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都市圈的兴起,立体综合的城际交通运输网的建立成为都市圈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在交通运输网络中,刚起步发展的轨道交通尚还不尽如人意。本文用绿色交通理念分析了优先发展城际轨道交通的重要性,用数据说明了城际轨道交通是一种比其他运输方式更优越的城际交通方式,并通过SWOT分析法,具体分析了城际轨道交通发展的优势、劣势、外部机会以及潜在威胁,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绿色交通是适应人居环境发展趋势的城市交通系统,以交通的通达性、有序、安全、舒适为核心,以建设方便、便捷、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城市公共交通是绿色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具有安全、迅速、准时、方便、可靠等优点。西安市泸灞新区的交通规划以绿色交通理念为核心,规划“环状+棋盘状”交通结构,对外联系采用轨道交通,内部交通根据距离的不同分别采用常规公交、自行车和行人交通方式,满足居民多种交通需求。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规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轨道衔接换乘系统规划设计的优劣是轨道交通能否发挥客运系统主体作用的关键因素。在对换乘客流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原则、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保证轨道交通换乘枢纽与市内其它交通方式的协调衔接。  相似文献   

4.
深圳轨道交通4号线与沿线其它客运交通方式接驳的情况对稳定轨道交通客流、提高服务水平、保证运营效率、促进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作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高其社会经济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优化城市布局的主要手段,但轨道交通投资过高,造价昂贵,城市财力难以承受。如何降低轨道交通造价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分析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对城市轨道交通造价、轨道交通运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影响,探讨了轨道交通的模式组合问题、轨道交通与其他方式的衔接与匹配、客流预测、轨道交通的线网规模、轨道交通线网空间结构形态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MD模型的基本原理;综合考虑出行时间、费用、安全、方便和舒适等5个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完善了出行牺牲量的量化方法,加入了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的量化指标及其量化方法;建立了基于改进的MD模型的区域交通方式分担率预测方法,并提出了预测流程及预测模型中关键变量的求解算法;以沪宁通道内客运方式分担率的预测为实例,对比分析了改进前后MD模型及Logit模型的预测结果。验证了改进后MD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区域交通方式选择过程,预测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7.
交通方式结构演变主要受到各种宏观与微观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总结了过去五年的步行、小汽车、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等五种交通方式结构演变规律,并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出发,揭示了影响交通方式结构演变的各种因素,实现了对出行者交通方式决策过程的刻画。同时,以平均增长率法和随机效用最大化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重庆市主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小汽车和出租车的发展规模、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对2025年、2035年的五种交通方式的出行量和分担率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随着机动化出行比例的不断升高,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将日益显现,地面公交的保障作用也得到增强,预计2035年,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在重庆市主城区居民出行交通结构中的比例将分别达到24.41%、18.72%,成为最主要的机动化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AHP在分析客运交通方式偏好的可行性。考虑安全性,经济性,迅速性,环保性,应用AHP分析城市居民对小汽车、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和步行四种客运交通方式的选择偏好做出分析。最终分析得出城市居民对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的选择偏好排序为:小汽车、轨道交通、公共汽车、步行。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较好地解释了目前城市居民对客运交通方式选择的内在机理。这将对于改善城市客运交通现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隽海民  裴玉龙 《城市交通》2012,10(5):74-77,13
定量分析城市各种交通方式的生态水平,可以为城市交通规划和设施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引入生态指数概念衡量各种交通方式的生态水平,借鉴各种交通方式在土地占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指标方面较成熟的计算模型,选择恰当的标准化方法,将原始数据转化成生态指数定义中通用的数据格式进行计算分析.以大连市为例进行分析,得到私人小汽车、出租汽车、常规公交、快速公交、轨道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的生态指数分别为0.26,0.24,0.18,0.15,0.12,0.02和0.03,直观地反映了不同交通方式的生态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昆明东风广场CBD交通枢纽概况及存在问题,从交通衔接基本理念和站点模式选取方面,研究了东风广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小汽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步行交通等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以实现无缝衔接和零换乘。  相似文献   

11.
