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铁屋中的呐喊》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最大的贡献在于,从《呐喊》中提取出"独异个人与庸众的矛盾",借此论证《野草》并非简单意义上游离于鲁迅个人"战斗史"边缘的情感低潮的产物,而是作家独异人格演化的必然结果。而缺憾则是,李欧梵未能破解1927年及之后鲁迅的左倾与笔涩的缘由。其原因在:李著过分偏执于《呐喊》中的"独异灵魂"和"文学愿景",忽略了鲁迅人格实际由"启蒙情结"、"现世改良"、"艺术迷恋"三者构成,故没发现早在1925年前后,鲁迅的主要心结已转化为"智庶矛盾"与"文学怀疑"了。这亦说明,鲁迅的左倾始于1925年,而非惯常认为的1927-1928年间。  相似文献   

2.
从医学的角度看鲁迅的文学创作,不难发现鲁迅是一位"疾病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当年弃医从文,开始了"为人生"的文学道路,要从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病理学知识,成为他从事文学创作时的重要资源,也形成他文学启蒙的思维和体验.在鲁迅的作品中,对于疾病的描述和引申随处可见,他的疾病意识既是自然病体学的,也是社会学的.  相似文献   

3.
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以下简称《道条》)及交通部《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以下简称《危规》)、《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以下简称《客规》)颁布实施以来.各省交通部门积极开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承运人责任险"的要求.本文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承运人责任险"的工作实践,介绍其有关概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孔子对诗的"兴观群怨"的理论,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诗歌创作理论,也是历代诗歌批评史讨论的对象,并且贯穿于历代诗歌的创作实际中.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诗可以群"从"兴"、"观"、"怨"中割裂开来,导致人们忽视了"诗可以群"的诗学理论与先秦时代文学活动的关系."诗可以群"的诗学理论反映了先秦时期文学活动的集体性.这一理论为我们研究文学觉醒的时间问题提供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实质上就是一部政治意识形态史.由于百余年来中国历史经受的特殊语境,文学的政治意识形态属性不断遭遇强调和放大,而文学的审美艺术性却持续遭受遮蔽和贬抑.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参与市场经济的文化建构,制造了消费主义"现代神话",孕生了多元共生、异质呈现的"新意识形态"."新意识形态"以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通过传媒无所不能的神话演绎,解构了旧意识形态历史存在的合法性."新意识形态"文学语境导致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发生重大转移,文学生态表现为多元流向的生长性.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与文学的生态环境伦理学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探讨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不少人文知识分子和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在这方面,文学的生态批评自本世纪初从西方引进以来已经逐步被"本土化",并演化成了一种文学的生态环境批评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在西方文学中古已有之,在中国文学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这些均为本文作者建构一种后现代生态环境伦理学提供了基本的保证.这里应当注意的是,人们在消解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后有可能滋生出一种新的"生态中心主义"思维模式,这也正是本文作者所要消解的.因此提倡一种亦此亦彼的后现代生态环境伦理学倒可以确保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进而确保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当今中国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闫哲 《城市公共交通》2021,277(7):14-15
《中共北京公交集团党委关于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面总结了"十三五"发展成就,同时为"十四五"时期及未来15年北京公交事业发展把脉定向.《建议》作出的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涉及北京公交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内容极为丰富.有轨电车公司顺应集团公司发展布局,以"努力建设国内领先的新型轨道交通企业"为前行方向,积极探索有轨电车运营、管理、咨询、建设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乐景写哀”是自《诗经》以来一直被运用的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它可以收到“倍增其哀”的效果,它是乐少苦多这一严酷的人生境况和中国文人浓重的悲剧心理的反映,与中国文人“由乐转悲”、“由盛观衰”、“乐极悲来”这一惯常思维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其哲学依据是《老子》、《周易》所强调的相反相成。  相似文献   

9.
荷马史诗作为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古今中外对它的解读可谓层出不穷,本文试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叙事结构、主要人物阿基琉斯、情节内容和风格入手挖掘到其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三角图式”:稳定的、立体的、复杂的、和谐的。这些“三角图式”不仅体现了古希腊“荷马时代”的“几何形风格”,而且其所蕴涵的意义也有助于解读和把握这样一部文学经典的精髓和要义。  相似文献   

