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主动悬架最优控制整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董波 《汽车工程》2002,24(5):422-425
以一个车辆的整车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轴距预瞄信息,应用最优控制理论设计了一个车辆的悬架控制策略,通过模拟和仿真的结果,验证了该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并分析了轴距预瞄控制对于改进车辆性能的能力,检验了所建立的整车模型。  相似文献   

2.
海事事故主要是由人为失误引发的,人为失误又受个人因素、环境因素、船舶因素以及组织因素的影响。一般统计方法只能够初步识别引发海洋事故的人为失误行为,想要进一步建立人为失误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困难。利用了数据挖掘中的关联规则技术建立模型,对人为失误与导致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国内外100份海事事故调查报告作为对象,研究出人为失误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实践表明,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导致海事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韩直  陈成  王振科 《隧道建设》2019,39(Z2):1-7
为分析交通事故尤其是危险品运输事故对隧道运营带来的潜在危害风险,首先,通过改进个人风险接受准则法对隧道运营危害风险进行量化,假定隧道同时只发生1 次交通事故,将事故造成的危害分为原发性危害和次生性危害,建立隧道运营危害计算模型,对不同跟踪车所造成的司乘人身危害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分析案例结果表明: 1)在高峰小时,有危险品运输情况下隧道运营危害提高22. 05%,说明隧道中混合车流会极大提高隧道运营的不安全性; 2)次生性危害增长尤为显著, 故危险品运输车事故对跟踪车辆带来的二次事故后果更加严重。最后,据此提出隧道运营组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区域宏观风险与路径事故风险的双重视角,科学评估危险品事故风险,对于危险品运输行业管理与事故应急管理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建立风险特征-风险影响因子-事故风险的分析框架,充分考虑单位面积人口数对地区事故风险的影响以及路径总长度和运输总时长对路径事故风险的影响,建立地区事故风险和路径事故风险识别方法,从危险品数量、事故风险2个维度构建危险品事故风险的多分辨率评估模型;利用电子运单数据结合空间分析方法,计算危险品的县域事故风险及路径事故风险.运用某地危险品公路运输电子运单数据进行实例评估,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评估多种视角下危险品事故风险,识别出高事故风险县域和路径,并具有与专项运输规划、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相结合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考虑危险品事故发生概率和事故后果等主要因素,研究了危险品运输路径优化设计问题.通过分析不同危险值计算模型的性能特点,选用TR模型计算危险品运输的危险值,通过设定必要限制条件对KSP最短路径搜索算法进行改进,建立危险品运输最短路径集;考虑危险品运输事故发生概率受到多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引入金融领域用于风险管控制的风险价值理论,构建危险品运输路径风险价值模型,求解危险品运输网络在某置信水平下的最小风险值,从而提出了基于风险价值的危险品运输路径优化设计方法,并以长春市加油站为实例进行了模型检验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随着置信水平的提高,对应的VaR值也在提高,最佳路径也会有所不同;②当置信水平在[0.9950,1.0000]时,最佳路径为路径6,此时不仅保证了路径最短,也保证了在可接受水平内的危险最小;③与传统最短路径模型相比,所建立危险价值模型能够不同置信水平下的危险路径选择方案,能有效降低运输危险.   相似文献   

6.
对于四轮转向汽车,基于2自由度线性车辆模型设计了用于路径自动跟踪的最优控制算法.在Matlab/Simulink中以2自由度非线性车辆模型作为被控对象对控制算法进行仿真评价,仿真模型中对最优控制算法所确定的前、后轮转角分别施加一个惯性环节.双移线和蛇行工况下的仿真结果表明,路径和横摆角速度跟踪效果好,质心侧偏角得到有效抑制.该最优控制算法实现了四轮转向车辆的低速反相转向和高速同相转向.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水下隧道火灾失控造成人员伤亡的概率,以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和安全工程理论为基础,采用事件树与事故树分析方法,以隧道火灾监控探测及火灾报警、火灾控制和人员疏散为关键因素建立相应的事故树模型,获得了水下隧道运营期间的火灾风险概率。以妈湾隧道为依托,通过调研建立事故树模型,采取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中的机电设施设备完好率计算出火灾事故风险概率,之后引入重要度分析方法。结合最小割集、重要度排序及火灾事故风险概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下隧道发生火灾时重要影响因素有火灾报警系统、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和防排烟机械设备。所得结论可为深圳妈湾隧道运营管理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8.
