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和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陌生化效果,选取分析美国意识流小说大师福克纳的名作《喧哗与骚动》译本中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旨在唤起对译本中陌生化手法再现的重视,推动文学翻译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阐释学是一门对于意义的理解和揭示的理论。本文借鉴乔治·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从译者主体性视角评《理智与情感》的两个中译本。认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使同一著作拥有风格迥异的译本,每个译本都满足了不同读者群的需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审美价值。文学翻译批评能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文学翻译的过程做出一个更全面、深入的描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聊斋志异》翻译的关键是看如何在读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准确传达出中国风俗,传统和典故等文化信息。本文以跨文化翻译的视角出发,对国外译者译本(翟理斯和马尔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在文化信息处理上的差异和相同之处,并试图研究跨文化翻译角度在中国古典文库翻译中的导向作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许渊冲教授的文学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并就其《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中孟浩然的两首代表作《春晓》、《宿建德江》的译本与其他译本作一对照评析,认为许渊冲教授的译本在传情达意方面是做得最好的.  相似文献   

5.
以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诗为基点,参照多个中文译本,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原诗进行鉴赏,这有助于我国翻译批评新视角的确立.  相似文献   

6.
“文”作为《文心雕龙》最关键的文论术语,语义内涵与范畴结构非常丰富,导致各种各样的翻译偏离。文章在分析《文心雕龙》“文”的概念内涵与范畴结构的叠合性的基础上,一方面考察深度翻译对宇文所安英译《文心雕龙》中“文”的概念偏离的调适作用,另一方面阐释宇文译本的深度翻译在文化经典外译中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翻译过程是译者在文化、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制约下发挥其主体性的过程.本文试图借助阐释学,关注和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在比较<名利场>译本的基础上,认为译者对文本的主体性选择、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以及译者作为译文作者体现出的创造性是译者主体性的三大表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比较“红楼梦”二个英文全译本,讨论了文化差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认为译者母语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了二个译本之间以及与原文的差异,即翻译受到译者意识形态的无形制约.从跨文化研究角度看,《红楼梦》某些涵盖文化内容的翻译所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脚注或专注,使之既凸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又保持行文流畅.  相似文献   

9.
古诗英译历来为译界之难事,难以达到"信、达、雅"之完美境界。《静夜思》作为唐诗精华,流传千古,译之者众。本文选取了此诗的六个译本,从诗歌翻译的理论依据出发,对每个译诗都做了详细的分析,旨在帮助读者从"音美、形美和意美"的审美角度去欣赏译作。  相似文献   

10.
《吟边燕语》是近代著名翻译家林纾的译作,其原作是查尔斯·兰姆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吟边燕语》在当时取得了空前的商业成功,大力推动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近代中国莎剧的翻译提供了研究案例。结合当时的出版情况,《吟边燕语》能成为莎士比亚在中国早期最成功的译作,主要得益于文本中"本土化"与"商业化"的翻译策略。林纾采用相对灵活的文言翻译,将传统的"礼""孝"观念置入译作中,并通过"潜文本"和传统叙事的加入,使莎士比亚戏剧在近代中国获得文化接受与商业成功。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外翻译中如何传达文化意象这个问题,采用的方法是从读者的能动性阅读,读者阅读经验变化以及文化意象的理解与替换方面入手,从中寻找让译本读者尽可能多的获取文本意象中负载的文化信息。其研究结果表明:加深文化交流将会使读者阅历发生变化,而读者阅历的改变又反过来促进文化交流的发展,并能更容易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聚焦于商标品牌的翻译,挖掘出翻译中所蕴含的文化,特别是在运用不同翻译方法来翻译商标品牌时的比较,从而找出一种较合适,全面体现文化的方法。同时对广州本地的一些品牌翻译进行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翻译研究中缺乏从翻译美学视阈出发并提炼的相关翻译策略,本文依托编译的运河文化导览手册,运用翻译美学的理论,从读者为中心和本土文化传递角度出发,分析并提炼出适用于运河文化旅游翻译相关的翻译策略,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体旅游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渔和莱辛在戏剧理论中都提到了市民化、通俗化的主张,比较这两位东西方艺术家的戏剧美学特征,对于了解和拓展古典戏剧美学的研究,能够提供更多的视角;本文认为,李渔和莱辛共同致力于戏剧通俗化的主张和实践,李鱼注重于戏剧艺术的表演层面,莱辛则更具有内在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5.
伯克的戏剧主义修辞批评是西方最流行的修辞批评范式之一,是通过分析戏剧主义五要素和关系比来揭示修辞动机的有力工具。以戏剧主义修辞批评为主要理论框架,同时,融合同一、术语屏等修辞学上融会贯通、不可分割的基本理论,对乔布斯在iPhone 4发布会上的演讲进行分析,探究该范式在分析产品推介类演讲方面的可操作性,同时揭示该演讲修辞运作背后的动机。  相似文献   

16.
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于一种二元对立状态.翻译作为一种涉及原文作者、译者以及译文读者三方的交际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道德和一定社会规范的制约,因此需要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翻译活动.切斯特曼的四大翻译伦理模式认为翻译体现了不同的伦理价值,在不同的伦理价值关照下的翻译策略也不是固定和唯一的,只有将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处理翻译中的各种矛盾.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全球一体化的飞速发展,科技英语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也愈来愈受到了科研工作者广泛的关注。对绝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写作者来说,基本科技论文写作及翻译技巧的缺失成为了制约他们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内交流的瓶颈。本文在对科技英语文体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目的论这一经典翻译理论,并从目的准则、关联准则、忠实准则三个方面出发,探索专门适用于科技英语翻译的具体翻译策略与技巧,以期对科技英语翻译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和探讨翻译实践中,语用因素对翻译操作中出现的翻译策略选择、文体选择以及译品类型选择的影响.旨在提高翻译中的实际操作水平,减少和避免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总结了近代军事翻译显著成就的基础上,研究中国近代军事翻译的历史,分析了各个时期的中国军事翻译的不同特点、地位、作用,以此说明近代军事翻译对中国后来的军事翻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文体的角度看《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的名篇《老人与海》有几个中译本,为了探讨译本对原作风格的再现程度.运用文学文体学理论对其中的两个中译本——海观的译本和宋碧云的译本——进行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比较研究。该研究说明宋碧云的译本在再现原语的风格方面比海观的译文要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