电动助力转向(ElectricPowerAssistSteering,简称EPAS)的系统原理,然后以某中型商用车为对象,利用ADAMs软件构建了该车的虚拟样机模型,并分别对三种不同的助力方式进行了仿真计算,确定了三种助力方式的优缺点,并为后续电控开发提供了电动助力转向MAP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动伺服缸加载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实验平台,并对该实验台进行数学建模,建立了其整体仿真模型,模拟分析了车辆在实际运行中轮胎力的变化以及EPS的动态特性响应。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ve—DYNA软件及在控制和实时仿真方面具有的优势。针对某一轿车,利用ve—DYNA软件建立了分析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对不同车速下的转向盘转矩进行了仿真分析,获得了适宜的车速感应型助力特性曲线,为后续的电机控制和ECU的设计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电动汽车EPS助力特性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在对EPS工作原理和助力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EPS动力学方程,设计了一种能实现理想助力特性的PID控制器。基于MATLAB/SIMULINK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加入PID控制后齿条位移、方向盘转角及检测转矩相比无控制时运行更平稳,调节时间分别缩短0.2,0.4,0.4 s;前助力转矩阶跃响应呈高频波动,电机内部的波动现象明显改善,PID控制器对于EPS的助力特性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现有的各种助力控制策略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基于传统控制理论设计的电机控制策略与系统性能的关系,其中包括电流闭环PI控制器的参数设计及电流给定算法设计。最后,将这些基于简化线性系统模型的控制设计结果应用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非线性仿真模型之中,仿真结果证明了这样的控制设计有效,在这种简单的控制结构下,系统的控制性能也能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18.
基于建立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动态模型,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EPS系统的功率驱动电路的两种驱动方式,分析了全桥、半桥功率驱动原理,推导出平均电流表达式,并依此设计了全桥、半桥切换器。根据滑模控制的基本原理,利用EPS系统中助力电机的模型,设计出一种简单实用的滑模控制器。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器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克服了传统控制器不能很好解决系统中的非线性的问题,使得EPS系统具有很好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9.
根据转向系统的助力特性要求,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建立该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对转向系统的助力控制、阻尼控制和回正控制进行分析研究。策略中主要采用PID控制方法,首先进行控制器目标电流的确定和补偿,然后对模型的电流进行仿真和验证,结果表明,此控制策略的增加转向系统的轻便性和路感。  相似文献   

20.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回正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分析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回正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动助力转向回正控制算法。尝试直接采用扭矩信号作为转向盘转角估计的依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不需配置转角传感器的回正控制策略。在matlab中建立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模型,并利用Simulink工具箱对算法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回正控制策略能提高转向盘的回正性能,并为台架试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