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始发施工风险监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林春  张露根  侯永茂 《隧道建设》2012,32(5):735-738,756
利用盾构法施工超大直径隧道时盾构始发与到达环节是事故高发期,由此引发的工程事故屡见不鲜。为了最大程度降低盾构始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提出盾构始发施工风险实时监控技术。该技术结合原位监测、工况实时记录、专家系统对盾构始发各关键工序进行实时监控,根据原位监测数据分析、盾构始发各工序衔接、工期等,综合评估各工序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可实时远程自动预警,并通过专家系统案例分析提出相应的风险解决方案。该技术在上海长江西路隧道工程中进行应用,取得比较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隧道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病害问题日益突出.文中在总结国内外隧道养护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将预防性养护和风险理念相结合,提出基于风险理念的公路隧道预防性养护管理模型,该模型以减少隧道衬砌病害对结构性能劣化和对行车安全的影响为养护管理目标,使养护更有针对性且高效;利用该模型对实际公路隧道进行分析,验证其适用性和可...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出行安全对用户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提出了考虑事故风险成本和旅行时间的多类用户交通分配模型。针对事故发生的随机性特征,定义了路径出行安全可靠性概念,并以此计算用户的事故风险成本预算,体现出行者的安全偏好。基于考虑事故机会和事故风险的基础事故预测模型,针对路段和交叉口的不同特征,分别定义了路段和交叉口的事故风险成本分布。构建的交叉口事故风险成本模型,体现了交叉口不同转向的事故风险成本的差异性。为了求解基于安全可靠性的多类用户交通分配模型,采用路径配流法和相继平均法设计了相应的求解算法,并通过算例分析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安全可靠性在用户出行选择中具有重要影响。当在广义出行费用中考虑事故风险成本时,出行者会更多地选择事故风险成本较小的路径;不同风险倾向的用户会有不同的选择特征,保守型出行者倾向于选择路径事故风险成本标准差相对较小的路径,即事故风险成本波动小的路径,而中立型出行者倾向于选择事故风险成本均值相对较低的路径;考虑交叉口的事故风险成本与否会直接影响流量分配结果,即路径交叉口数量和转向的差异性同样会影响出行者的选择。所提出的模型对于客流预测和网络安全评价与管理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夏润禾 《隧道建设》2019,39(10):1601-1609
为掌握地铁隧道坍塌事故机理,强化生产安全事故防范和地铁隧道施工中重点环节、关键工序的风险管控,对当前城市地铁隧道施工中出现的坍塌事故原因和类型进行分析,深化对地铁隧道施工坍塌形成机理的认识,提出预防事故发生必须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施工安全标准规范为准则,构建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结合具体案例对盾构隧道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探究事故原因和违法违规追责行为分析基础上,从安全生产管理原理出发,完善地铁施工安全责任体系、完善地铁施工安全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分级分类建立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快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的深度融合等方面,提出地铁隧道坍塌事故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2.