城市客运交通结构调查与研究是合理规划交通出行方式、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和制定交通政策的重要环节。首先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出行调查,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出西安市出行方式结构比例,与2000年居民出行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交通结构比例的变化和影响变化的因素。根据客运交通结构的实际,结合西安的城市建设、交通现状及道路条件,提出以TOD模式为主导,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积极发展自行车交通的建议,合理分布客运交通结构。尤其是通过设立公共自行车以及自行车与公共交通设施的衔接,充分发挥自行车交通的功能,带动整个城市交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的换乘效率,本文考虑轨道交通出行者的个人属性、家庭社会经济因素、出行属性等建立基于Logit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接驳选择预测模型。借助spss软件对模型参数进行拟合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出行者的家庭收入、接驳距离、接驳费用等因素对接驳轨道交通均有影响。模型的精度高达81%,接驳选择预测模型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对轨道交通接驳方式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交通是一个系统网络,多种交通方式并存是城市交通的必然。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相互协作是城市交通网络效应发挥的关键。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式以及轨道交通与其他常规交通换乘的协调关系和辅助配套措施,提出了保证换乘协调等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轨道交通》2009,(2):16-16
近日,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今年年内,该市将力争开工建设城市地铁。据悉,根据已经上报国家的《青岛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9--2020)》,该市轨道交通建设将突出“人性化”,充分考虑与火车站等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让旅客不必出站便可换乘地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交通方式,轨道交通与能源节约从来都密不可分,庞大的运营耗能使得如何节能成为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课题。铁路部门已提出要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节能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者对节能更是望眼欲穿,如何节能成为轨道交通建设者所重点关注、着力解决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是典型的多方式组合出行,其出行过程不连续、选择需求复杂、出行体验难以捕捉等特征,制约了轨道交通整体出行效率和满意度提升。以南京市为例,分析轨道交通通勤人群的"接入—轨道交通—接出"全过程出行模式特征。考虑接入与接出过程的关联性,构建轨道交通多方式组合出行行为模型,研究各类接驳设施服务对接入和接出方式选择的影响。从轨道交通的竞争方式——全程小汽车通勤出行角度,调查该人群对不同轨道交通接驳方式设施服务不便性指标的感知评价,提出轨道交通接驳设施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从轨道交通与其他公共交通工具衔接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出发,以公交车与公共自行车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对苏州市轨道交通的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理清公交换乘的时间问题。由此,分别从短、中、长三阶段提出了改善轨道交通与其他公共交通工具衔接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交通结构是反映交通需求特点和交通资源配置的关键指标,是区分交通模式的决定性因素.合理的交通结构能提升城市交通系统效率,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面向2035年,首先,分析上海市客运交通系统中各因素的因果关系与反馈关系,构建城市客运交通结构演变系统动力学模型;其次,使用模型模拟既有发展模式下上海市2020—2035年的客运交通结构的演变,对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对2035年的规划目标发现,公交分担率未达到规划目标,公共交通在交通结构中占比不足;最后,借鉴香港与东京的交通发展模式,模拟轨道交通垄断型和公交主导型2种发展策略下上海市交通结构的演变,发现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相协调形成公共交通主导,轨道交通、公交并重的交通发展模式更适合上海市未来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小城市受建设资金的限制,快速公交走廊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建设成网,形成服务范围较小、可达性较差等问题.本文提出采用多模式交通方式整合的方法,融合公交与轨道交通、自行车和步行多种出行方式,在对外交通相结合、慢行交通相融合、公共空间相契合三个方向进行基础设施完善,从而提高快速公交系统的可达性和覆盖面,吸引其他机动化出行转移,达到绿色可持续发展交通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出行者选择交通方式行为特性的基础卜,根据效用极大化原则,建立交通方式划分模型。利用模型预测出行量在各种交通方式中分配的比率,分析不同服务属性对出行者选择交通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