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某种车辆单轮ABS的动力学模型,结合PID控制原理,提出了以车轮滑移率为控制对象的PID控制算法。在SIMULINK平台下对包含该控制算法的单轮ABS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得出了制动时角速度、滑移率、制动距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通过与无PID调节时的相应曲线进行比较,验证了PID调节的有效性,为汽车制动系统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一个单轮车辆模型对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进行数学建模,将模糊控制理论与传统PID控制理论相结合,构造出满意的参数自调节模糊PID控制器;在不同路面下对所建立的汽车ABS数学模型进行仿真,并与传统PID控制下的ABS系统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参数自调节模糊PID控制器的ABS系统能实时地对参数进行调节,其制动性能优于PID控制器;无论是在干路面还是在湿路面、冰雪路面下,都能使车轮工作在最佳滑移率附近,缩短制动距离并有效的改善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最佳滑移率的确定是汽车防抱死系统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影响最佳滑移率的因素,设计了车轮状态观测器,提出了一种最佳滑移率估算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在汽车防抱死系统模糊自整定PID参数控制中。结合汽车动力学模型,在单一路面和跃变路面上进行基于MATLAB/Simulink的制动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实际滑移率能迅速跟踪时变最佳滑移率,跟随性良好。相比常规的将不同路面最佳滑移率设为定值的ABS控制器,该方法控制精度较高,汽车获得的制动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4.
在受到侧向力的情况下,进行了整车制动过程的建模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ABS系统以滑移率为控制对象,可提高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对整车制动的安全性有重要作用。通过VR技术可使仿真结果直观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防抱死系统(ABS)在工作过程中具有高度非线性、时变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滑模变结构控制法能够使系统在一定特性下沿规定的状态轨迹作小幅度、高频率运动,保持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通过简化空气阻力、车辆滚动阻力和纵向惯性力对系统的干扰,建立了单轮车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ABS系统仿真模型;以车轮最佳滑移率为控制目标,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考察了滑移率和制动力矩随制动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使车轮始终处于最佳滑移率范围,提高ABS系统制动效率,表明该方法在ABS控制中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经典还是现代控制理论,大多是建立在线性系统基础上,目前对非线性系统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常规PID控制在对象变化时,控制器的参数不能自动修改适应.将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相结合,利用模糊推理方法实现对PID参数的在线自整定,设计了一种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在分析汽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PID控制、模糊自适应PID控制两种方法,联合Simulink软件分别对汽车的防抱死制动系统(ABS)进行刹车运动仿真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模糊控制方法和PID控制算法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制动效果,提高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和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汽车的制动性能,采用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ed braking system,ABS)与电子制动力分配(electronic brake force distribution,EBD)系统联合控制制动系统的方法。设计基于滑模控制的ABS和基于模糊控制的EBD系统。分别在干、湿沥青路面2种条件下对ABS/EBD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ABS/EBD控制系统能充分利用ABS和EBD的优点,大大提高汽车的制动效能。  相似文献   

8.
新型防抱死制动系统(E-ABS)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电动防抱死制动系统(E-ABS),并对简化的汽车制动模型运用PID控制器及Fuzzy-PID控制器进行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这两种控制器能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汽车防抱制动系统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车辆制动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模糊控制算法,并对基于滑移率的模糊控制防抱制动系统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10.
根据汽车制动系统工作原理,依据信号处理理论,针对传统制动性能测试系统测试参数少,可分析、灵活性差,无法全面检测汽车ABS的性能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虚拟仪器的便携式汽车制动性能测试系统.系统以LabVIEW软件为开发平台,配以笔记本电脑、传感器、信号调理装置和数据采集卡.通过对采集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能正确迅速地测试出汽车制动系统的制动状态、制动时间、滑移率和MFDD等性能参数,最后在前面板上显示性能参数曲线,根据曲线直观地评价汽车制动性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分析,给出了1/4车辆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将最优控制理论用于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最后进行了防抱死制动过程仿真,并对普通制动和基于最优的ABS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善由电子感应控制汽车制动系统的性能,研究了汽车感应制动模糊自整定PID参数控制的方法.采用一阶延迟模型近似的曲线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和最优PID控制器经验公式,依据单一路面下汽车感应控制的制动控制效果,确定PID的3个参数初值,设计了模糊PID参数调节器,并在单一路面和变化路面上,使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模糊自整定PID参数控制的汽车电子感应制动系统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估计的纵向附着系数与设定的理想附着系数之间误差较小,当制动初速度为160 km/h时,在单一路面上,误差为-0.71~0.14,制动距离为114.5 m,制动时间为5.28 s;在变化路面上,误差为-0.71~0.15,制动距离为128.61 m,制动时间为7.625 s.  相似文献   

13.
浅谈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的工作原理及维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概念及作用   ABS在汽车制动过程中,防止车轮被抱死,避免车轮在路面上发生滑移,提高了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安全性.   驾驶员对汽车的控制实质上是控制车轮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但是,车轮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必然要受到轮胎与路面之间附着力的影响,汽车的加速和减速运动主要受车轮纵向附着力的限制,而汽车的转向运动和抵抗外界横向力作用的能力则主要受车轮横向附着力限制.ABS就是通过控制作用于被控制车轮的力距,而将车轮的滑移率控制在设定的理想范围内.   ……  相似文献   

14.
基于联合仿真的汽车转弯制动ABS模糊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建立基于ADAMS/Car模块带ABS油压控制输入的汽车整车多体力学模型,并在Matlab中设计ABS模糊控制器,基于ADAMS与Matlab联合对汽车转弯制动工况进行仿真研究。将模糊控制仿真的结果与逻辑门限值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其结果表明:模糊控制比门限值控制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是一个非线性时变的复杂系统,在对它进行控制时,单独采用常规PID控制难以达到平稳准确的效果,在此加入蚁群算法(ACO)对其进行优化而得到稳定的最优参数解.根据车辆动力学关系,建立了两自由度整车模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模型以及带有蚁群算法优化的PID控制器模型.通过Matlab,对该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蚁群算法和PID控制的结合,使系统控制更精确、运行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ABS、EBD、EBA等汽车制动电子控制辅助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原理,重点分析我国现行制动法规中规定的对ABS、EBD、EBA等汽车制动电子控制辅助系统的性能检测方法及其弊端,指出制动法规在ABS、EBD、EBA等性能检测方法和要求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谈谈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的故障判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的制动防抱死系统Anti-Lock Brake System简称ABS系统。就是汽车在制动过程中防些车轮抱死,避免车轮在路面上进行滑拖(滑移),缩短制动距离,提高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方向稳定性和转向操纵能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建模和仿真在汽车发展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ABS作为汽车主动安全领域重大发明,提高汽车的制动稳定性同时缩短制动距离,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护。文中采用计算机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对起初ABS进行了建模和仿真,得出了仿真曲线,验证了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具有优良的方向操纵性和制动效能。  相似文献   

19.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是汽车上的一种主动安全装置,用于汽车制动时防止车轮抱死拖滑,以提高汽车制动过程中的方向稳定性、转向控制能力并缩短制动距离,充分发挥汽车的制动效能。介绍ABS的基本组成、各组成元件的主要功能及ABS控制关系,论述基于车轮加减速度逻辑门限值控制方法的ABS控制原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广泛应用,商用车ABS装配正确性的检测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介绍了复合式制动检测台体的实现方法,论述了通过对制动台滚桶的启停运行和ABS功能操作的组合控制,依据对相应制动台检测数据和ABS ECU通讯信号的分析,检测平台系统完成ABS装配正确性检测的原理和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