10.
正时间的如椽之笔勾勒出《交通与运输》35年成长的刻度,谱写出一篇篇交通人的时代咏叹。2019年11月,本刊在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成功举办大型刊委会年会暨践行"交通强国"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学术交流、知识碰撞的盛会,是一次凝心聚力、充满期待的盛会。本刊特撷现场活动花絮和主编寄语,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当代中国最广为人知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文学贡献和翻译贡献都比较突出,极大地影响了他那个时代;但是后来他的翻译贡献和地位长期遭到了误解,人们给予了过分、过多的褒奖。当他的翻译贡献、译作质量和翻译理论得到认真地分析之后,他的翻译地位就可以回归到他应该具有的普通翻译家的位置。理解了作家、翻译家的本性、责任和价值,也就理解了鲁迅。  相似文献   

12.
鲁迅和赵树理都关注农民的命运,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不愧为语言艺术大师,这与其人格修养关系密切.他们对农民的共同态度是理解与爱.但鲁迅对农民的情感是复杂而深沉的,既批判劣根性,又寄希望于民众;赵树理对农民有发自本能的爱,他继承启蒙文学的主题,并力求实现互动启蒙.鲁迅表现农民的视角是立体的、多方位的,更具现代意识和世界眼光;赵树理立足本土语境的创作也已走向世界.他们在现代文学艺术探索上殊途同归,皆为民族精魂.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一生才华横溢却又命途多舛、屡遭贬谪。被谪岭南之时,苏轼游历了南海神庙,其洒脱自适、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南海神大爱无边、普助众生的精神意象交相融合,由此不仅为南海神庙谱写了新的诗篇,也为苏轼自己创造了放达人生。  相似文献   

14.
北宋词坛,婉约词仍居主流,开创一代词风之苏轼,亦由婉约词作而开疆拓域.苏轼以其创作实践、伟大的精神气魄,从内容、形式上对传统的婉约风格进行了革新,以语辞、情思之"净化",摆脱"花间"词风的"香软",赋予"婉约"以新的含义,极大地发挥了词之抒情写物的细腻深刻、曲折隐微、波澜层深、要眇宜修之特色,因而从根本上提高了词的品味,开创了词发展的向上一路,对婉约词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并对南宋骚雅词派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感作为感觉的挪移,主要体现为视觉旨向和听觉旨向.视觉旨向,在修辞上倾向于形象性,与比喻相同;在认识论上,是知性逻辑的实证,指向世事的操作.听觉旨向,与意象的装饰相去甚远,其幻听旨向是通感语象控制艺术的神秘经验,极致为人生之醉态,而走向知性不及的拯救.通感由“看”到“听”的挪移在于自闭性的“目睹”开放向“聆听”的交互.通感正是“交互”在身体官能上的表达.因“通感”探讨而逼问出的肉身感通学同时也关联着哲学本体论的尝试和一般主体间感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精神界战士,以杂文作为匕首与敌人进行战斗。但是他的杂文不全是表现血腥与残酷的斗争史,还传达出他的一种从容、淡定、通脱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域。鲁迅在杂文中指出在生活中要保有余裕之心;提出在文学创作上要坚持余裕精神;强调只有拥有余裕观才能收获真实的人生。解读鲁迅杂文里的"余裕"观,对全面认识鲁迅"立人"的人学思想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深入分析鲁迅和尼采两人思想的基础上,认为尼采的哲学思想对鲁迅思想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他影响了鲁迅对人类的看法,同时,尼采的思想也是鲁迅关于个性解放和思想革命看法的真正源泉;另外,尼采的反传统的批判精神同样也影响了鲁迅。但是,鲁迅却没有盲目地追随尼采,而是从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和自身的特定条件出发,形成了适合中国当时现状并有别于尼采的新风格。  相似文献   

18.
默顿提出了科学的数种精神特质,但在对优先权的矛盾心理的论述中,我们看到默顿提出的科学的诸规范并不能解释这种现象。尽管默顿也提出了反规范来弥补这一缺陷,但在马尔凯看来,这似乎是于事无补的。马尔凯认为,不管是功能主义者的正规范,还是如米特罗夫的提出的两种并行存在的规范,认为它们可以提供控制科学界中社会生活的规则这一点,并不存在任何必然性的理由。在实际中,科学家们并没有受着这种正规范或反规范的影响与决定。马尔凯指出我们不能把知识的生产看做是遵从任何一套特定的规范形式的简单结果。相反,把科学规范看作是研究者在获得他们自己的和他们同行的磋商性意义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词汇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19.
"文人画"是绘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创作目的基本出于陶情、白娱.随着时间的发展,"文人画"在重视画家个性抒发的同时,亦注重现实感受的表达,突破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束缚,把传统的写意绘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扬州八怪"作为这种画风的集中代表,其创作既继承了抒个性、尚创造的"文人画"传统,又以各肆其奇的画风和具有一定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