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开通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开展了出行方式转换的SP(Stated Preference)调查,构建全目的和通勤出行方式选择的MNL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定量分析了个体属性和交通方式属性对出行者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乘客感知的轨道交通全目的出行时耗负效用为相同时耗公交的91%,而通勤时耗负效用为全目的出行的1.89倍;轨道交通出行总时耗对分担率影响最显著,前者增减50%时,后者变动约10%;公交是轨道交通的主要竞争方式,当前者出行耗时提高50%时,后者分担率将增加6.8%;停车费小幅提高和出行时耗增加不能显著促使小汽车使用者转向轨道交通,交通需求管理是引导出行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支撑青岛市多中心、海湾型大都市空间框架,必须选择合理的交通方式,拉近各个城市组团的时间距离。首先,分析了不同城市规模下出行距离、出行时耗的相对稳定性和各种交通方式适宜的城市空间尺度。然后,按照空间圈层发展特点和交通特征的差异性划分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交通圈层,分析各交通圈层空间与出行时耗的关系。最后,基于时空约束提出各圈层交通方式的需求和选择。  相似文献   

3.
刘侃  张蕊  杨静  李春艳 《城市交通》2018,(3):87-92,110
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在北京市交通出行者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短期旅居流动人口(在京时间小于1个月)由于居住时间短、活动集中、目的性强等特点,出行行为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其出行规律及出行方式选择的研究对于解析和把握城市整体交通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北京市2014年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中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以在京时间一个月以内、居住在各星级酒店和小旅馆等地的短期旅居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出行特征与出行方式选择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多项Logistic模型构建相应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结论显示居住地类别、公交IC卡持有情况、出行距离、出行费用、出行时耗等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出行决策影响显著;引导流动人口向绿色出行方式转移需要在流动人口的重要集散地合理配置公交设施、提供公交IC卡便捷的购卡和退卡服务、提高公共自行车使用的便利性。  相似文献   

4.
常州市"限摩"政策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林  陈学武 《城市交通》2005,3(3):36-40
根据常州市“限摩”背景情况和常州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提出合理的摩托车交通方式转移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种摩托车交通方式转移结构下的交通增量对道路交通量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摩托车交通转移量占有道路面积的情况。针对常州市当前交通状况,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指出应该限制摩托车在城市客运交通中的发展,以公交优先政策作为“限摩”政策实施的有力保障,实现城市客运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居民出行调查是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本文根据宜兴市2002年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对人均出行次数、平均出行时耗、出行方式构成、出行目的和出行时间分布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宜兴市交通现状及城市总体规划,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重视自行车交通、控制摩托丰发展、加强交通管制、强化市场机制、加强企业管理和政府扶持相结合以及颁布公交行业服务标准等方面,提出了宜兴市客运交通发展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公交信息对出行前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选取了公交出行距离信息、 公交车辆位置信息、道路拥堵情况信息和公交换乘信息等四种公共交通信息,通过均匀 设计方法,设计四种公共交通信息组合条件下的居民出行交通方式选择意向调查,并通 过在湖北襄阳获得的数据,建立了多项Logit 模型,定量分析了显著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 明,公交信息对出行前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比较显著,且不同的公交信息对出行方式选 择的影响存在差异,但总体上会增加人们选择公交出行的意愿;对于已购车的出行者,公 交信息的影响十分有限,而个人对于公共交通的偏好也会影响其出行方式选择的意向.研 究建议,提供更准确和丰富的公交信息服务以增加城市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8):198-199
速度优势业已成为交通方式竞争的核心要素。在总结、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公交快速化发展经验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公交"出行全过程"协同提速的概念,分析了构成"出行全过程"的到离站、候车、乘车、换乘等各环节的公交出行特征,并围绕"降低车内时耗"、"减少车外时耗",论述公交协同提速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厦门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在分析厦门市2003年和2009年城市居民出行强度,出行方式、出行目的,出行时耗、出行空间分布、出行时间分布等一系列重要指标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厦门市城市居民的出行规律和变化特征,并找出其主要原因.随后针对居民出行总量增加,出行距离加长、出行耗时增加、私人交通方式比重较高、城市交通大区间的联系通道交通量较大、高峰小时峰值强劲等特点,对厦门市城市交通发袅提出公交优先发展,就近就业,建设快速交通系统及交通需求管理等建议,为缓解厦门交通压力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上海市第6次综合交通大调查多源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一种基于公交线路客运量数据、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公交卡刷卡数据、跟车调查数据和轨道接驳方式结构数据的OD更新方法。首先,以居民出行调查为基础,通过校核、扩样处理,采用传统的"四阶段法"结合历史年份的公交模型得到新一轮大调查下的公交出行OD;其次,通过线路客流数据和刷卡上客数据反推全市道路上的断面量,并以公交断面量、线路客运量为依据调整公交OD,小区层面结构依据居民出行调查小区OD分布结构加以补充;最后,通过线路层面、跟车调查、出行距离时耗和总体特征指标的校核,证实分配结果达到宏观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在土地、能源、环境等刚性约束下,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与同类商品之间的竞争不同,公交的竞争性主要是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竞争。通过提高公交服务水准增强竞争力,抑制小汽车过快发展、过量使用,吸引超过合理时距的自行车、助动车、步行等慢行交通,甚至小汽车交通转移到公交上来,从而确立公交在居民出行方式中的主导地位。这就需  相似文献   