郑清君 《隧道建设》2011,31(5):605-609
以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盾构工程为依托,通过对狮子洋隧道盾构施工中的重大危险源:带压进仓、常压进仓、泥水系统、盾尾密封等进行分析,制定了针对性的应急措施和安全控制要点,施工中有效规避了重伤以上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细化并规范了特长水下盾构隧道施工防灾、救灾管理,以期为类似工程特别是大直径水下盾构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多风险因素耦合作用对隧道安全施工的影响,在分析2009—2019年国内101次隧道施工事故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将影响隧道安全施工的风险因素区分为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4方面; 将风险耦合理论引入隧道施工事故风险分析中,探讨隧道施工事故多风险因素的耦合机制、分类和解耦原理,利用N-K模型构建隧道施工风险耦合模型,揭示隧道施工事故多风险因素间的耦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参与耦合作用的风险因素越多,耦合作用形式计算的耦合值越大,则隧道施工风险越大。在3个风险因素参与的耦合过程中,人为-设备-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造成的隧道施工风险最大;在2个风险因素参与的耦合过程中,设备-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造成的隧道施工风险最大。基于解耦思想,可以减小隧道施工中各风险因素之间的耦合效应,进而降低隧道施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地铁隧道沉降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地铁某区间盾构下穿既有隧道工程为背景,运用FLAC3D软件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结合现场实时监测数据对沉降进行分析,并通过对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线路的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提出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沉降控制的有效技术措施。结果表明: 1)设置试验段,根据试验段监测反馈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对穿越段施工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2)适当增大推进土压,提升推进速度,可提高沉降控制效果; 3)设置聚氨脂隔离环和注入克泥效,在沉降控制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地铁隧道盾构法施工工程中勘察、设计、施工等方面存在大量的风险因素,其不确定性、复杂性都增加了风险分析的难度,一般的风险分析方法不能较好地评估地铁隧道盾构法施工工程风险。本文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分析的地铁隧道盾构施工风险评估方法,以初步统计的地铁隧道盾构法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数据和专家调研数据为基础,首先构建地铁隧道盾构法施工的风险清单,然后采用模糊对数概率和模糊对数损失率的概念对风险事件进行定量分析,再求出风险事件的风险值及风险等级隶属度,最后确定地铁隧道盾构法施工工程的总体和每个风险事件的风险等级,该方法的结果与上海市地铁隧道盾构法施工风险水平现状相一致评,其结果可为下一步风险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小曲率半径隧道盾构推进的轴线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盾构沿小半径曲线掘进,难度最大的问题是隧道轴线控制。该文通过小半径曲线隧道盾构掘进土压的分析,采取小半径曲线隧道盾构掘进措施,提高了小曲率半径盾构隧道施工质量。其重要途径是采用铰接盾构;勤测勤纠;合理控制盾构推进参数。  相似文献   

17.
江磊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4):189-192,I0019-I0020
随着地下空间不断开发,新建盾构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隧道、地下通道、地下管线等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于新建盾构隧道对原地应力场的改变,必然会引起既有隧道的变形,对既有隧道的结构安全产生影响。结合上海市北横通道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实例,采用Midas_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三维数字模型,分析软土地区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施工,对已运营轨道交通盾构隧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确保始发阶段盾构近距离安全上跨既有运营隧道,在分析工程重难点的基础上,首先,对盾构上跨施工控制措施进行介绍 并结合施工参数控制情况对上跨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然后,对既有运营隧道的变形规律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调整 始发基座与盾构隧道轴线坡度一致,并在洞门钢环处焊接导轨,确保了盾构按照设计坡度上坡始发; 2)向盾壳四周注入克泥效,能 够润滑盾壳,减小推力,从而减轻对既有隧道的扰动; 3)盾构刀盘进入上跨段前,既有隧道产生向上和向盾构掘进方向2个方向的 位移,随着盾构重心通过既有隧道,竖向变形逐渐回弹,并在盾尾脱出后逐渐趋于稳定; 盾构掘进方向变形在刀盘位于隧道正上方 时开始迅速增加,在盾尾脱出后迅速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氯离子侵蚀对混凝土墩柱保护层厚度的影响规律,对不同矿物掺合料,以及不同掺合比例下的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及其保护层厚度影响系数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用一定比例的矿物掺合料代替水泥,能够有效提高混凝土抗氯离子性能和降低保护层厚度影响系数。  相似文献   

20.
刘欣  刘鑫  柳宪东 《隧道建设》2018,38(5):805-808
为提高盾构隧道掘进的施工效率、降低盾构管片排版错误的风险,针对管片类型为标准环+转弯环(为双面楔形)组合的盾构隧道,提出一种错缝拼装形式的管片预排版方法,并采用几何迭代法求出与目标线路偏差最小的一种盾构管片拼装姿势,可有效解决盾构隧道掘进过程中管片类型选择和拼装点位选取的施工难题。最后以南京地铁3号线某区间为例验证所采取方法的正确性,对盾构隧道掘进的施工组织和施工误差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