11.
分析通化市城市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通过出行强度、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分布、出行空间分布等一系列指标,总结归纳通化市城市居民出行的特征及其原因。针对其出行总量增加、出行距离加长、出行耗时增加、城市交通大区间的联系通道交通量较大、高峰小时峰值强劲等特点,对通化市城市交通发展提出优化道路网络、优先发展公交、建设快速交通系统及合理配置停车设施等建议,对于推动该市的交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宁波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比分析宁波市与国内其他城市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通过出行强度、出行方式、出行的时间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等一系列指标,总结归纳出宁波市城市居民出行的规律、变化特征及其原因。针对其出行总量增加、出行距离加长、出行耗时增加、私人交通方式比重较高、城市交通大区间的联系通道交通量较大、高峰小时峰值强劲等特点.对宁波市城市交通发展提出公交优先发展、就近就业、建设快速交通系统及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等建议.对于推动该市的交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城市综合交通网络结构,帮助决策者合理配置城市交通资源,本文研究了城市综合交通网络中基于广义出行费用的各交通方式优势出行距离概率密度曲线.分析居民出行的广义出行费用(即交通方式的服务水平,包括出行时间和票价等)可以确定城市中常见交通方式出行所需的平均花费水平,从而构建出同一出行网络中不同交通方式优势出行距离的概率密度曲线,对概率密度曲线进行分析和拟合可以得到固定形式的基于广义出行费用的城市综合交通方式优势出行距离概率密度模型.最后,以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涛 《交通标准化》2014,(15):61-63
为分析影响出行时间成本因素间的关系,界定了出行时间成本的概念,分析了影响出行时间成本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出行时间成本模型.根据2014年北京市居民交通方式选择特性问卷调查数据,以“工资法”为计算原则,计算出了2014年北京市居民分方式、分目的的人均出行时间成本,并研究了不同出行方式下的出行时间成本的内在规律,为分析预测居民的出行决策、优化交通方式比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城市规划理念逐渐从封闭小区转向开放街区,以实现街区内部道路公共化,优化路网布局.但不同街区模式对城市交通的具体影响缺乏定量研究.为此,本文区分街区内外部出行,分析了街区尺寸对城市路网交通性能(出行距离、时间及转弯次数)的影响,并基于出行时间和费用,构建了各种交通方式广义出行成本,分析其在不同街区尺寸下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给定路网规模下,街区尺寸越大,平均内部出行时间占比越高,越不利于公共交通出行,例如当街区尺寸为 600 m 时,公共交通方式下的平均内部出行时间占比高于私家车 10%.未来城市规划需更多地考虑街区尺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机动化出行总量不断增加,交通建设空间越来越小,由此引起的交通供需矛盾和环境污染日益突出等城市问题,从影响出行生成、出行方式选择及出行路线和时间选择三方面,探讨适应我国国情、支撑和引导城市发展的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政策体系及其各种政策实施目的和手段.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系统分析了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公共交通优先和道路拥堵收费等各种交通政策的具体措施、适用条件和实施效果,从中得出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先进的交通信息化,以及多个政策组合形式实施是成功推行交通需求管理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7.
首先给出运输通道的概念,阐述我国现有的旅客出行方式。从我国现有的这些交通方式入手,探讨影响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即影响人们选择出行方式的因素可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因素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交通政策等,决定着出行方式的总结构;微观因素如出行目的和出行时间,则决定交通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轨道交通网络和常规公交网络作为公共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乘客在两网复合网络上的方式选择行为有助于提升公共交通系统的协同运营。然而,以往的研究通常只对单个网络出行进行研究,未考虑到出行完整性。针对此不足,基于多源数据融合、轨道与公交网络拓扑融合,提出乘客在公共交通复合网络上的完整出行提取方法;复杂网络中方式选择的本质是路径选择,因此在构建耦合换乘站点的公共交通复合网络基础上,建立5种考虑多种因素组合的多项Logit选择模型,以分析在复合网络中对乘客出行行为影响最显著的因素组合;最后将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某工作日的公共交通网络及刷卡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完整出行的选择模型优于基于出行阶段的选择模型;通勤者在公共交通复合网络上的方式选择行为与考虑在车时间、候车时间、换乘时间、换乘次数的出行总时间及票价因素显著相关,且出行总时间的影响更大;换乘、候车时间对通勤乘客在公共交通复合网络中方式选择的影响较低,通勤者更加偏好出行总时间短的路径。研究结果可为提升轨道与公交的协同程度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